丰富作文素材 积累人生感悟
2015-11-04胡春燕
胡春燕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教会他们遣词造句,学会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学会表达情感。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议论文,且文章通顺、格式正确、书写规范。但现在的习作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不高、水平比较差、文章空洞乏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最终让他们学会理解生活,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积累素材;学会表达
写作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一个过程。习作是一种心理需要,其本质是教会学生用心记载平凡生活中简单的点滴,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小心情,从而丰富人生阅历。习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内心由衷地喜欢上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对待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学会取长补短,再加以创新,最终成就佳作。
一、勤于思考,搜索素材
写作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善于提问,经常问为什么,进而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顺利地进行习作。
1.展现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差异提出灵活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激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并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从这个角度来说,习作就是提倡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发扬出来,用自己内心的视角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比如:一个学生在写主题为“我最想去的地方”时,构思了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文中的“我想去的地方”就是闪闪发光的舞台,其采用具体主题虚化的方法,将自己追梦的努力作为一条主线支撑起文章的大梁,写出了爱唱歌的真实情感,然后用爸爸妈妈支持自己的梦想做结尾,作为文章感情升华的点,文章最后表达了一种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追梦的坚定信心。可以说,这篇文章并不是简单地阐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而是用自己的梦构建了一个框架,再用自己爱唱歌的感情润色文章,在文章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平时的习作中,教师要多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2.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写作是一种表达的过程,而阅读重在“吸收”,是吸收的过程,吸取大家的东西。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做一个爱读书、乐思考、善思考、会写作的学生。
在教授《春》这节课的时候,文中有一段写到:“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小草写得生动有趣。有的学生就学习、借鉴了此类写法,写出了如下的优美语句:“我看不出杜鹃内心的激情来自于哪里”“叶骨有条不紊地按照夏季的热情延续着生命的旅程”“美丽的花瓣不屈不挠,倔强而傲岸”……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的结果。为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多思考,慢慢积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有感而发,动笔成篇,作文水平也会提高。
3.模仿创新,独自成新
模仿是一种写作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模仿优秀习作,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模仿的优势就是针对性强,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不喜欢写作的学生来讲,应鼓励他们模仿优秀的范文,即使在刚开始模仿习作时文章略显机械,教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加以肯定,增强其习作的积极性。在模仿范文比较成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融入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成就自己的文章。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背影》一文的写作手法,学习课文中人物的描写、刻画手法,以及情感复杂性的传递,做到品味经典、模仿特色、思考细节,再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培养自己独特的文风。
二、乐于动笔,体悟生活
如何使写作走出枯燥无味的困境?捷径就是多体验生活,处处留心,在细处发现美,这样就可以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经常写日记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就可以做到笔下生风,动笔成章。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趣,语言不够生动活泼;素材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拼凑了事。那么作文水平该如何提高,如何让作文妙笔生花呢?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让学生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其次,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如看到飞快的高铁动车就要联想到时代的飞速进步;看到流水想要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烂漫……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此外,教育学生平时多写日记,多写语言片段,积累写作素材,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鼓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生活经验越是丰富,素材就越丰富。
2.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常常会看到一些学生,讲的时候口若悬河,写的时候却难以成文,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做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说”更为规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强。为此,在习作训练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构思,然后把想说的东西或者想法先表达出来,培养口头作文能力,接着再写下来,引导学生将说和写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进而慢慢提升他们习作的自信心,提高写作水平。
三、真实感悟,学会表达
现在的学生,经常会产生奇思妙想的想法,生活中古灵精怪,感悟颇多但是不善于表达,不能将精美的文字转化成自己的文字。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写出在平时生活中想到的事以及想说的话,在作文中注入自己的喜怒哀乐,最后以文章的方式呈现出来。
1.打开心扉,重视情感的力量
情感的力量不可小觑。现在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但是不善于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来写作文,基本上就是在拼凑文章,而不是教学生怎么样用自己的内心去写文章。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真正地打开心扉,用心去体会自己的情感,用笔写出最真的文章。刚开始时,文字可能不是很美,但是真实的感情就足以打动世界。比如,班上一位学生写《我的奶奶》,文章中记叙了关于她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很轰动的事件,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奶奶的尊重,以及奶奶去世后对其的想念之情,最后叙述一件事:自己将奶奶平时最喜欢的一个手表常常拿出来看,回想奶奶平时告诫自己的话——重视时间,珍惜时间,从而使一篇小小的文章透露出对奶奶深深的思念之情,最后化思念为力量,决定努力做个珍惜时间、做奶奶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感情得到了升华。文章虽然朴实简单,但真实的感情流露让文章变得饱满起来。
2.敢于表达,学会情感的描写
热爱生活的人必定情感丰富,但是情感丰富的人不一定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教会他们在习作中表现出真实情感,还要教会他们敢于表达,以及怎么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当表现人物愤怒的情绪时,可以通过采用描写动作或者人物表情等方法,来表达这个人内心的愤怒不满;表现希望或者比较正能量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勇敢,文章会因为真实的情感而饱满有色彩,更加会因为情感表达方式的强劲有力而更添风采。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简单平凡的小事,但只要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就可以让他们慢慢地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小事,学会体验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会用自己的内心去展示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金振帮.阅读与写作[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孟宇.基础写作[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