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标准质量的思考
2015-11-01郎志正
◆郎志正 / 文
提升标准质量的思考
◆郎志正 / 文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是判定质量的依据。提升标准质量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大质量概念出发来剖析标准质量;从标准的本质出发来理解标准质量;从标准的“引领作用”出发来认识标准质量。
大质量;本质;约束;引领作用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是判定质量的依据。提升标准的质量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讨标准的质量提升。
一、从大质量概念来剖析标准质量
大质量概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范畴,任何事物都有质量;二是过程和结果,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是目的;三是组织,渗透到组织所有的肌体;四是系统,系统最优,接口可靠;五是特性,包括固有的特性和人们所赋予的特性。
那么,怎样理解大质量概念下的标准呢?从范畴上讲,标准是一种“事物”,是一种产品,是一种软件产品,当然也存在着标准的质量。标准文本质量包括文本的文字质量和内容质量。文字质量是指语言表达准确和通顺、格式规范等,更重要的是标准内容的质量。而标准的质量评价又与标准的实施质量密切相关。
从过程和结果上讲,标准的制定(修订)及其实施所形成的全过程包括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标准立项、标准编制、征求意见、标准审查、标准批准、标准印刷和发布、标准宣贯和实施、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决定了标准的质量。
从组织上讲,标准的质量受到参与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组织(或部门)对标准认知、技术把握、相互配合等相关因素,特别是标准制订的牵头组织和标准的发布实施者的影响。其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把关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系统上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说:“标准化是一门系统工程,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和建立全国的标准体系,使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一切工作都是从策划开始,策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标准体系,对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各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说,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不断的修订与优化是一项必须进行的重点工作,其中应特别关注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接口,接口的协调常常成为体系可靠的关键。对于一个标准来说,接口也是十分重要的质量因素。如电动自行车的标准及其指标,涉及生产单位、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等,具有多个接口,需要协调确定。策划的优劣决定了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是策划的成果,所编制的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标准的质量。
这里应特别关注,标准体系和综合标准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综合标准化的对象是“项目”,在项目研发的同时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制定项目全过程适用的标准、规范、程序等,以约束项目的全过程。
从特性上讲,应研究不同类型标准产品(如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的质量特性。如对于技术标准中的产品标准,在标准内容方面的质量特性有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安全性、可实现性、可检测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程度等,在标准文字方面的质量特性有语言的准确性、可读性、规范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标准的质量特性既要考虑标准的内容质量,也要考虑标准的文字质量。
二、从标准的本质来理解标准质量
标准的本质是“约束”。这种约束是人为的约束,有利于发展的约束,取得效益的约束,具有特定方法(简化、统一化、组合化、程序化、综合标准化等)和形式的约束。标准化是这种约束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1.约束的必要性
从标准的本质约束出发,衡量标准的质量首先应考虑这种约束的必要性,着眼于标准对物(技术标准)、事(管理标准)、人(工作标准)的约束结果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总布局的实现。例如馒头国家标准是否有必要制定?规范馒头的形状和大小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优化馒头的生产?显然,没有必要约束而形成的标准是完全没有标准的质量的。
2.约束的可能性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时,在事物的本质及其影响尚未清晰的情况下,标准对事物进行的约束应慎重。当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等来完成技术参数的测试时,标准的相关技术参数的约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经济社会发展某个阶段尚不具备进行某种约束条件时,也是不能以标准来约束的。我国一些标准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与标准约束的可能性相关的。标准质量应考虑约束的可能性。
3.约束的区域性
约束是标准的本质,但不是只有标准才形成约束。法律、法规和标准都形成约束,它们之间是相关的,是不同层次的。标准的约束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我们需要明确认识法律、法规和标准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组织的约束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在2007年初作者给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关于资源节约标准体系的参事建议得到的总理明确批示——“似可把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建设与标准体系制定一道进行,首先从能源做起”。
从另一角度讲,约束的区域性又反映在约束的特殊性上。由于地域(或民族)、自然和社会环境、文化和习俗的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定出不完全相同的约束,于是就产生了地方标准。如腊肠标准是按照北方的制作方法形成的,而最有名的广东腊肠由于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就不能完全符合现行标准,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因此,标准质量应考虑约束的区域性。
4.约束的时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升,一些约束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区域性会产生差异,这就要求约束有所改变,而反映这些约束的标准需要及时地修订、废止或更新,这样才能保证标准的质量。
三、从标准的“引领作用”来认识标准质量
早在本世纪初作者就在我国率先提出了标准的“基础”和“引领”的二重作用,并逐渐为业界所接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计量、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是一个国家的质量基础。”标准作为战略基础不仅是经过若干反复实践才能产生的,特别是极具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行业、产品和项目,在创新过程和技术成果应用中常常先形成标准,或者其成果表现形式就是标准。这时,尚未形成产品和产业。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等都是如此。创新过程中形成标准,在贯标和实践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产品和产业,凸显了标准的引领作用。2004~2005年,作者给国务院领导多次提交了关于自主创新成果及其标准的参事建议,时任总理作了四次批示,使这些标准得到了贯彻实施和应用,形成了长足发展的新兴产业,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确立了我国在世界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另外,安全标准、节能减排标准、公共管理和服务标准等也都引领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因此,从标准的引领作用出发来考察和评价标准质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甚至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值得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
(作者系我国著名质量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