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坐椅习俗》读后

2015-10-31吴振韩WUZhenh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胡床习俗椅子

■吴振韩 WU Zhenhan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国坐椅习俗》读后

■吴振韩WU Zhenhan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中国坐椅习俗》是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先生对于中国高型坐具研究的专著。该书厘清了关于坐椅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展现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该文从内容与框架、贡献与意义、路径与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坐椅习俗》一书进行了系统、全面而立体的研究。

坐椅;胡床;绳床;交椅;椅子

《中国坐椅习俗》(如图1)是台湾东吴大学史学专家翁同文先生对中国高型坐具——“绳床”的起源、发展和普及所做的专门研究。翁同文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受教于陈寅恪、钱穆等先生。毕业后留学欧美,又请益于法国汉学家白乐日(Etienne Ba lazs)教授。他先后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论丛》、《艺林丛考》等书籍。翁同文先生学贯中西,具备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有着开阔的史学视野。综观全书,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家具史的研究是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的,在他看来,家具史研究属于文化史研究的范畴,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史家将家具研究局限于艺术史的窠臼之中。

这本三十二开的小书,总共只有区区一百二十一页,五万二千余字,篇幅短小,但却分量极重。通读整本书籍,给我的感受是该书的内容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并且在结构上前后关联,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关系,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中国高型坐具发展历史的专门书籍,不如说是一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篇幅“较大”的研究“绳床”发展演进的专门论文。正如傅杰在出版说明中指出的,该书原书名为《中国坐椅习俗以及椅子名称的起源与普及》,是作者的未刊稿,身后由其门人宋德熹教授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论丛》中。

1 研究内容与框架

该书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导论》,该章所占的篇幅最大,从第一页到五十六页,接近于全书的一半。所谓的导论其实是一个对历来中国高型坐具史研究所做的“文献综述”。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椅子起源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言人人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氏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由于研究者对“胡床”、“交床”、“交椅”、“绳床”、“禅床”、“倚子”和“椅子”等名词概念的误读,致使对于坐椅何时传入中国这个关键问题存在着两种误差:(1)部分学者认为隋代改名的“交床”的胡床就是北宋出现的“交椅”,且误以绳床就是坐位部分用绳绷成的交椅,于是误认为胡床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椅子,这种观点把中国椅子出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很长的时间;(2)部分的清代学者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曾有“绳床”这一事物,因此只会使用“椅子”的名称去检索它的存在,认为椅子可能出现在晚唐、五代、或宋初等某个时间节点上,显然,这种结论又把中国椅子的历史向后延迟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翁氏指出了以上两种认知的错误,同时他认为宋元时代的胡三省、美国汉学家侯思孟(Dona ld Ho lzman)、吴同的研究正确,在此基础上,翁氏本人更是通过对古籍系统的梳理,编撰了《绳床资料编年总表》,该表根据时间先后列举了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到南宋之间的八十条文献,为侯思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明证;第二章为《补论坐椅习俗溯源西域传来之绳床》部分,翁同文先生借助具体的文献史料,明确指出绳床源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并对绳床及其命名的由来进行了具体的辨析;第三章为《僧侣禅房流行绳床时期及其特殊作用》部分,翁氏明晰地阐释了西晋至武周末年世俗社会开始出现绳床这四百余年间,绳床在僧侣禅房中的使用情况,指出绳床与僧侣生活的紧密关系;第四章为《绳床世俗化与可倚坐具出现通称时期》部分,翁氏同样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对于绳床的世俗化之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第五章在《倚子与椅子两个通称的发生与普及》中,翁氏明确的辨析了“倚子”与“椅子”的异同;第六部分的《结语》提及了今后坐具研究的趋向。

■图1 《中国坐椅习俗》翁同文著

2 研究贡献与意义

总体而言,翁氏对中国高型坐具的研究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笔者看来,他的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中国高型坐具史的研究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

我们知道,对于中国高型坐具的起源、发展与普及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家具史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此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关注的人不少,也形成了部分研究成果,但研究者往往都站在各自的视角上,各持己见、各执一词,致使异说纷纭、谬误丛生,阻碍了研究的开展。而翁氏审时度势,他的研究正好切中时弊,在书中他补偏救弊、拨乱反正,使得很多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2.2对高型坐具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段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文献梳理。

