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报业“中央信息厨房”如何生产“可口大餐”?

2015-10-31曹素妨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新华报业

本刊记者|曹素妨

新华报业“中央信息厨房”如何生产“可口大餐”?

本刊记者|曹素妨

媒体传播链上的三个要素:内容、用户、连接,是一道永恒的课题。百度的战略是通过搜索来连接,服务来变现;腾讯则是通过社交来连接,内容来变现。那么媒体作为新闻机构,是通过资讯来连接的,而当下的媒体生态中,媒体的变现链条如何重构?新华报业又是如何依托“中央信息厨房”实现资讯的价值连接的?

让我们来听一下来自一线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主任杨更修的真实感受。

杨更修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主任

《中国传媒科技》:“中央信息厨房”系统弥补了传统传媒体系的哪些不足?

杨更修:报业集团内各媒体内容运作各自为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编采力量上的悬殊配置;新媒体希望借力纸报的采访力量使用更多原创稿件;采访同一个新闻事件时各媒体都要派采访队伍,造成资源浪费;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时,资源协调组织调度时缺少一个统一平台和界面;无法实现以集团层面的采访资源集中管理;无法集中监管媒体的新闻运作过程;无法建立起基于融媒体新闻运作方式的现代传媒企业的人才评价和管理体系,以提升采编能力、激发编采热情。

“中央信息厨房”系统的建设,一是为全集团各媒体(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媒体群等)提供了统一的内容管理、生产和发布平台;

二是实现了集团各类内容的全面共享和融合;

三是系统提供了较灵活的流程再定义机制,为不同媒体的业务变化提供支持;

四是为建设集团层面的全媒体考核体系提供了条件;

五是系统实现了较好的移动化和安全机制;

六是采用了融合通信技术,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实时联系,加强了全方位协同机制。

《中国传媒科技》: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华报业为“中央信息厨房”项目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杨更修:以“中央信息厨房”系统为依托,我们成立了集团融媒实验区,建立了全集团的数字采编中心,视觉江苏图片中心等,为集团各类媒体提供服务。

《中国传媒科技》:媒体传播链上的三个要素:内容、用户、连接,是一道永恒的课题。百度的战略是通过搜索来连接,服务来变现;腾讯则是通过社交来连接,内容来变现。那么媒体作为新闻机构,是通过资讯来连接的,您认为当下的媒体生态中,媒体的变现链条如何重构?新华报业如何实现价值变现?

杨更修:这也是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目标,非常不容易。充分利用媒体的内容、用户两个核心资源,打造优质内容、增强与用户的粘性,以产品观念、用户意识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品牌价值。以报业集团品牌创造资本运作机会,以报业集团所拥有资源挖掘内容和客户价值,如数据库营销、活动营销、全媒体广告业务、O2O电子商务等。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媒体融合,发展新兴业态是很有必要的,必须大力推进。同样,以“互联网+”的思维,改造完善传统媒体的广告、发行、印刷等传统业务,结合媒体融合的进程,重塑业务模式,使传统业务焕发新的生命力,是传统媒体必须要完成的课题。

二是建设好用户数据库。集团的报纸读者、广告客户、互联网用户和各类新媒体的用户是集团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亟需建设集团的用户数据库,这也是今后集团发展新媒体,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

三是在内容服务的基础上,重构传统报业的业务模式,彻底打通线上线下(版面与页面)的分离,构建符合报业特色的经营业务平台。

《中国传媒科技》:“内容”这个要素已经变化,更多的呈现出数据化、可视化、交互性、社交化甚至智能化等特点,请您结合新华报业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内容变化的解读?

杨更修:传统报道与新媒体报道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可能是文字稿写好后配上相应图片,可是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大多数阅读都是采用移动终端,碎片化阅读时间很多,因此为读者提供的内容也已经变化。

多媒体视觉化、可互动的内容更能吸引读者。在新闻报道之前,选题应该从内容、形式、互动等多个方面展开策划,给读者更多直接参与互动的机会。也就是上面说的用户和连接,然后再考虑文字、图片和视音频的配合,这种颠覆式的新闻报道理念更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要求。

另外,大数据的采集和挖掘,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在报道一个事件时,除了基本的新闻内容报道外,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提取,挖出事件背后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让以往单调和抽象的文图展现更易被受众接受。

中央信息厨房对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和内容处理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撑,能够采集包括报社实时新闻数据,互联网数据,历史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利用中文智能数据处理,为采编和策划人员提供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的展现形式,为制作交互性强的作品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为报社在新媒体内容报道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传媒科技》: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其中也带来了传媒行业的产品升级和行业发展的重大影响,比如,对传播效果的监测评估、采编过程的智能化、人机交互等。新华报业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战略布局?

杨更修:人工智能一直是计算机领域不断研究和发展的领域,具体到新闻领域主要是自然语言的处理,结合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一方面为新闻创作人员提供数据分析,比如目前已经正在使用的热点分析,新闻事件的聚合监控等,帮助采编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去报道事件。另一方面是分析读者的行为,为用户做画像和智能推荐。

我们目前基于中央信息厨房支撑的移动App中在研究和应用,这次只是在智能推荐方面做的一些尝试,下一步我们还想更加深入。基于中央信息厨房,重点建设传播效果分析、媒体影响力分析、客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实现;从更远一点来看,机器写作将不断的进步和实用。

美联社自2014年7月开始,在关于公司季度财务情况的新闻报道方面,全面采用机器新闻写作,美联社的商业新闻中关于企业季度经营状况的报道量,即从原先每季度300篇上升到4400篇。因此对于一些基本数据,并将大量内容进行自动提取和摘要的文章,是可以使用机器写作的,这方面我们也将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规划和布局。

建设集团图片中心和图片网,既面向专业摄影工作者,也为社会上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作品展示、传播的平台,就是一次有效的尝试。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人工智能会给传媒发展带来哪些红利?

杨更修:打造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闻信息编采队伍;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支持精准营销;提高新闻获取和传播效率等等。

《中国传媒科技》:机遇和挑战像一对恋生兄弟,是共生共存的,除了机遇,人工智能也会给哪些类型的媒体带来怎样的挑战?

杨更修:人工智能将给传媒发展带来红利,同时也给媒体人带来极大挑战,这就是人脑与电脑的竞争,尤其对媒体人的专业性和数据化思维是个考验。

《中国传媒科技》:新华报业在内容和用户的“连接”课题上,下了哪些“功夫”?请您举例说明。

杨更修:目前,我们建设集团图片中心和图片网,既面向专业摄影工作者,也为社会上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作品展示、传播的平台,这是一次有效的尝试。在我们新的产品中,我们也将更多的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很多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的内容。

《中国传媒科技》:为了适应新的传媒生态建设和运营,新华报业还有哪些创新型产品?

杨更修:集团在这方面有统一的规划,我们正在稳步推进,会陆续推出。

《中国传媒科技》:融媒体时代的技术人才建设至关重要,新华报业内容技术人才建设情况以及和外部技术合作的情况分别怎样的?

杨更修:技术人才和技术队伍建设是传统媒体的弱项,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初步建立了一支保证集团系统建设、系统运行和技术服务的技术队伍,但是距离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而融合发展大势下,个性化需求、迭代式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拥有一支有一定开发创新能力的技术队伍才能适应。我们将在与外部技术合作的进程中,逐步融入,发展壮大自己。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新华报业
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乱发脾气的小熊
绿色传播:中国传媒新生态中的媒介责任
2016年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增长19.1%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新论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