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闻+技术”仍是网媒制胜的关键
2015-10-31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付饶
新华网:“新闻+技术”仍是网媒制胜的关键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付饶
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报道,新华网落实新华社党组决策部署,把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统筹“两微两端”,兼顾对内和对外报道,以“新闻+技术”“产品+体验”为手段和目标,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互联网特色的内容产品,形成了全媒体报道矩阵。
新华网在此次报道中的创新有哪些?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为您一一解读。
全景视觉体验,增强沉浸感
在胜利日大阅兵直播报道中,新华网首次采用全景视频和3D摄影技术,360度全景展现阅兵盛况,这也是该技术在重大报道中的首次使用。在全景视频报道《走进阅兵前夕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序幕拉开国旗冉冉升起》等画面上,网民拖动鼠标即可看到360度环视场景。3D摄影拍摄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和突出感,这种无视觉死角、强交互性的观看形式可以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有很好的立体化的视觉体验。
在由全网7个采编部门共同策划、协同制作的大型融合报道专题《英烈祭 民族魂 中国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有一个颇具创意——全媒体集成交互产品《抗日战争全景史料馆》,其中综合集纳了罪行录、历史证、英雄谱、大事记、纪念馆、档案馆和影音库等各类资料产品,通过时空新闻、360度全景以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化展现珍贵的抗战史料。报道推出后,被网民称为“史上最全抗战历史电子百科全书”。
具有极强的资料性的同时,该产品对数据的多维度梳理也会给受众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360度全景纪念馆”,网页上以全景摄影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八大纪念馆,网民足不出户即可观看不同纪念馆360度全景影像。在记者看来,这类虚拟参观产品的意义更在于,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它具有极高的知识教育的价值。
在《中国传媒科技》8月刊“虚拟现实与传媒”专题中,本刊曾特别解读“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趋势。其实,新华网的全景视频报道和全景纪念馆均是对虚拟现实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呈现。目前国内媒体对此技术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华网无疑是先行者。结合虚拟现实硬件的不断成熟,相信很快国内媒体会有一批优秀的虚拟现实新闻作品和富有创意虚拟现实产品出现。
除了全景视觉体验,运用3D动画技术制作的动新闻《9月3日背后的故事》《阅兵倒计时与新华网一起》,也使网民在了解阅兵相关背景的同时,享受到全新的感观体验和强烈逼真的视觉冲击。而手绘地图新闻《新华社记者重走滇缅公路》等精品报道,更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数据可视化,轻松看懂大阅兵
阅兵结束后不久,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全景交互看阅兵》的“文章”刷屏。和前面讲的3D全景摄影不同,这是一个互动性、资料性很强的数据可视化作品,以全景的方式呈现了阅兵分列式的内容。用户向左划动手机屏幕即可让分列式中直升机、三军仪仗队、装甲车的模型图像逐次“行”过。每当一个方阵居于屏幕中间时,该方阵的排列情况、简要介绍、实际出场时间等信息就会出现,而且还可以点击观看相应方阵的现场图集。
如果说电视现场直播更多的是给人以画面的震撼,该可视化全景互动作品则有利于受众对大阅兵知识性内容和细节的了解,让人记忆深刻。
事后记者了解到,该作品除了运用H5技术制作的移动端版本,还有PC端版本,以及多种图片版本。转发量极高,不同媒介的适配可谓做到极致。
除此之外,新华网还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推出《胜利日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次重大精简整编》《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了多大贡献》《一图了解哪些国家将出席“9·3”纪念活动》《9·3阅兵前瞻:数字背后的秘密》等图解新闻,为网民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提供轻量化、碎片化、数据化信息服务。相关报道推出后,被人民网、中新网、网易、新浪、凤凰、中国网等众多媒体转载,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网民强烈反响。
单屏“全媒体播放器”,自由切换掌控全局
全景互动看阅兵
从此次新华网“9·3”纪念活动直播专题报道理念和形态创新上来看,直播专题页面打破传统的按栏目依次排列的布局方式,创新性地以单屏式的“全媒体播放器”聚合展示所有内容,网民不必上下拖动页面,即可实现各子栏目在同一屏内自由切换,畅享全媒体直播内容。
专题下设“首页”“文字实录”“图集”“视频”“CNC实时报道”“相关报道”“互动”7个子栏目,各子栏目内容以瀑布流的形式进行加载,并进行滚动更新。其中,“文字实录”首次采用文字、图片、视频混编滚动播发的形式,凸显了此次直播报道的全媒体理念;栏目内容以时间轴的形式按序摆放,有效突出了直播报道的实时性和动态性;栏目内单独开辟“领导讲话”内容页,突出展现领导人讲话内容。“视频直播”与“CNC实时报道”栏目均设中英文双通道。“图集”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彩图片全方位呈现阅兵现场盛况。“相关报道”集中重点展示全景视频、3D摄影等一批全新形态产品。“互动”栏目集网友留言与微博、微信、新闻炫闻客户端入口二维码于一体,为网民从不同终端介质观看直播提供了不同选择。
统筹“两微两端”,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做好PC端报道的同时,新华网尤其注重移动客户端传播和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传播,顺应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趋势。
“9·3”纪念活动直播当日,除PC端全程直播外,手机新华网、新华炫闻客户端、新华网法人微博和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四大移动终端平台同步直击阅兵现场。新华炫闻客户端与PC端同步推出专题《新华全媒直播胜利日大阅兵》,同时推出《现场直击》专题和《阅兵盛况有你发声》互动版块,将前方记者即时报道与网友互动参与融为一体。
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精选推送全网数据新闻、视频、小游戏、图刊故事等创新形态产品,并结合移动端用户阅读特点和需求,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话题性、服务性和情感性。《这五位啥来头,能代表海外侨胞登天安门观礼?》《阅兵导航:哪些地方可以亲眼看到阅兵?》《观看阅兵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等报道及时回应网民关注热点,《9月3日全国放假1天,网友:这样任性举双手赞成!》等服务类提示性稿件被网民大量转发,《打完胜仗,等我回来娶你!》选取一组抗战老兵的图片故事,注重情感带入,很多网民被深深感动。
为了打通新闻报道与社区互动平台,让新闻离网民更近,新华网还整合网民参与互动内容,推出《网民诗颂抗战:词赋韵律里的烽火岁月》《电子书:我的抗战家传 网民讲述抗战故事》等多媒体报道产品,将UGC资源进行产品化包装。
可见新华网早已认识到,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的趋势使得网民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愈来愈高,及时、准确、权威已远远不能满足网民需求,便捷、参与、分享、娱乐应该成为拉来、留住网民的新的着力点。
写在后面
融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于创新报道形态、丰富报道角度、提升报道深度广度、提高网络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容器来装,互联网时代“新闻+技术”仍然是目前网络媒体制胜的关键。
媒体在重大报道中在做好内容的同时,面临互联网媒体“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态势,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渠道加强自身以及产品的宣传,在“群雄逐鹿”的情况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华网此番“9·3”纪念活动的全媒体报道传播可谓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