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写话意识渗透的策略
2015-11-03于莎莎
于莎莎
很多老师发现高年级学生难以写出好的作文,主要原因在于中年级作为习作的起始阶段相对较晚,没有了写话意识作为缓冲,学生难以一下子进入写作状态,造成了后续作文能力发展的瓶颈。如何才能在低年级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写话意识,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奠定基础呢?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入手,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达成乐于表达、善于写话的好奇心。
一、依托绘本故事,渗透习作意识
1.借助图片读懂故事,揣测故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性阶段,教师可以借助绘本书本中的图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读懂教材中的文本,让学生浸润在图片中,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尝试着让学生来猜测故事的发展情节。
例如,在阅读绘本《蚂蚁和西瓜》时,教师通过图片知道一只蚂蚁发现了巨大的西瓜,便召集了自己的同伴,但还是没有办法搬动西瓜。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出示后面的图片,而是引领学生自主猜想:蚂蚁们会怎么办呢?当最终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后,剩下来的西瓜皮可以怎么用呢?于是,各种方法应运而生,有的认为可以做大伞,有的认为可以做成小船,有的说可以做成小宝宝的摇篮。正是在图片的阅读中,给予了学生无限猜想的空间,学生也在情节推进中迸发出习作的活力。
2.把握整体故事情节,补充故事。绘本故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很多情节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常常处于读者的意料之外。这就为学生创编故事、补充故事、续写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学生在不断完善故事的创作中,与情节交融,与思想碰撞,从而有效地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这篇绘本就以“小毯子”的变化为主线,通过悬念的制造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教师利用其中的一次变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情境,补充绘本中没有能够呈现出来的细节,从而让学生在连接绘本与生活的过程中激活表达欲望,获取创作的愉悦。
二、凭借同题故事,渗透习作意识
1.相同材料的不同利用。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相同材料的处理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故事题材,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而教师可以从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言语表达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引导与评判。
如,在《小猴子捞月亮》这个故事中,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增加的“空白”,对故事进行补充性练笔。有的学生内容不多,但在添加人物的细节上,猴子的形象更加丰满;有的学生虽然言语啰唆了一些,但却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由于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内容不同,在之后的交流中学生能够吸收他人创作的成果,无形中学习到了很多创作技巧,从而为以后的习作练习奠定了基础。
2.不同材料的个性生发。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给学生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的空间,即提供统一的主题,不直接提供相应的故事材料,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积累,自行创编故事。以当下较为流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卡通片为题材,设置了“到灰太狼家去做客”的主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学生在创编故事、讲述故事、聆听故事、写出故事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自身的语言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三、链接生活资源,渗透习作意识
1.根据自身生活,创作自我绘本。到了低年级的中后段,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绘本的创作,根据内容和学生层次的不同,绘本既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联系的,只要能完整地呈现故事,就可以考虑各种构思。
例如,在一次春游中,学生参观了野生动物园之后,就自行创作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绘本,同时也讲述了自己心中的故事:今天,我参观了野生动物园,看到了两只长颈鹿,长颈鹿的脖子可真长啊!长颈鹿妈妈带着小长颈鹿在草地上休息,好像在给孩子讲故事呢!虽然言语简短,但其中既有对长颈鹿外形的描写,又有对其生活状态的观察,更融入了学生自身的感悟与思考。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言语表达更加灵活,习作思维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为以后真正的习作储备了充足的经验。
2.收集生活照片,创作自我故事。无论是中高年级的习作,还是低年级的写话,都应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因此,在低年级写话指导中,教师就不能脱离生活,而要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表达生活的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并留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通过搜寻、整理生活中的照片,将这些照片粘贴在专门的“我的照片”中,为低年级学生接触生活中的事儿作基础性的蓄积工作。
例如,教师在六一儿童节时,让学生以“曾经的六一”为题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则纷纷找出了自己在幼儿园欢度六一儿童节时的照片。根据这些照片,有的学生描写了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与体会,有的抒发了自己与家庭一起过节的温馨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正是依循着生活中的照片,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逐渐推向了写话思维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关注生活的习作要求。(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