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5-10-31张颖
张 颖
(吉林省白山市通矿集团总医院输血科,吉林 白山 134300)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张 颖
(吉林省白山市通矿集团总医院输血科,吉林 白山 134300)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43例,均予以大量输血,分析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患者输血后第1天FIB明显低于输血前,输血后3 d超过术前水平(P<0.05),输血后第1天APTT、TT及PT明显长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第1天PLT含量低于术前,输血后3 d尚无恢复术前水平(P<0.05),HGB、HCT输血后第1、3天高于输血前(P<0.05)。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变化,凝血功能降低,应即时监测,保障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大量输血;严重创伤;凝血功能
严重创伤患者一般情况严重,失血过多,若未及时得到输血,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失血过多会减少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应的降低了携氧能力,诱发缺氧[1],因此输血或大量输血,保持患者血容量,及时救治。但是大量输血患者又常会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感染、再次手术及病死率的发生。现笔者以43例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严重创伤患者于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到我院就诊,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0~50岁,平均(35.8±2.4)岁;总输血量3000~8000 mL;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超过20分;交通事故24例,爆炸8例,钝器致伤7例,高处坠落4例。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均未合并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无精神疾病;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患者有肝脏严重病变而影响凝血功障碍;术前曾有凝血功能障碍史;术前接受抗凝药物治疗。
1.3大量输血诊断[2]:患者12 h输血量≥总血量;一次性连续输血量>血容量1.5倍;患者24 h输血量5000~7000 mL;患者6~8 h内输血量为全血容量血量。
1.4方法:患者入院后常规心电图监测,注意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常规开放静脉通路,以乳酸钠林格溶液等晶体液维持血容量,快速配血、合血,当失血量≥1000 mL输注浓缩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血红蛋白维持80~100 g/L以上;失血量至100%时,应输注1.5~2 U/10 kg血小板及5~10 U冷沉淀,中心静脉压维持12~15 cm H2O,迅速送入ICU。
1.5凝血功能障碍:检测患者输血前后第1、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浓度(HGB),严格按照检测操作方法。凝血功能障碍[3]:APTT表正常值时间长超过10 s;或为正常时间1.5倍;PT测量值超过正常时间3 s;或FIB低于1 g/L。
1.6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对比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患者输血前后血凝指标变化分析:患者输血后第1天FIB明显低于输血前,输血后3 d超过术前水平,差异显著(P<0.05),输血后第1天APTT、TT及PT明显长于输血前,差异显著(P<0.05),输血后3 d达到正常范围。可见,患者输血后第1天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发生障碍,见表1。
表1 患者输血前后血凝指标变化分析
2.2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计数指标变化:患者输血后第1天PLT含量低于术前,输血后3 d尚未恢复术前水平(P<0.05),HGB、HCT输血后第1、3天高于输血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计数指标变化
3 讨 论
严重创伤患者予以大量输血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微循环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基础,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支持性疗法,可解决患者因大量失血而诱发的贫血,可维持患者血容量、预防休克,但输血方法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患者在大量输血后血液成分丢失,急诊大量补液会稀释血液,易诱发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不足,体温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4]。而患者一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则会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患者大量输血后,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具有稀释作用;血小板具有趋附作用,向出血部位聚集致血小板减少[5]。在此次研究中,对患者输血后血细胞计数进行研究,患者输血后第1天PLT含量低于术前,输血后3 d尚无恢复术前水平(P<0.05),HGB、HCT输血后第1、3天高于输血前(P<0.05)。
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因素众多,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病理生理因素、稀释性因素、消耗性因素、组织损伤等因素,使患者APTT、TT、PT时间延长,PLT、FIB降低,本次研究中,患者输血后第1天FIB明显低于输血前,输血后3 d超过术前水平(P<0.05),输血后第1天APTT、TT及PT明显长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3 d达到正常范围。通常患者输血后第3天,因出血控制,凝血因子降低,又清除了稀释因素,使PT、APTT、TT与第1天相比得到减少,而FIB增高。
因此针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危害性,密切监测患者输血前后生命体征,有效止血。患者在大量输血时,辅助体温恢复,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在液体输注中,液体需预先加热,注意防寒保暖。监测动脉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术中积极控制出血,抗休克治疗;术后及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感染。若患者病情不稳定、出血未被控制,可以适当搭配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及时补充凝血成分,实施成分输血。总而言之,严重创伤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变化,凝血功能降低,应即时监测,保障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1] 孔福珠,孔福仙,蒋小燕.大量输血后病理性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1):3039-3040.
[2] 贾庆灵,张淑艳,范文进,等.大量成分输血抢救严重创伤大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77-378.
[3] 叶一冰,秦杰,李方顺.大量成分输血在抢救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0):66-67.
[4] 刘颖,曹建明,彭阿钦.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6):845-848.
[5] 王永欣,赵瑛修,黄延新.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43-2344.
R641
B
1671-8194(2015)34-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