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高校群众工作新思路

2015-11-03张安然李婷玉

江西教育C 2015年9期
关键词:网络化网络环境

张安然+李婷玉

摘 要: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高校网络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校群众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师生员工网民化、传播手段丰富化、网络舆情复杂化等新特点。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和优势,践行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借力新型媒体优势、强化网络舆情监控、加强网络宣传教育等新思路,积极开创高校群众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环境 网络化 高校群众工作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数据表明,我国作为网络大国,“网络化”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丰富了人们的传播交流手段。在网络日益普及和便捷的今天,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是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专业技术人才的聚居区和生产地。高校群众工作成效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网络化的进程中,高校是网络技术创新和普及的主要推手。对于高校群众工作而言,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化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开展监督的主要渠道,为学校党委行政和工会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新途径;另一方面,网络化凸显了社会问题和矛盾,使得高校群众工作日益复杂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条件做好高校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成为高校领导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截至目前,高校信息化已经实现了大范围的全覆盖,师生员工的上网设备和手段日益进步和丰富,高校的网络化和群众工作同时具备了“全覆盖”的特点。在此背景之下,高校群众工作出现了师生员工网民化、传播手段丰富化、网络舆情复杂化等新特点。

1.师生员工网民化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群众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师生员工具备群众和网民的双重身份属性。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身份,网络化还赋予了人们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身份。在双重身份的交错之下,群众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份叠加,还有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工会开展群众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关注信息化的趋势和动向,勇于拓展和转变思维,明确工作对象属性,使群众工作不偏向、无遗漏。

2.传播手段丰富化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还有传播方式的颠覆和创新。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日渐落寞,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步步消减;网络新媒体正如日中天,不间断地创新和丰富着人们的传播交流手段,逐渐成为话语权的导向者。以微博为例,微博在信息源、快速反应、传播扩散等方面的种种优秀表现,使人们开始脱离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进一步打破了后者的“渠道霸权”,也使微博自身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力量。相对而言,网络为人们构筑了平等、自由、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传播途径实现了成本低、速度快的转变,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

3.网络舆情复杂化

网络的随意性、隐蔽性和主动性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首先,舆论主导权面临挑战和分解。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网络媒体抢占舆论主导权的势头越来越迅猛。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断消解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舆论引导工作越来越难。其次,舆论传播“裂变”效应突出。如今,网络传播进入了“裂变”效应时代,“微新闻”充分演绎了“人人皆媒体”的公民新闻时代特征。一旦有突发事件,官方尚且还没有反应过来,网络新闻早已铺天盖地,由此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难以预测的舆论走向。再者,“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网络传播有传授交互性、主体隐蔽性、信源模糊性等特点,一些网络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制造极端言论,煽动群体情绪,致使网络舆论一边倒,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矛盾极化,问题更加严峻,给群众工作增添麻烦和困扰。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众工作的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要在继续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信息化认识,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和优势“借力打力”,积极探索和拓展新思路,切实把广大师生的利益维护好,让广大师生和全社会满意。

1.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开通网络渠道和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校应主动打造网络信息平台,建构网络舆论引导的主渠道,用积极的姿态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

2.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疏浚民意通道

近年来,高校群众事件频发,每一起事件都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持续发酵,其中网络传播媒体的力量影响巨大,这无疑增加了高校群众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网络的不可控性促使高校不得不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防止不良信息、歪曲事实、极端言论、网络暴民等现象的发生,以免影响群众工作的正常开展。民意在疏不在堵,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疏浚民意通道是解决突发事件偏向化、群众表达极端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高校自身应主动了解网络传播交流的规律,自觉提高舆情监控意识,注重民意的收集、分析和疏导,确保信息公开、责任明确、及时有效,不推诿、不懈怠。

3.借力新型媒体优势,丰富工作手段

当下,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早期的博客、微博,再到微信,网络传播的效率不断提高。高校作为经济文化、科研技术的前沿阵地,应该主动接纳和运用这些新媒体,用来丰富学习、生活、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高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它们的传播规律,用来作为与师生群众沟通的桥梁,引导网络舆论合理化、规范化。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群众监督的渠道,形成网上互动,积极探索网络“面对面”交流方式,努力构建互信、和谐、有效的党群关系。

4.加强网络宣传教育,树立良好形象

网络世界是一个大杂烩,如何“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关键在于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启发师生的网络道德良知和网络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用好环境感染人、熏陶人,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网络知识,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信息化的两面性,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和腐蚀,从而为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网络化网络环境
网络化社会新媒体广告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HDS和CANopen多品牌PLC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搭建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