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5-11-03康云龙
康云龙
摘 要:教师应能够理解新课改中小学概率教学是为了传达概率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实际运用。小学数学概率教学应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举出生活中概率问题,提高小学生对概率的认知度并能够活学活用课本知识,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关键词:概率教学 小学生 实验
一、在小学课堂中开展概率教学的意义
1.为适应当下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常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学会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种数字信息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又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概率教学在小学课堂中意义重大。
2.概率学习融合了许多其他数学知识
概率学习融合了许多其他数学知识,如代数、复数、小数、分数、比例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其他知识的温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概率学习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中的一些实验更是需要学生调动发散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小学数学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各段概率教学的深浅度
(1)原因
一是教师原因。由于概率教学初次进入小学课堂,有些教师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经验,或者没有掌握系统的概率学知识,因此在对教材的研读与课时的安排上显得比较吃力,有时还会出现理解错误,使课堂教学的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是教材原因。目前的教材对概率学内容编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使得教师把握不好课程进度,对知识难易程度掌握不好;没有很好地与小学生生活经验挂钩,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在小学概率教学课堂中出现两种情况:有经验的、敢于创新的则独辟蹊径,按自己的思路教学;没经验的、保守的则严格按照教材教学。
(2)对策
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等,力求小学数学概率教学进度统一。从整体来看,小学数学概率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引导为主。
由于小学生对概率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在平时交谈中帮助学生发现表达不确定事件的词汇,以及学会规范运用此类表达概率的词汇,从而对概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细化课堂。
结合课本授课开展相关活动,使小学生理解事件的可能性、规律性,会计算简单的概率;能够通过自己创造的方法去演示事件发生的规律,能够预测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内,教师一定要细化课堂教学,明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授课重点。围绕这些重点展开定点教学与训练,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把握好教学进度,做好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利用各种活动充实课堂,使学生有兴趣学,学得会。这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课堂拖沓、原地踏步的情况。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组织或简化实验活动
(1)原因
通过对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调查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做的概率实验是多余的。他们不理解“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到实验与教学结合的高质、高效。即使有一部分教师组织做实验或开展活动,也只是简单示范,匆匆带过。主要是因为概率教学的隐性目标在短期内并不明显,而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2)对策
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实验与活动必不可少。既然已经把实验编入了教材,那么教师就不应该再对实验教学效果抱有怀疑,而是应积极准备开展实验或思考进行何种活动将课本知识融入其中。
案例:笔者在一所学校旁听时,有一位教师对教材中安排的概率实验产生了疑惑,他认为向空中抛硬币这种实验方法,大家都知道正反面的概率各为50%,就没有必要再做实验了。但实际上,验证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结论的生成过程,感受前人的思维,还可以在实验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加入全新的元素,使生成的结果更好地为自己所用。在抛硬币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验证了课本中的结论(正反面各为一半),还发现了此事件的规律,即实验中正反比虽然不是精确的1/2,但通过抛的次数的增加,比值会越来越接近1/2。
此外,如果实验只是按照课本要求,按部就班地做而缺少自主思维,就无法深入理解概率的核心。所以,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对此实验进行剖析,深入了解实验的目的、包含的知识点等,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探究方式,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游戏公平”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验: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小学生们当遇到多人都想玩一个玩具时通常采用哪种方法决定谁先玩最公平,学生会举出许多他们认为公平的方法,包括掷骰子、猜拳、抽签等,教师然后一一对这些方法进行概率验证,看是否公平。由于这些方法都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其都比较熟悉,因此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更高涨,思维更活跃。
3.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错误结果,教师避而不谈
(1)原因
在概率实验中,一个简单的论题往往需要做许多次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而对结果的计算又多少与统计学有所关联,因此教材编写者会将概率与统计相结合,对实验做出“大量”“重复”等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实验次数一般不会达到“大量”的层次,因此会“偶然性”出现与实验结果相悖的数据,有些教师为了省事,有时对此现象出现原因避而不谈。
(2)对策
教师应记录实验数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做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次数的不足,也能使学生悟到其他知识。例如笔者曾旁听过一堂实验课,教师安排的实验是“同时掷两颗骰子,将点数相加,得到结果中出现最多的为几?”我们都知道,得出7的概率最大,但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的却不是7,而该教师却没有讲解,匆匆带过,继续掷骰子。但由于特殊的概率事件确实存在,学生得出的结果依然不为7,尽管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所怀疑,但却培养出了学生不迷信课本的学习态度。
另外,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究,分小组继续做实验,最后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这样不仅增加了实验次数,也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次数确实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了解了偶然出现错误结论的原因。
三、结语
新课改对小学概率教学的要求,是为了传达概率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就上述两点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举出生活中概率问题和实例,提高小学生对概率的认知度,并能够活学活用课本知识,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巩子坤,宋乃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J].人民教育,2006,(21).
[2]华应龙,施银燕.“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与概率”备课与教学难点解析[J].人民教育,2006,(Z2).
[3]李成荫.小学数学交流的意义及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1).
[4]史宁中,孔凡哲,秦德生.统计的意义、思想、方法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之二[J].小学青年教师,2005,(05).
[5]唐华军,张辅,陈倩.对一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课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南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