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2015-11-04黄昌贵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摘 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致,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效应。本文在梳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的基础上,力求拓宽研究视角,为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货币政策调整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传导渠道

一、引言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维持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各地区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东、中、西部区域文化和消费习惯等方面亦有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梯度差异”和非均衡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和传导效率也不尽相同,统一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差异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对于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统一的货币政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国际经验表明,转型期是一国区域间社会经济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差距,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基于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差异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对于政策制定货币政策和充分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效应有着重要的政策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1.最优货币区理论

作为研究货币统一性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是检验某个国家是否适宜加入货币联盟的指导,其传统理论的发展侧重强调单一标准,这在国外学者看来有着不同的标准划分,如Mundell(1961)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Mckinnon(1963)的经济开放度和Kenen(1969)的产品多样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与金融关系的日益密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划分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以通货膨胀相似性作为标准的观点出现于Haberler(1970)和Fleming(1971)的研究中,而Ingram(1973)则着眼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论证了将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标准的可行性。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理性预期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和应用,并在评价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方面引入政策可信度、时间非一致性和政策规则等考虑因素,为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利率、汇率和信贷三个渠道,统一的货币政策实施可能会由于地区差异在传导渠道上有不用的侧重,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支持了这样的观点。

第一,利率渠道。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活动主要基于利率的渠道作用,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观点,由于产业结构对利率比较敏感,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就会产生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许多研究表明,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对利率的敏感度高于以产业结构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地区间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也会比较明显。

第二,汇率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汇率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紧缩货币政策下,大量的外国资本会由于国内实际利率的上升而流入本国,从而推动本币升值和推高待出口商品的价格,导致出口减少和总产出的下降,反之亦然。出口额占地区产值的比例较大的区域,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渠道的影响就会较大。

第三,信贷渠道。货币经济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经济活动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为信贷渠道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条件。而银行在信贷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使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因此,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

三、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欧美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较早,Scott(1955)研究了美国的信贷政策在纽约和其他区域之间的执行效果,发现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滞,是最早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学者。国外学者开创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先河,在研究方法上对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护臂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视角主要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视角、经济和金融结构视角和房地产行业效应等三个视角。

1.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视角

高云峰、阮莉莉(2012)通过构建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发现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经济发展对贷款投放比西部地区敏感,表明我国确实存在着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王昊(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西部五省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发现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传导渠道均导致了西部五省区的区域效应差异和变化的不一致。卢胜荣、李文博(2013)从产业传导渠道的研究视角,运用面板数据和广义最小二乘发(FGLS)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我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而在传导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方面,朱芳、吴金福(2014)运用SVAR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汇率渠道,利率渠道最小。

2.经济和金融结构视角

王玮(2011)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货币政策差异,发现东北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王丽颖(2013)通过比较分析吉林省和浙江省在我国2007-2008(紧缩)、2008-2009(稳健中带宽松)、2010(稳健中带紧缩)等不同货币政策阶段内两省在信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和存贷比等方面的差异,发现吉林省和浙江省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浙江省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更敏感,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吉林省由于经济欠发达,金融市场发展先对不够完善,市场主体融资手段有限,在信贷规模上收缩得更快。

国内学者除了运用通比较分析法,分析我国区域省份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经济指标的差异来以判断是否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外,也有不少学者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与否。

阮莉莉、高云峰、罗艳(2011)利用1985年—2008年间中国东部(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和西部(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等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面板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及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验证了由于信贷制度差异,导致我国东、西部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赵书扬、康宇虹(2011)基于CRS方法,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东北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执行效果,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在政策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发现货币政策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效率,且区域间的货币政策效率差距明显。谢冰、蔡洋萍、戴盛(2012)则以湖南省和广东省为例,基于两省经济和金融差异的角度,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等实证方法验证了湖南省和广东省的货币政策效果,发现统一货币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效应弱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杨达(2012)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区域投资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两个方面对货币政策效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由于区域间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差异,各区域投资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无论是在长期敏感度还是短期中不同时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崔泽园、王书华(2013)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由于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显著。王婷婷(2014)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我国东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最大,其次是中部和东北部,西部最小,并且区域间的产出效应差异程度大于价格效应。

3.房地产行业区域效应视角

曹娇(2011)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上海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比长沙显著。李茜(2014)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力存在差异。钟晨(2014)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对利率比较敏感,而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等货币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较大。韩国高(2014)通过动态数据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还是数量型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供求调控效应均强于东部地区。

四、结论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大都表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确实显著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的差异,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致带来的不同的传导渠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差异。同时,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还为我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区的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效应指明了方向,为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实施区域差别化策略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基础。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学者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对我国经济特性和转型期经济结构的宏观环境分析,缺少研究的创新能力;二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经济金融结构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诸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汇率渠道的研究较少,研究结论也难免带有片面性的缺陷;三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管制的因素较为明显,这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更是如此,而多数研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应当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视角,力争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黄昌贵(1989.01- ),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货币政策对煤炭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