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2015-11-03曲晓宁周艳玲
邹 蓉,曲晓宁,周艳玲,王 平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烟台 264100)
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邹 蓉,曲晓宁,周艳玲,王 平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烟台 264100)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 8月~2014年3 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42 例患者中,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并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 30天,半年,一年定期随访,记录随访患者的病变血管(lV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复发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病变血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前及术后 12 个月病变血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病变血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一年与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病变血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NIHSS 评分在术后 30天、6 个月、12 个月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和治疗后在相同时间点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病死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有效方法,并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脑梗死;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占脑卒患者的 75%~90%,缺血性脑血管病比率在老年病患者中更高[1]。在我国脑血管病连续5年为死亡重要原因,其中多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迫在眉睫。
脑组织的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糖的有氧代谢,因此大脑对缺氧缺血性的损害非常敏感。脑动脉狭窄是导致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类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脑缺血事件可能会再次发生[2]。第二类治疗方法是采取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缺点是治疗创伤大、适应症严格、且并发症较多,国内较少采用。第三类治疗方式是介入疗法,即血管内介入经皮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这是当前治疗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3-4]。
本研究选取符合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将单纯药物治疗与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 8 月~ 2014年3 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42 例患者中,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60 例,男 33 例,女 27 例,年龄40~88 岁,平均(60.4±10.6)岁;对照组60 例,男 35 例,女 25 例,年龄39~86 岁,平均(60.8± 10.3)岁。其中治疗组有38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有45例脑梗死患者。
1.2仪器及材料 碘海醇注射液(华仁药业(日照)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64668);血管造影 X 射线系统(荷兰飞利浦医疗系统公司);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北京欧瑞瑞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颈动脉自膨式支架系统(大利英泰克公司);颅内动脉支架系统(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栓塞保护器(美国 ev3 公司);PTCA 导管(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
1.3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出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并行介入治疗。术前 3 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300mg/d,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口服75mg/d用予抗血小板聚集。通过血管造影了解缺血区侧支循环情况,确定动脉狭窄部位,采用股动脉入路,在导丝和路径图导引下,将支架置放于狭窄处。术后密切患者监护24h,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法和剂量同术前)治疗6 个月以后,停止服用氯吡格雷,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mg/d)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用药剂量、时间与治疗组组相同。
1.4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30天,半年,一年定期随访。
两组患者病变血管(lesion vessels,Vs)对比 治疗前、治疗后 3 天、治疗后 12 个月病变血管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30天,6 个月,12 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复发率、TIA 发生率及病死率 密切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TIA 发生率及病死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见表 1,除了是否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外,其他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n(%)]
2.2两组患者病变血管(Vs)比较 治疗组中,颈总动脉部位病变患者11例,颈内动脉部位病变患者23例,椎动脉部位病变患者12例,基底动脉部位病变患者5例。对照组中,总动脉部位病变患者13例,颈内动脉部位病变患者28例,椎动脉部位病变患者14例,基底动脉部位病变患者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和术后一年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比较 将治疗组38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45例脑梗死患者行NIHSS 评分。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NIHSS 评分在术后 30天、6 个月、12 个月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和治疗后在相同时间点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血管比较(cm/s)
表3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30天、6 月、12 月 的NIHSS 评分比较
2.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病死率比较 治疗组术后随访 12 个月,发生3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5.00%);对照组随访 12 个月,9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15.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33,P>0.05(单侧χ20.025(1)=5.02)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目前,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5-6],临床的采用率越来越多,但其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采取抗凝治疗,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栓事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临床症状好转较快[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 3 天、术后 12 个月的病变血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 12 个月的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的治愈。治疗组,术后病变血管较术前显著下降,说明病变血管供血区血流动力学情况明显改善。治疗组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通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改善其支配区域的低灌注状态,改善了动脉狭窄程度,有效的减少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脑梗死患者38 例,对照组脑梗死患者45 例,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NIHSS 评分在术后 30天、6 个月、12 个月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和治疗后在相同时间点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在给予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10-11]。在以往错误认知中认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其功能不可恢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尤其是神经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神经功能损伤后可恢复[12],所以在临床治疗方法选择上还应考虑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显示,支架植入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确切疗效,并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2012,5(2): 100-105.
[2] Gao S, Wang YJ, Xu AD, et al.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ication[J]. Front Neurol, 2011, 2(6) : 1-5.
[3] 李军, 张祥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探讨[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 5) : 347-350.
[4] 苏凡凡, 刘辉, 王利萍, 等.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7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2): 458-459.
[5] 张广平, 刘楠, 李慎茂. 1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2): 40-42.
[6] 崔波, 郭莹, 张翼. 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4): 33-36.
[7] 林小慧, 刘开祥, 齐立, 等. 不同年龄组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的DSA 分析[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0(3): 198-200.
[8] 谷强, 张津. 椎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9(2): 54-58.
[9] Chimowitz MI, Lynn MJ, Derdeyn CP, et al. For SAMMPRIS Trial Investigators 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J]. N Engl J Med, 2011, 365(11): 993-1003.
[10] Kidwell CS, Jahan R, Gornbein J et al. A trial of imaging select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J]. N Engl J Med, 2013,368(10): 914-923.
[11] 焦昌平, 吴培, 肖遥, 等. 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对比[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0(12): 630-634.
[12] 陈自光, 赵睿, 童林艳, 等. 中西医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 2015, 42(1): 43-46.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Zou Rong, Qu Xiao-ning, Zhou Yan-ling, Wang P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1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its complication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of 51 cases, 6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record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vascular lesions in V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NIHS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had no difference in vascular lesions(Vs). In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12 months, vascular lesions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surgery 12 months between the vascular lesions comparis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year,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s between vascular lesions. Comparison of V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12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IHSS score was better than simple drug treatment group. A simple drug treatment group were followed up 9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occurred 12 months (14.29%);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stent angioplast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tent; cerebral infarction;
R74
A
1673-016X(2015)03-0062-03
2015-02-10
邹蓉, E-mail: 709072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