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准确运用事实论据

2015-11-03许红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头林冲论据

在写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围绕论点列举了一定的论据,却因为不能合理地组织语言、叙述材料,使之不能充分发挥证明观点的作用,进而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就如何恰当地使用论据提出一些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为学生准确使用论据充分证明观点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叙述事例要概括,要有侧重。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因不会围绕论据展开分析论述,就“理不够、例来凑”,为把字数凑足,便不吝笔墨地叙写事例,不管所叙内容能不能为证明观点服务,更不懂得删掉与论点无关的细节。议论是为了“以理服人”,所以议论中的叙述应为证明观点服务,语言要精炼、概括。

如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文章《诺贝尔》中关于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有详细叙述,我们不能因为材料合适,就照抄全搬,而是要围绕论点,合理压缩剪裁、大胆取舍。因此可以将故事概括为: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叙述要有定向性。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观点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①定向转述示例1

如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②定向转述示例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通过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叙述,可以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主题服务,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观点鲜明。

三、围绕论据要合理分析。

如果写作中只是把事例罗列出来,而不能结合论点将事实论据中的精髓内涵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论述。

1.抓住根本,紧扣材料。

习作中一旦按照论点所限制的要素完成有侧重的叙述之后,恰当的分析论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同学在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到“没有……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针对事例,认真分析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使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另外,一旦确定要用事例证明什么,就要围绕其根本来展开议论,决不能拖泥带水。如在分析“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施行暴政”时,只应侧重秦朝施行暴政的内容,至于“秦朝如何崛起,百姓力量如何强大”等内容就可完全忽略。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习作中有些学生由于个人见解认识的局限性,有时分析问题总是显得片面、用绝对的眼光,或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结果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我们必须牢记,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一定的余地。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叙述和分析论述的关系,充分发挥好论据服务于论点的支撑作用,才能使文章取得以事说理、以理服人的效果。

许红英,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