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思考

2015-11-02董朝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认同大学生

董朝宗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逐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高校要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凝聚校园精神,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构建学生参与管理、决策的平台,建立校园互动交往渠道;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水平,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新校园综合治理,增强校园凝聚力,发挥校园育人功能;发挥家庭积极因素,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发挥榜样引领、典型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大学生学校认同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认同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9903

学校认同属于组织认同的研究范畴,大学生对于母校的认同显然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认同不同。大学生对母校认同水平体现了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是将学校与学生个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认知状态、情感体验、评价方式和行为表现。认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状态和校园活动方式、专业学习态度等。学校认同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就会乐观积极看待自己的母校,能时刻维护学校的社会利益和声誉,并通过个人积极努力,为学校赢得社会荣誉。相反,学校认同感较低时,会变得消极、自卑,甚至排斥学校的一切教育或活动,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状态与发展动力,进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诸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母校缺乏认同,致使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加大。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是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形势所需,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水平不失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凝聚校园精神,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理想宣传,提升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大学形象是学生取得对学校认同感的首要因素,学校文化是大学形象核心品牌的主要体现,而学校文化是通过其办学理念、价值理想的不断凝练而成,具体表现为校歌、校训、校徽等外在的视觉识别系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办学理念和价值理想宣传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一入校就对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为积极的学校认同创造条件。

二是深入开展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爱校热情。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认同的一种深层次的群体意识,是一种催人奋进向上的群体意识[1]。通过开展校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感知母校,身心贴合学校发展脉搏、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增强学生对母校的高度认同和对学校的自信,从而凝聚校园精神,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发展认同,进而提升学校认同感。

三是给予学生以“家”的温暖,从“以人为本”出发,树立“服务学生发展”的管理理念,给学生以“家”的温暖,创造学校特色教学实践服务型管理文化。

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管理人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通过管理文化的感染,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借助文化的传播、辐射力来提升学校认同感。

四是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随着大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只有让大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应创造条件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如学校开展园林设计、道路命名、绿地认养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留下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校园文化认同感越强,就越能在学校中产生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会把全体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2]。

 二、改革管理模式,构建学生参与管理、决策的平台,建立校园互动交往渠道

大学要不断改革管理体制,把学校的管理和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有效机制,充分尊重学生话语权,给与他们自由和自主,是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的重要举措。如在校园建设、宿舍调整分配、校园安全、学生活动的设计策划、行政和后勤管理决策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尤其是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规划设计和规章制度,要真实反映学生心声。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例如通过BBS、校长邮箱、学校发展论坛、见面会、对话会等,使学生的学识和智慧成为见证学校发展的里程碑。让大学生感觉到学校的荣誉和发展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学生才能“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学校认同是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校要精心营造氛围,建立有效校园交流互动渠道,引导大学生学校认同水平提升。通过有效实施导师制或校外导师制度,在强调课堂上相互有意义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广泛性的制度化师生交往渠道;如,发挥优秀导师在师生互动交往中示范指导意义,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高校还应该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课外文艺、学术、科技、社交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社团活动、院校活动、志愿活动,增进不同专业、年级、生源背景等学生间的互动交往。

 三、加强薄弱专业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发展,实施“差异化”培养,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机会   学校认同的形成与学生感受到的学校支持密不可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加强薄弱学科、专业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发展,让学生感觉到学校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坚持“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他们走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

,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个人对学校的贡献,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成果,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机会。

学校要树立“差异化”培养的观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在充分了解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探索学校教育的不同规律和方法。比如,在学校教育中采取“差异化”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如,来自农村家庭和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来自北方城市和南方地区的学生,还有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等,由于他们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入校后的生活学习有不同看法,因此在个性特征、生活习惯、成才动力、奋斗目标等方面就会不同,掌握这些不同大学生群体之价值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指导、分流培养的“差异化”培养,以求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关键是培养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力所在,只有培养的人才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学校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首先要改革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会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兢兢业业的教学行为也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其次要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合作意识,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