在书中他对《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太平广记》和《全唐诗》中与高型坐具有关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仅第一章《导论》中就建立了一个《绳床资料编年总表》的附录,他依据时间先后关系,整理出了相关文献共八十条。在第五章《倚子与椅子两个通称的发生与普及》的最后他又建立了一个《中唐到南宋文献出现倚子或椅子事例汇录》,涉及到《新五代史》、《宋史》等众多古籍,总共整理出相关文献二十四条。这些都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3彻底厘清了中国高型坐具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找到了高型坐具名称与形式上的对应关系:(1)胡床等同于“交床”;(2)胡床不同于“交椅”,交椅是中国人对胡床的本土化再设计,交椅下部与胡床相同,但上部往往带有靠背、椅圈和扶手,可以折叠,便于携带;(3)绳床是有背可依,但是座位部分不能折叠的椅子。就目前的考证来看,绳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高型座椅;(4)随着绳床在中国的普及,绳床又被称为“禅床”,随后还有“倚床”、“倚子”的称谓,最后通称为“椅子”。

第二个问题,确定各种高型坐具出现的最早时间:(1)胡床在“隋代”改名叫交床(2)“北宋”时期出现了本土化的“交椅”;(3)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的“西晋末年”,释佛图澄所坐的绳床是最早的例子,乃源自印度,由佛教僧侣传来,是僧侣坐禅入定的坐具;(4)翁氏提出“倚像”或许就是僧人倚靠在带靠背的椅子上的观点,这种推论将椅子进入中国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东汉初年;(5)明确指出初唐经盛唐到中唐是绳床进入贵族、道士、官廨厅堂等上层社会的阶段,其后晚唐经五代到南北宋才真正普及到民间一般的家庭。

第三个问题,指出帝王御座的形式是不同类型坐具取得主体地位的标志。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经历坐席、坐床、坐椅三个阶段。翁氏认为当帝王开始在重大礼仪活动中使用某种坐具,就意味着这种坐具真正取代了之前的坐具,成为社会主体性的坐具。“至于椅取代床获得当令之时,则为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辛卯,穆宗皇帝御大绳床见群臣以后”[1]。翁氏不仅划分出了高型坐具在中国传播的基本时间区段,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对坐具研究的断代之法。

第四个问题,指出了“北胡”胡床与“西胡”胡床的区别。

在文中,翁氏所谓的“北胡”胡床即为经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胡床(交床),“西胡”胡床即为印度僧侣传入中原的绳床,在记录僧侣生活的相关文献中绳床一度也被称为“胡床”,因此,翁氏采用“西胡”胡床的特定概念来指谓绳床,这在前人的研究中是没有出现过的。翁同文指出:“按此胡床二例,一见于印度,一见于葱岭,作者又皆为僧人,则当为椅子,惟因出于西胡之域,遂称为胡床,但未必即为折凳”[2]。翁氏在书中既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又勾画出了绳床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与线路。

2.4指出了今后中国高型坐具史研究的几个趋向。

在书中,翁氏也指出了中国高型坐具研究今后可能会涉及到的几个重要议题:(1)中国高型坐具的最初源头问题。“关于绳床源自西域僧侣所坐之椅,不再赘述,由于西域僧侣坐椅习俗又溯源于希腊文化东传……。[3]”但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论述,那么希腊的高型坐具怎样影响印度?显然这个问题已超出了该书的讨论范围,但是对于高型坐具的寻根溯源,对于我们研究中国高型坐具的发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2)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高型坐具进行比较研究。翁氏指出:“至于椅子史之研究,亦可与韩国、日本坐椅发展史作比较”[4]。的确,结合文化交流史和生活方式史的内容,与东亚紧邻的高型坐具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土高型坐具的发展。

