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融入领会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

2015-10-30郑明浩高嵘

体育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篮球融合

郑明浩 高嵘

摘 要:运动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领会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对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以运动教育为组织架构,以领会教学法为具体操作方法,将两者融合于同一教学过程是可行的,并以中学篮球课程为例,设计了17课时的教学计划(运动季)。

关键词:运动教育;领会教学法;融合;篮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9-0047-03

运动教育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运动教育以游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主张将适合的运动竞赛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创建固定的团队联盟,并给予学生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在学校体育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真正的饱含教育的运动体验(educationally rich sport experiences)与运动文化[1]。西登托普的学生Chrisbal,最早将运动教育运用于教学实践,他在体操和足球两个项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运动教育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有相当显著的效果。随着运动教育日趋成熟与完善,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均将运动教育引入体育课堂。进入21世纪后运动教育模式被中国大陆学者所关注,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1-5]与实践探索,这些研究涉足健美操[6]、排球[7]、武术[8]、羽毛球[9]、网球[10]等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

领会教学法(Teaching Game For Understanding)是Bunker和Thproe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传统教学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球类教学方法。Turer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球类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结果往往与一般青少年的能力和需要不相等[11]。Bunker和Thproe主张在球类教学中将球类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战术意识,而不是技术动作本身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廖玉光指出:领会有两层含义,一是比赛的经历强化了对球类运动本质的认识理解,二是对球类运动的理解促使比赛水平的提高[12]。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完善,领会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欧美和澳洲地区,Thproe教授因为推广和发展领会教学法中的突出贡献而获得1997年国际奥委会会长的最高荣誉[13]。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主任廖玉光在1994年率先将领会教学法引入香港,此后,国内学校体育界与研究生对领会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笔者注意到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均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学习为重心的弊端而提出的,均以改善体育教学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学生需求为目的。既然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都被教学实践证实是积极有效的,那么能否将两者融合到一起而促进体育教学呢?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融合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运动教育融入领会教学法理论分析

1.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范畴具有融合性且有不同侧重点

毛振明教授在《体育教学论》中指出:体育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而教学指导思想则是内含在“骨骼”与“肌肉”中并起协调作用的“神经”[14]。由此可知,教学方法属于教学模式,是推动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既是包含关系又彼此独立,即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同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模式。Siedentop在提出运动教育之时就指出运动教育中采用包含直接指导、合作学习与伙伴学习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

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侧重点并不相同。从两者特点看,运动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的是教学的组织框架,具有鲜明的程序性,运动教育主张创建团队联盟,制定运动季联赛,学生参与多种角色扮演。高嵘教授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做了总结,总体上分为两部分,即运动季前准备阶段与课堂实施阶段,其中课堂实施阶段又分为课堂常规建立阶段、季赛阶段及庆祝活动阶段(图1)。季赛又被分为季前赛、正式比赛与季后赛。而领会教学法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具体操作的问题,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图2是领会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主张以项目整体入手,在课程开始就告知学生要学习项目的本质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知晓如何“玩”这项运动;主张将战术意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并先于运动技术进行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瞬时决断能力。对于某项运动课程,比如篮球课程来说,我们既可以在组织形式上采用运动教育的框架,即创建篮球团队联盟、制定篮球运动季联赛、扮演多种角色如篮球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记分员、啦啦队及组织人员等,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以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如制造空间、补位等作为教学重点,并先于篮球技术传授予学生。因此,将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融合到一起是可行的。

2.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具有相通的教学理念

运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运动教育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程传银教授认为运动教育的基本假设和组织结构应该是体育教学发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程之中,而不是发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的课程之中。这种学习中心课程让教师离开了教学的中心舞台,而把机会留给学生以帮助他们学习[15]。运动教育创建团队联盟并设队长、教练员,大多数时间里,团队成员会在队长及教练员的带领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技术、战术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在学生有需求时提供以帮助,团队自主练习时间较多;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会将学习手册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习手册中包含有要学习的技术、战术以及一些延展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手册上的内容或者链接进行自主练习,这使得学生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时间,大大延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运动季联赛同样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舞台,教师只负责前期赛程的编排,而联赛中运动员、裁判员、记分员、啦啦队等角色均由学生担任,甚至是比赛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也交学生赛事委员会裁决。

