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技术学案设计

2015-10-31劳立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学案导图知识点

劳立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也有比较广泛的使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使用学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觉得学案内容繁琐,浏览时文字量多;学生当堂使用效果比较好,但课后遗忘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案设计的科学性不够,没有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学案只是教师教案的一个辅助工具,没有很好地起到导学、助学的效果;学案中掺杂了较多不切实际的理论和习题,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际运用。在学案设计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整节课的内容更连贯,先后次序更明了,让教师的授课意图更浅显易懂,让学生的任务更明确,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学到的内容。笔者认为从学习目标、任务步骤、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引入思维导图,则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下面笔者以《PS图像合成》这一节内容为例,从学习目标、任务步骤、评价反馈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并进行效果分析及反思。

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重要指标。学习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就越清晰,学生才能更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传统学案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通常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如下表),用文字罗列的方式将目标一一展示。这种方式条理清晰,各目标的行为要求比较准确。但传统学案用文字逐条罗列,没有体现各目标间的先后及主次关系,也会产生每个学习目标都需深入学习的假象,并且学生会对逐条罗列的文字描述感到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时,用有关联的关键节点、有趣的图形及线条、丰富的颜色和结构取代了原有枯燥的文字描述,以一幅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相比传统学习目标的呈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图1)。在《PS图像合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中提出了新建、打开、复制、保存等常见软件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比较的方式,了解PS软件中的相似操作,也展示了PS中特有的“选取”操作,要求学生能知道、区分这三种选取方法。

笔者认为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直观的认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体,不再使用理解、熟悉等不易度量的字眼,而使用知道、区分等更具操作性的字眼进行描述。③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三种选择工具的使用,难点是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合理地选择工具。各关键节点间的先后关系、主次关系、难易程度清楚明白,有层次上的区分。④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文档、表格等,对文档的新建、打开、保存、复制、粘贴操作比较熟悉,在PS的操作中也可以触类旁通。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目标更兼顾学生的基础,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任务步骤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一般以操作为主,辅以相应的理论内容,如果能将理论和操作完美结合,那学案的设计将更具合理性。在传统的学案中主要由新课预习和操作提示两部分组成。传统学案中的新课预习(如图2)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自主预习课本相关知识,来达到在课堂助学的效果。预习以理论为主,但相关理论与本节课的操作关联不大。在未进行相关学习前,就给学生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以致达不到导学、助学的效果。

笔者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思维导图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的重点,由学生填写空余部分(如图3),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点让学生了解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传统学案中的操作提示以文字为主,中间很少引用一些图片,将教师演示及学生操作过程全盘用文字描述,在使用过程中较多地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教师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演示基本操作,但转为文字描述后,学生需要花较多的精力、时间才能看懂,存在很多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第二,有些学生认真看了教师的演示,对教师的演示能很顺利地模仿完成,但对其后的相关操作,由于没有直观的认识,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有些学生没能完整地看清教师的演示再回头按照操作提示逐步完成,缺少对操作流程、知识的梳理和理解的过程。当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时,操作流程的遗忘率比较高,会出现提示后知道如何操作,但操作先后次序没有概念等情况。

笔者在操作提示这里引入思维导图(如图4),可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重点在操作步骤、流程的提示,是对学习目标的延续,结构图清晰易懂,学生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就可以看懂。

第二,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将学生需要模仿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化处理,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同操作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

第三,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更能抓住学习的细节问题,对选取的六种工具归纳总结,对学生巩固知识有帮助。

第四,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没有将操作分成几个细小的部分,而是将操作整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整体把握。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将文字内容大量简化,需要学生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和理解,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操作。思维导图式的操作提示并没有框住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其更清晰地记住操作流程,当学生需要应用到这些内容时,便能较容易地回忆起相关的知识。

评价反馈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以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所以评价反馈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总结,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让学生明白在这节课中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

传统学案的评价反馈多以习题的形式进行,笔者挑选了历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用的相关题目作为评价的练习内容。历年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题用选择题的形式对一个操作内容进行测试。操作类选择题的一个弊端就是只对操作过程中一个知识点进行测试,对整个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无从检测。各个题目之间没有关联,只是将多个操作进行拆分,分别进行测试,缺少对整块操作内容的总结和整体回顾。

而基于思维导图的评价反馈(如图5)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包含对本节课操作性知识的梳理和回顾。例如,有哪几种选择工具,各种选择工具的图标或快捷键分别是什么。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既可以在本节课中进行回顾,也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

第二,包含本节课其他部件选取的总结。本节课前三种部件(脸、眼眶、耳朵)的选取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后面几种部件的选取,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判断需要使用哪个选择工具,有些部分甚至需要使用几种工具共同完成。所以图5中思维导图的连线部分,是没有特定答案的,后面部件的选取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操作。这个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在实际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效果与反思

在使用传统学案辅助教学时,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按学案要求基本能完成,但课后遗忘率比较高的情况。学生通过使用笔者设计的思维导图活动学案后,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不再被动地完成课堂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对课堂内容主动总结,课后及时回顾。学生的学习效率、考试成绩都有明显提高。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简化步骤

将思维导图引入学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步骤的简化需要不断提炼。如上页图3是一开始设计的操作任务导图,该导图涉及内容太多,将各知识点分开进行描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在简化步骤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仔细思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在图中要明确表示出来。

2.在操作中加入适当的理论

如果操作内容没有理论支撑,两者就会互相分离,缺少相关性。笔者在操作中加入适当的理论,让操作穿上理论的鞋。这鞋要合脚,路才走得顺,所以这理论需要怎么加,加在哪里很有讲究。

3.挑选合适的课题制作思维导图学案

根据一年的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发现在讲解理论内容较多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引入思维导图学案比较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是学生自主发挥的创作课,教师提供思维导图学案,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4.思维导图的使用需要循序渐进

学生一开始不了解思维导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越来越熟练,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操作要点和知识点,这样更能使其将知识内化,不断巩固知识。

思维导图在学案中的使用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与分析,也需要学生对思维导图不断地运用。只要我们能将思维导图恰当地运用到学案中,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学案导图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知识点自测
第6章 一次函数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