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程内涵 涵养道德品质

2015-10-31郑文庆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白杨爸爸妈妈笔者

郑文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生实际,根据不同课文,由情达意,由表入里,由知到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把准契机,孕育道德意识

新课标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为此,在指导写字时,我们要因地制宜、抓住契机,孕育学生的道德意识。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笔者故意把第二个“人”字右边的一点写成捺,让学生观察课本田字格里“众”字的写法,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课本中的“众”字的第二个“人”末笔改捺为点。“谁能告诉老师为何第二个‘人字末笔要写成点呢?”笔者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这时,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下面的两个‘人不会挤在一块,写出来的字更美观。”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美德。第一个‘人写得稍大些,第二个‘人字改捺为点,可以使第三个‘人更加舒展。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而且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如果书写没有变化,各占三分之一,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之间交往时应从大局出发,团结友爱,互相谦让。”通过这样的字形分析,学生不仅清晰地记住了书写“众”字时笔画的变化,还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那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行为,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声誉。

二、突破主旨,渗透道德教育

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课伊始,大屏幕上呈现出一幅幅画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正挺立在大戈壁滩。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白杨遮挡沙石,傲视万物。在让学生交流“你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时,有的说:“白杨长得很茂盛,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有的说:“白杨高大挺拔,像勇敢的士兵在搏击风沙、守卫戈壁。”教师时而颔首表示肯定,时而微笑给予赞赏,课堂氛围轻松和谐。正在这时,“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有学生说:“白杨哭得脸色苍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在这个鬼地方安家落户,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的不公平!”大概是受到前一名同学的启发,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补充道。教室里立即爆发出一阵哄笑声,课堂陷入了尴尬。然而,面对这意外生成的“另类答案”,笔者并没有生气,一直宽容地微笑着,等待教室安静下来后,面向这两名学生,也对全班学生说:“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树干白和有裂沟这两个特点。但是,现在这些白杨不哭了,它们已经认识到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们勇敢地抬起了头,伸出了手臂,与兄弟姐妹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从“另类答案”向“标准答案”引导,突破文本主旨的点拨,无疑不留痕迹地渗透了德育。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两名学生听了,包括其他学生一定会若有所思、深受启迪,增添了几分对生活、未来的信念。

三、关注情绪,彰显人文关怀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我们当老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识了多少字,能默写多少字,能背诵多少首诗,能做多少道数学题,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能画什么画,弹多少曲子,等等。满眼是分数,满脑子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人的本身,忽略了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否压抑、挫伤乃至剥夺了学生的天赋和潜在的智能。”

一次教学,笔者发现一名学生脸上流露出犹豫的表情,手似乎伸出来又缩回去,有一种畏难的情绪。笔者猜想他想举手回答问题。大概有一会儿工夫,他终于站起来,并且讲述正确。看到这一幕,笔者赞叹道:“你真了不起啊!因为你不仅战胜胆怯,而且超越了自我!倘若你刚才没有举手回答,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吗?”

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学生神态,体察内心世界,变表扬为批评,以赏识代替斥责,激励孩子不怕困难,提醒他们不要轻易放弃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有多么重要啊!当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特别是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千万不要充当“裁判长”,不要急于评判,给予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要给学生的是“二次成功”的机会,尤其是给弱势群体——后进生充分思考、展示的空间。因为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关注“对不对”,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情绪。

四、回归生活,内化人文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爱”贯穿始终。学习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关于“爱”的教育。因此,教学时,笔者抓住“感受爱——回报爱”这一主线,设计了 “模拟情境,感受爱——品词析句,回报爱——回归生活,表达爱”这样的教学三步曲,以期达到拨动学生爱的心弦,使爱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爱进行到底的目的。

现在的孩子,从周岁甚至从满月就开始过生日,家长动辄兴师动众。这样的行为,不但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而且还浪费了物力、财力。其实,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煎熬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忍受了多少辛劳和痛苦。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生日”的话题,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还要给予爱,重点要在“回归生活,表达爱”环节下工夫,围绕“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心里话要向爸爸妈妈说?”这三个问题展开。

“爸爸妈妈每天为我准备早饭,我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爸爸妈妈每天送我上学,我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他们应该做的……”当笔者捧着孩子们交回的作业,读着孩子们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那些稚嫩的语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咛,或是反悔,或是自责。我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心灵拔节的声音。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利用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从而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内化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猜你喜欢

白杨爸爸妈妈笔者
白杨
白杨
老师,别走……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