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须谨慎
2015-10-29李翠君汪洪
李翠君++汪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拓展延伸成为常态。课改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由过去只注重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转而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力求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种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大多数教师能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拓展延伸点。我们来看《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刚才,大家围绕“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进行了讨论,大部分同学引用梁代萧统《陶渊明传》中“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认为《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否可取?
生1:可取,因为他“不慕荣利”,远离官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生2:可取,封建社会的不少知识分子对官场的黑暗、倾轧不满,或对政治理想失望时,往往选择隐居山林、洁身自好。隐居总比贪腐好,比无所作为或乱作为好。
生3:陶渊明的做法不可取。古代的知识分子(如屈原、苏轼、范仲淹等)大都抱有政治理想,希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陶渊明遇到挫折时不积极抗争,改变现状,而退避山林,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认为可取的同学,更多地考虑了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认为不可取的同学通过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辩证地看待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以今天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古人,而应综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个人性格等因素作综合评价。
案例中,教师在完成“是不是陶渊明自传”的研讨后,顺势提出“是否可取”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回答,既有文本解读的主流意见,也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成功的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
第二,拓展内容把握欠佳。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存在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是,拓展不仅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反而将学生引入了误区。我们来看《狼》和《陈涉世家》的教学片段。
【案例二】
师:屠户与狼的博弈过程,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生1:勇敢。
生2:有计谋。
师:也就是说,屠户有勇有谋。面对险境时,屠户由恐惧到慌张,再到冷静、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危险呢?如果有,应该怎么办?
生3:有,校外青年擂肥。
师:应该怎么办呢?
生4:奋起反抗,与他们斗争。
生5:与他们搏斗,打败他们。
【案例三】
师:学完《陈涉世家》,我们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前因后果。请大家思考——他们的起义具有必然性还是偶然性?
生1:偶然性,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如果道路通畅,队伍按时到达,陈胜、吴广依然做小头目,起义就不会发生。
生2:偶然性,如果带队的官吏不惩罚、激怒大家,事情就不会发生。
生3:必然性,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起义迟早会发生。
师:对,必然性。因为秦朝统治残暴,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随时可能爆发,就好像老师总是体罚学生(拿书佯装击打一学生),学生受不了,怎么样?
生4:反抗。
生5:揭竿而起。
生:(群哄笑)
上述两个案例,前半部分的引导、归纳比较到位,但拓展延伸时教师提出“无厘头”的问题,致使课堂有些失控。
第三,无效拓展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忽略文本,打着拓展延伸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者影视音乐赏析课等。我们来看《马说》的教学片段。
【案例四】
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骑马脱险的片段)。这个视频片段是什么故事?知道马的名字吗?
生:三国演义……刘备脱险……的卢。
师:马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战斗武器。有匹好马,尤其是千里马,对战斗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开始学习韩愈的《马说》。
片段中,教师绕了很大的弯子才切入正题,而这个弯子(视频)对文本的理解并没有太大作用。
如何恰当、合理地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问题呢?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策略:
1.立足文本,多元拓展。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时,一定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底线。教师既不要被文本牵制太紧,不敢越雷池半步;又不要无视文本,过渡拓展延伸。特别是将现实生活与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研讨时,一定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不可偏离、曲解文本主旨。例如【案例二】,《聊斋志异》收录的只是一个来自乡野的奇异故事,作者并未赋予它复杂的情感。如果一定要拓展延伸,充其量可以围绕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应急情况展开,让学生知道应对险境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
2.把握关联,谨慎拓展。一些文言文能够入选教材,除自身经典外,还包含着教材编者的人文情怀。选好节点,恰当、合理地处理文本是有效拓展延伸的基本保证。例如从《方仲永》《孙权劝学》对后天学习重要性的强调,可以拓展延伸到勤能补拙等问题;从《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的成长经历,可以拓展延伸到现实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刻苦精神、尊师品德等;从《陋室铭》《爱莲说》中作者注重精神追求,可以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反对物欲横流、培养高尚情操等。【案例三】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将没有一点逻辑联系的问题(官逼民反与教师体罚)生拉硬拽地放在一起强行拓展,使课堂陷入僵局。【案例四】虽然注重了关联,但这种关联肤浅、耗时,没有起到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作用。
3.做好预设,适当拓展。【案例二】【案例三】的拓展延伸之所以失败,除了教师自身素养不够外,还有课前准备不足的问题。【案例二】显然是教师一时兴起的随机发挥,这样的拓展往往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的尴尬境地。【案例三】应该有预设,但讨论完偶然性与必然性后,教师信马由缰,突发奇想,偏离了预案,致使拓展延伸陷入窘境。
适当、合理的拓展延伸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新常态。教师只有紧扣课标、贴近教材、联系现实,才能让拓展延伸为文言文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汉川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