3 研究路径与方法

翁氏曾经给崔咏雪的《中国家具史·坐具篇》一书写过一篇长序,在这篇序言中,除了对该书进行肯定和推介之外,是他自己对于家具史研究方法的归纳与整理,更多的是他对文化史研究的感想与体悟,通过这篇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翁氏的家具文化史研究。在开篇他就指出了人类社会过去任何层面的现象与事件都是今天史学研究工作的范围与任务,他将史学家分为司马迁这类的通史学家和选择一定局部的专史学家,并指出在史学研究主要可分为政治史和文化史研究,因为政治是社会文化结构的中心,因此,研究者众多,相关的史料丰富,而对于高型坐具的研究由于其属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范畴,相较而言,则更为冷清,研究者也较少,他描述到:“惟其中若干能引起普泛兴趣的文化史问题,由于史料稀疏晦涩,荆棘满途,难以入门,因遂被认为冷僻题材,以致有若干领域绝无一人问津,如同荒原,则是值得惋惜的事”[5]。正因为研究者稀少,研究成果匮乏,其实也反向的映衬了这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自我剖析式的陈述道:“就我个人而言,虽也知道人是政治的动物,而且认识政治史的重要性,却向来对文化史以及其间若干冷僻的问题发生兴趣,随时注意思考。虽然未免觉得踽踽独行的孤寂,而且也说不上什么显赫的成绩,惟注意人所忽视的问题而有所发现,研究异说纷纭的某一问题而获得定论,都曾有过,而且当时都感觉拓荒者自我作古的快慰”[6]。翁氏进一步指出史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考史、修史和论史三个部分,他认为修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上,而考史虽然没有直接的社会功能,但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重点指出考史家的工作状态及其研究的价值所在,“惟兴趣尤在历史现象中原委欠明或异说纷纭尚无定论事项,往往从令人引起疑窦之处入手,旁搜深涉及有关史料证据,从而穷根究底,深入分析研究,务期达到水落石出地步,时日既久,寝馈不舍,自然也成为考史家。其成果除重建往事真相、增加历史知识以外,有为修史家提供新的材料,虽无社会功能,若非过于浅显简易的发现,也自有其学术价值。[7]”他表明心迹道:“我平生读史,未曾有综合性的著述,只在社会文化史范围内有若干考证,而且不无饶有兴趣的发现,若自我解嘲一番,也只好溯因于个人性向的抉择了。[8]”可以看出,翁氏的学术旨趣主要集中在“考史”领域,即“使欠明者分明,使未定者论定”的目标上,并且他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对“文化史”进行考订。《中国坐椅习俗》一书的写作及研究模式完全体现了翁氏一贯的学术主张。他作为一位史学家,其研究完全是建立在对古典文献的搜罗、整理和考订之上。他始终秉承“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的史学研究态度。“孤证不引”,每一个观点的提出其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史料来支撑。我们分析他每一个章节的写作,基本都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广泛的占有、深入的解读和全面的阐释基础之上,对于重要文献,他往往逐篇、逐段、逐句、逐行、逐字进行仔细释读,并经过归纳与整理,推导出成熟的观点。所以尽管《中国坐椅习俗》一书开本极小,篇幅不大,但观点鲜明,且论据充实。整体而言,其研究成果极为坚实,能立得住脚,且经得起检验,可以说,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史论研究方法。翁氏的这种研究侧重于文献训诂,正如他本人所言:“又关于椅子之考证,总不离各种坐具名称及其别名异称以及形制效用之辨析,亦即清人所谓名物训诂之考证。[9]”客观而言,侧重于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其实较为冷僻,在“踽踽独行”的过程中,需要耐得住寂寞,不仅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与毅力,还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与手段,或许才能有所收获。

4 结语

当然,翁氏的《中国坐椅习俗》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从研究的角度而言,他所引证的《高僧传》、《续高僧传》等只是中国高型坐具发展普及阶段的几本综合性的书籍,尽管覆盖面广,但却并不代表它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历史文献,翁氏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但笔者未暇检阅六朝隋代诗文以及《全唐文》,不知能否发现若干绳床资料,尚望博雅之士有所补证”[10]。总体而言,翁氏的文献研究固然值得称道,但是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客观而言,“考史”不仅是考订文献,还应该包括考订“文物”、“图像”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饶宗颐所提倡的“三重证据法”一般,史论研究需要多重证据相互印证和彼此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扎实、稳固的研究成果。王世襄先生在研究明式家具时也曾强调:“研究古代艺术品,若想有所成就,需要实物考察、工艺技法和文献引证三方面相结合,缺一不可。[11]”当然这对于一本区区只有五万二千字的小书,且最初并不是以专著面貌出现的文本而言,似乎过于责全求备了。整体而言,该书廓清了中国高型坐具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解决了困扰我们已久的中国高型坐具发展的断代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全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家具史研究的有效方法,展现了一种文化史研究的积极姿态。

(责任编辑:贺辉)

[1]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97.

[2]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70.

[3]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69.

[4]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121.

[5]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書局:1986:11.

[6]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書局,1986:35.

[7]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書局,1986:36.

[8]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書局,1986:45.

[9]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10.

[10]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73.

[11]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8:452.

"China chairs custom" reading

"China chairs custom" is Taiwan historian Mr.Weng Tong-Wen's research monograph about China's high-type seats;This book clarified several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on the chair;And provided us with a wealth of research data;Showed an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In this paper,We studied on "China chairs custom" from the content and framework;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path and method.

Seat;Hu bed;Rope bed;Folding chair;Chair

TS664

A

1006-8260(2015)11-0018-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3YJC76009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SC019);2012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202113C)

吴振韩(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具设计史论,邮箱:12884333@qq.com

吴振韩.《中国坐椅习俗》读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1):18-20.

猜你喜欢

胡床习俗椅子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不想当椅子
看不见的椅子
胡床考
离家出走的椅子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椅子会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