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互动 彰显语文魅力
2015-11-03张建云
张建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推动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建议。
一、营造平等氛围,让学生敢于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与教师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若要达此目的,那如何才能营造平等氛围呢?
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为例,描写的是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表现了父子情深。文章文笔清新,主题深刻,故事性强。为此,采取四人小组的学习模式,紧扣“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事设计导学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以生生互助、学生代表汇报及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互动。对于古诗一类的课文则选择竞赛的形式进行。比如《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表达了旅人的一种愁绪。为此,让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古诗背诵、朗读、默写比赛,或以古诗编剧、表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张扬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不断地学习,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平台,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乐于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识字学习应当是建立在具体生活情境基础上的,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幼儿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有些语文教师不善于创设情境,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点的传授,或过于强调情境的创设,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要改善这种状况,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互动起来呢?下面以《师恩难忘》一课为例,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音乐配着课文朗诵等手段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文本,遂与文本产生共鸣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将课文内容做成PPT展出,通过配乐朗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投入到文本学习中,感受师恩的难忘,并产生心灵的共鸣。又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中,运用了多媒体视频,将黄果树瀑布景象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将对黄果树瀑布的内心感受写出来。这种方式创设的情境更直观,便于进行练笔训练。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师生、生生创造了互动的基础,让学生乐于其中。
三、鼓励大胆质疑,让学生勤于互动
“学习贵在疑”。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设疑,帮助学生解疑,鼓励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利用工具书去寻找答案。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舍不得放手,对学生相信不够,“保姆式”包办“一切答案”,严重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极压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思考问题,多提问题呢?
以《海伦·凯勒》一课为例,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主要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平凡的一生及她对生活无比热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并赞美学生的提问,对于一些学生错误的回答也巧妙地进行引导。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比如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海伦·凯勒》并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人名做题目?这个人又是哪国人呢?”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并进行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又提问:“沙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影响与帮助极大,如果海伦·凯勒没有遇到沙利文老师,也会这样成功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让教师和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互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技能。通过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