专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载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程度,首先要加强招生专业宣传,专业介绍要翔实准确,并进行有效选报指导。其次学生入校后要加强专业前景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社会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第三要完善转专业制度,通过有效的选拔机制,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不同学科内专业的转换。第四要整合有利资源加强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通过办出专业特色来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3]。最后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树立专业技术是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的理念,并通过有效的训练,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改善大学生自我认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缓解学生各种心理压力。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困扰,消除学生对学校的各种不满和猜忌,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有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校认同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结合社会现实和自我发展远景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以鼓励同学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沟通力、心理耐挫能力,通过同伴互助化解心理矛盾。

重视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和谐在于沟通;在人际关系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也信奉“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与团结。学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也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大学生开展有效沟通,赢得学生对学校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提升其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当学生对学校高度认同时,就会自觉成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代表,通过与社会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也就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六、建设优美的校园空间,创新校园综合治理,增强校园凝聚力,发挥校园育人功能

校园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发挥校园的育人功能是增强校园凝聚力、提高学校认同的有效措施。一是科学规划校园的实体空间,改善学校自然环境。吸收建筑学、设计学、教育学的理论精髓,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特点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4]。二是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娱乐、运动、人际交往等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各项学习生活空间质量和满意度。三是围绕高效、务实、人本原则,创新校园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创新校园交通车辆、商铺经营、饮食安全、图书资料、宿舍安全、教室利用、文化活动等管理效率,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各类管理人员的水平,建设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四是树立全员育人的人文管理理念,明确责任和工作职能,坚持绩效考核,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努力形成教师立德树人、管理情感融人、服务宽容待人的干事创业局面,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增强学校凝聚力,进而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认同感。

七、发挥家庭积极因素,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家庭是一个人感情发展的第一环境,能否正常地形成爱与被爱的理解,与家庭的氛围、家庭人际沟通状况等息息相关。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互动,实现生动有效的亲情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从而改善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对母校的不认同现象。积极发挥家庭积极因素、共建家校有效合作机制,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体谅”;学会爱与被爱,学会感恩、报恩;学会与外界的交往、交流;学会处理各种不同心理问题,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对母校产生不认同的内在基础。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家长的智慧,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如成立家长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共谋学校发展大计。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构筑学校与家长顺畅沟通渠道,及时宣传学校治学理念,反馈学生发展进步,引导家长关注并参与学校发展。发挥家庭积极因素,要了解、理解家长,关心、尊重家长,培养、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能力、参与学校发展的谋划能力,在学校重大活动中彰显家长参与的成果,从而构筑协同育人的共赢局面,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增强大学生学校认同感。

 八、发挥榜样引领、典型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教育的有效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校友和同学的成功,大学生会受到很大鼓舞,产生向榜样学习的想法,从而也会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个人发展。典型示范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因为年龄相近、出身相同、时代一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包括校园文化长廊、校报、电台、校园网、手机报、微信平台等多样的校园媒体,进行先进榜样的宣传;还可以组建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邀请优秀校友座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成长经历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校园榜样的魅力和感召力,强化“学榜样、爱母校”的实际行动。

以典型事件为教育契机,增加大学生的学校自豪感,

提高大学生认同教育的有效性。比如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机遇,以此为契机,可以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各类校庆活动,从中感受体悟学校的发展,增强学校认同。典型事件还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重大节日、跨越式成就等。如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情留母校、扬帆远航”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在校生活,反思自我成长和进步,从而感恩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星.大学生的认同危机与调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2]翟晓磊.解析学校认同感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互动关系[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

72(4):46—48.

[3]丁甜.大学生学校前因及后果的实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4]黄晓青,曾献君.当代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Thought on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ty of School

DONG Chaozo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ow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ty of school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the recent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make innovations to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ummon campus spirit to increas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 the platform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to build a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channel on campus; create conditions for suppor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create favorable learning atmosphere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strengthe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rofessional guidance to improve their selfcognition and professional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build beautiful campus environment and make innovations to campu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enhance campus cohesive force and the func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give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family into full play and make joint efforts to cultivate talents; set good examples to guide and educ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ntity education and then further promote their identity of

school.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ty of school; identity

(责任编辑:侯秀梅)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