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大米的真相

2015-11-03凌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天敌农技害虫

◆文 凌辉

泰国香米、五常稻花香米、东北生态米等各式各样的大米如今在各大超市热销,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而外包装上标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绿色大米更是身价倍增,价格比传统大米甚至贵一倍以上。笔者在比对这类大米的介绍时发现,其价格的高低主要跟品牌、产地(即土肥、日照等先天性优势)、加工环节的精细程度有关,而对怎样减药控害方面的介绍却鲜有提及,究竟这些大米是否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实现绿色大米的难点在哪里?为此笔者走访了浙江省一位从事水稻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从减药控害一环谈了对绿色大米的认识。

传统用药习惯和基层农技人员缺失是实现大米真正绿色的难点

国家对绿色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农药残留导致的“毒大米”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对“绿色”这个词更多的希望是生产方少打农药甚至不打农药。要做到确实消除农药残留,从本源上大幅度减少用药甚至不用药是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与各种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会频发各类病虫害,有些甚至伴随着水稻的整个生长期,比如水稻最常见的“两虫一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

该农技人员介绍道:“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群集在水稻基部,刺吸水稻汁液,并可传播多种病害。但因其个体很小,又隐藏在水稻基部,非专业的农民很难发现及测报出它的发生规律,如不及时用药会导致稻飞虱大爆发,并造成水稻成片倒伏,短期内形成毁灭性灾害;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叶片,幼虫将稻叶卷成筒状,藏在其中啃食叶肉,留下白斑,田间为害状非常明显。所以人们发现这种现象时有个常见的不正确用药习惯就是见虫就打;纹枯病是在高温高湿、氮肥施用过量、稻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会发生的病害。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习惯性过密种植来增加水稻产量,造成水稻生长中后期纹枯病频发,严重时很难用药控制住,增加了不必要的用药量。”

“除了‘两虫一病’外,其他病虫害如水稻螟虫、稻瘟病、稻曲病等也时有发生,如不及时发现并用药防治会造成大爆发,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稻米品质。总体来说,现今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们传统的用药习惯造成的过量用药和不必要用药现象,以及基层极度缺少有专业素养的农技人员队伍去指导帮助农民用药。”该农技人员补充道。

病虫害统防统治能有效减药控害但仍存在局限性

为解决一家一户防治难的问题,广州、浙江、湖南等省市率先探索实施了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该技术人员介绍道:“统防统治通俗来解释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植指导下,成立专门的服务组织统一实施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防治服务作业队统一打药。由专业的植保技术人员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防治时间、统一选择防治药剂,把农田从农民手中解放出来。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下,只要建立好用药可追溯制度,加强监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减少农药次数、农药使用量及规范农民用药。但是还得用药,何况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难以大规模推广。”

新型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的兴起是绿色植保的真相

近几年,一种新型的水稻经营模式异军突起,给生产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经营模式是在稻田里养殖河蟹、泥鳅、甲鱼等,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宣传以动物排泄物为天然有机肥料,不施任何农药的绿色生态大米,产出的稻米在市场上卖出了8 元/斤左右的价格,甚至更高,且供不应求。这种稻—蟹、稻—泥鳅、稻—甲鱼等共生模式是否真的能满足人们所追求的绿色生态?往深处探究让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放养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就能满足整个水稻生长期对所有肥料的需求?不施任何农药的情况下有什么有力措施预防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的?

就这些问题,该技术人员回答说:“这种模式要想实现绿色生态米太难了,从肥料方面来讲,除基肥不计外,一季水稻的生长需要从秧苗移栽后追施分蘖肥、穗肥、粒肥等来满足水稻健康生长的需求,那么只在田间放养有限数量的河蟹、泥鳅等,它们排泄的有机肥是很难替代化肥施用量的,这就需要其他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的配合使用,或者需要相当精密的计算。但就算上个问题能够解决,河蟹、甲鱼等的移动不规律性是否会造成稻田肥力分布不均,水稻生长良莠不齐的现象呢?这些疑问可能需要‘专家’来为我们解答了。”

“从用药情况上来说,虽然河蟹、甲鱼等从理论上来说能觅食水稻田间的害虫及虫卵,降低了虫害的发生几率,但它觅食何种水稻害虫,平均觅食量以及降害率是多少等现今都缺乏可靠的研究和数据论证。首先,在这种模式下经营者会定期投放饵料,并且田间、水沟里都漂浮着浮萍、水花生等水草,为河蟹、甲鱼等提供了另外的食料,那么在这种生存条件下它们对水稻害虫的觅食量会大大降低,对虫害降害率的影响效果不大,那在水稻生长周期就必须不可避免地用药,且次数与常规水稻次数相差无几。其次,如果为了减少对蟹苗、甲鱼苗等的影响刻意不用农药或大大降低用药次数,后果就是各类病虫害的多发导致水稻产量和谷粒品质大打折扣。从消费者的立场上来讲就是花了一等米的大价钱,买到的却是二、三等米的质量,所以在这种模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在大米购买选择上需慎重考虑。”该技术人员补充道。

绿色防控技术难点多,难以推广

要实现农药使用的大量缩减以减少害虫抗药性和农药残留这一目标也不无可能,一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的示范项目正受到了各地农业部门的重视。这种模式希望应用生态学机制,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协调水稻-害虫-害虫天敌之间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达到自然控制、自然平衡与自然调节,最终实现生态安全、环境友好。该农技人员介绍说:“目前采用的多种技术措施包括:释施天敌(赤眼蜂、蛙、鳖),促进天敌增殖和提高控害能力;田边种植蜜源作物(芝麻、万寿菊、向日葵等),吸引害虫天敌;运用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香根草等对害虫进行性诱、灯诱和植物诱杀以减少害虫基数;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通过冬季种植绿肥、田边留草、间种茭白等措施,保护天敌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等。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措施实施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将用药次数降低到平均2 次,与传统用药相比大幅度减少了用药次数和化学用药量。”

但是,绿色防控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难点,难以大规模推广。该技术人员说道:“首先,因以上措施主要是对虫害的调控,对病害的防治能力较弱,所以相比传统防治田来说,一些病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尤其是一种穗期病害——稻曲病。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谷粒,在水稻孕穗中后期病菌侵染个别谷粒,使谷粒变成墨绿色的稻曲球,这种墨绿色的粉末是有毒的,所以产出的大米我们也不建议食用。其次,要想绿色防控技术切实有效地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防治技术成本,一般种植户不愿意尝试。最后,绿色防控技术难点很多,对各个因素的投放时间、数量都很难掌握,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持,比如对稻纵卷叶螟天敌——赤眼蜂虫卵的保存和释放就缺乏可控性,有时候投入大批数量却收效甚微,所以这个项目还只在探索示范阶段,难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猜你喜欢

天敌农技害虫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