领会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改传统教学法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运动战术(tactics)、抉择(decision-making)与解决问题策略(problemsolving)作为教学的重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领会教学法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瞬时决断能力,即在比赛中如何做出更合理的选择,而合理选择的做出依赖于学生具备一定的战术素养和技术能力,实际上,领会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核心而组织的教学过程,它旨在将学生培养为懂运动、会运动、能运动的运动者。正如Mandigo James所说,领会教学法是一个以学习者为核心(learner-centred)的模型,通过以提高学生临场比赛能力(game performance)、认知反应(cognitive responses)和技能(skill)为目的而设计的游戏为核心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physical literacy)。

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均主张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促进者而非掌控者;课程的设计与练习的安排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仅仅考虑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运动动机、认知发展与情感领域的感受。这种教学理念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3.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采用相同的教学媒介

比赛贯穿于运动教育的整个教学课程。在课程开始阶段,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及练习的需要,会安排1对1、2对2、3对3的比赛,在课程后续阶段则以运动季联赛贯穿,包含季前赛、季赛及季后赛。因此,我们可以说运动教育是实施运动竞赛的平台,也可以说运动教育是以运动竞赛为媒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领会教学法主张以项目整体入手,将战术思想优先于运动技术而进行教学,而战术的学习与培养必然要通过真实的竞赛对抗情境进行,领会教学法主张对运动竞赛规则进行修改以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创编比赛或游戏并分享。因此,领会教学法的教学实施同样离不开运动竞赛。所以,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均以竞赛游戏为其教学媒介。

二、运动教育融入领会教学法案例分析——以篮球为例

根据前面分析,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的融合形式为以运动教育模式作为组织架构,以领会教学法作为具体实施方法,现以初中篮球课程为例设计17学时的篮球教学计划(表1)。1~6课时为运动季第一阶段,以学习篮球技术、战术、规则为主。在第1课时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介绍篮球运动项目,并对学生进行分组;2~4课时学习篮球运球、传球技术,介绍不同角色任务与职责,通过传跑游戏建立学生空间概念,提高通过跑动创造空间意识,并养成传球给更好位置同伴的习惯;5~6课时学习投篮技术,介绍裁判规则,创设对抗游戏,提高学生持球突破能力,学习以两人为主的战术配合(突破分球,传切配合)。7~9课时为运动季第二阶段,以团队配合,熟悉比赛为主。此阶段各小组在队长的带领下结合本队的特点与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练习;战术方面介绍区域联防与长传快攻;通过小组组内与组间的热身赛提高队员配合能力,加深对裁判规则的理解。10~17课时为运动季第三阶段,以比赛赛程为主。此阶段按照既定的比赛赛程与规则进行比赛,其中10~14课时为正式比赛,15、16课时为半决赛与决赛,通过此阶段的联赛使学生学习到的技术、战术在实战中得以应用,提高学生比赛的能力;课堂之初会给各参赛队10分钟的自主备战时间,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的备战。

三、结论

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范畴具有融合性且两者有不同侧重点,这是两者得以融合的前提;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具有相通的教学理念,这是两者融合的根本所在;运动教育与领会教学法采用相同的教学媒介,这为两者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在融合形式上,应以运动教育作为组织架构,以领会教学法作为具体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Siedentop,Daryl.What is sport education and how does it work?[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Apr1998,18-20.

[2]高嵘,杨慈洲,张建华,高航.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69-970.

[3]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82-85.

[4]高嵘,张建华,高航,李国红.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116-119.

[5]张萍.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理念变革的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3):11-14.

[6]熊艳.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1).

[7]于国辉.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谭小燕.“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研究—武术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体育与科学,2009,30(2):82-86.

[9]王昊.沈阳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课程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

[10]马冬.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2.

[11]Turer,A.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My thorreality.Jopherd,1996,67(4):46-55.

[12]廖玉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

[13]廖玉光,殷恒婵.球类领会教学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1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5]程传银.运动教育、战术游戏、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2).

猜你喜欢

篮球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快乐篮球进山乡
拍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