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从“起点”向“高处”攀登

2015-11-03王莹

江西教育C 2015年9期
关键词:司马迁起点卡片

王莹

人生就像是攀登阶梯,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流程就像是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的阶梯,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跳跃攀高。因此,一节好的阅读教学课,并不只是看学生如何表现出了怎样的精彩,更要清晰地看到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成长的轨迹,即由教师引领逐渐走入佳境的过程。

一、检测摸查让学生显露不足,教学落在起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过“三不讲”原则:学生能自己直接读懂的不讲,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仍旧不理解的不讲。依照于老师的理念,阅读教学究竟该讲些什么呢?其言外之意就是要将教学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的设置,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实际水平,将文本中学生尚未感知理解之处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教师梳理、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最终将阅读教学聚焦在学生的盲点上,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朗读,将读错的字词和读得不够通顺的圈画出来;其次在全班集体交流中进行再次呈现,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错误讲述给同学听,既是对自己阅读的有效提醒,更能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起到友情提醒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缀满枝头”的“缀”字读错了音;有的学生则提出“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一句话难以理解,断词断句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则对课文中大量四字词语的连用还存有朗读的障碍……

当学生的课文朗读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显露无遗时,教师再亮出教学之剑,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就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结果,而是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精心考量而成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点拨引导让学生修正认知,教学落在实处

前置性任务的设置,其价值在于发现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发现问题之后更需要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正与更新,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平衡构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修正?由谁更新?阅读教学理应不断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落实,不仅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说了哪些、做了哪些,更应该将关注的焦点落实在学生主动完成了哪些事件。真正高效的学习必须依托学生自主的力量才能得以完成,那种凭借教师直接灌输的现成答案,只能让课堂教学陷入被动接受的尴尬境界中。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课题有“发愤”一词,刚才我们感受到司马迁是怎么“发愤”的?可他为什么会“发愤”呢?

生:因为司马迁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史官。

生:因为做好这件事,是司马迁一生的志向。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沉默不语后)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再仔细阅读思考。

生:因为他的父亲在临危之际曾经将这一任务托付给他。

生:司马迁年轻时就曾经四处奔波,收集史料,他不能让自己年轻的心血白流。

生:司马迁遭受了酷刑,他的志向受到了严重打击,更需要自身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对司马迁“发愤”的缘由感知不深,缺乏对文本的深刻洞察,暴露出严重的认知缺陷,这正是教学需要着力打造之处。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潜入文本,搜寻证据,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学生也在这种积极的顺应同化中,提高了认知,获取了更强烈的心灵体验。

三、促进提升让学生升华认知,教学落在高处

教学意欲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就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能够达到的预期能力,即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努力所能企及的教学之端。只有引领学生登上绝对的山峰,才能拥有如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充满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师充分考量学生能够达到的预期目标,为学生设置两个语用训练:其一,尝试运用“然而”说话,这与造句有着本质的不同,而是运用课文的情境与信息进行言语的历练,将文本信息的感知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的交融过程中逐渐深入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让霍金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更为丰满;其二,尝试为文本人物霍金设计卡片。苏教版教材曾经为著名作家设计过人物卡片,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模板,合作探究人物卡片的编创方法,再结合文本呈现的内容信息,为霍金设置卡片。

这一过程首先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拥有通透的了解与感知,并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为有效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其次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有效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三大板块和环节,并不是彼此串联的一条主线,并不处于相同的平面,而是让学生在逐渐深入、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读效益。当然这三个板块应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交替出现,才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司马迁起点卡片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一张卡片
起点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我的“新”起点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