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命题创新突破高三化学教学的高原期

2015-10-29戴克华

关键词:高原期高锰酸钾氨气

戴克华

进入高三后,初期学生通过习题的强化训练,成绩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到了中、后期,成绩却常常出现停滞,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

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疲于做题,缺乏思考;

(2)练习内容缺乏创新,出现了审美疲劳;

(3)练习内容缺乏创新,能力提升受阻。

高三任课教师需要重视通过命题创新来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通过命题创新从心态调整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高原期。

一、创新命题素材——通过心态调整突破高原期

很多教师怕命题,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其实只要用心去收集,生活处处是素材。比如,课本中的拓展类知识、报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高考真题等。

(一)以课本内容的二次开发为素材——缓解心理上的“怕”

案例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来定性检验茶叶中含有钙、铁、铝三种金属元素。【完全沉淀的pH:Ca(OH)2:pH≥13;Al(OH)3:pH≥5.5;Fe(OH)3:pH≥4.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②加入6mol/L盐酸的目的是为了将茶叶灰分中的钙、铁、铝等难溶性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氯化物

B.步骤⑤所得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CaCl2、NH3·H2O

C.步骤⑥可以检出钙元素存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2++C2[O4][2-]=CaC2O4↓

D.步骤⑧中A试剂为KSCN溶液,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

【分析】此题源自于《实验化学》第5~6页中的拓展课题《茶叶中某些元素的鉴定》,将其设计成流程图形式,考查离子的检验问题。如果将苏教版教材中的“拓展视野”、课后习题等部分进行二次开发,将其作为命题的素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陌生感。

(二)以科技文献的二次开发为素材——缓解视觉上的“疲”

案例2 高锰酸钾用途广泛,广泛用作氧化剂、防腐剂、消毒剂、除臭剂及解毒剂。常见的合成方法如下:

已知:a.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b.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问题略)

【分析】浙江高考的实验题比较喜欢考查物质的制备,所选的物质可以是无机的,也可以是有机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描述实验步骤,也可以是工业流程图;素材的来源可以是大学教材,也可以是已经发表的科技论文。由于所选的物质或者所选的制备方案是全新的,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起到缓解视觉疲劳的功效,但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命题时要多关注这种素材的创新开发,如案例2就是源自于几篇有关高锰酸钾制备的科技文献[1][2]。

运用此法命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合适的文献。高锰酸钾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对它的性质比较熟悉,对如何制备它却是完全陌生的,这样的取材比较容易设计问题。2.选择多篇文献。我们不能仅凭一家之言就进行命题,这样很容易犯科学性错误,需要通过对几篇论文的整理与归纳来设计试题。

(三)以高考真题的二次开发为素材——追求心理上的“新”

【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第28题】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可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分析】对于这样一道高考题,除了高考原题中所涉及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可以引导我们学生去思考的地方。如:

1.处理废旧镀锌铁皮还可以用什么试剂?

2.能否用NaClO代替H2O2,为什么?

3.如何检验溶液B中的Fe2+和Fe3+?

4.Fe3O4胶体粒子属于胶体吗?

5.你觉得还可以考查哪些问题?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二次开发,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到“小题大做”、“把题读厚”。

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二次开发,帮助学生调整解题时的心态,减少解题时的“审美”疲劳,甚至爱上做题。但是喜欢做题和能做题是两码事,做题还需要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解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命题设问的创新。

二、创新命题设问——通过能力培养突破高原期

同样的素材通过不同的设问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设问的创新——角度的多样性。

(一)以设问培养发散与收敛方法

案例3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物质中铁元素的价态,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显血红色,即可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存在Fe3+。

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者“不合理”),理由 .endprint

【分析】检验Fe2+就是要想办法解决检验过程中Fe2+变质的问题。分析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水中的溶解氧和空气中的氧气都有可能引起Fe2+变质,所以我们应该从减少水中的溶解的氧和隔绝空气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此问体现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

案例4 ……案例2步骤③通CO2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溶液的pH(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能否改用氯化氢 (填“能”或“否”),原因是 。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CO2只是提供酸性环境,那么理论上讲只要是酸性物质应该都是可以的,如醋酸、硫酸等。但是盐酸不行,因为氯离子会被产生的高锰酸钾氧化,不但影响高锰酸钾的产率,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此问体现了对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考查。

(二)以设问培养正向与逆向思维

案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HClO的Ka=3.0×l0-8;H2CO3的Ka1= 4.3×l0-7,Ka2=5.6×l0-11;Ksp(BaSO4)=1.1×10-10; Ksp(BaCO3)=5.1 ×10-9】

A.pH相同的NaClO和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前者小于后者

B.常温下,将CH3COONa溶液和稀盐酸混合至溶液pH=7:

c(Na+)>c(CH3COO-)>c(Cl-) >c(CH3COOH)>c(H+)=c(OH-)

C.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由此证明了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

D.氯碱工业用的食盐水需先除去其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除杂时,粗盐水中可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滤去,这样得到的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2-]

【分析】选项C: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由方程式Na2CO3+ CO2+H2O=2NaHCO3↓可知原因有: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溶剂水减少;溶质质量的增加。从因果关系来讲三个理由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解释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原因,但是反过来,变浑浊对应的原因是不确定的。此问体现了对学生正向与逆向思维的考查。

(三)以设问培养理解与应用习惯

案例6 【同案例5】

【分析】选项D:通过考后对学生的了解,部分同学认为D正确的原因是硫酸钡存在沉淀溶解平衡:BaSO4(s)?Ba2+(aq)+[SO4][2-](aq),其实这是误打误撞,根据Ksp(BaSO4)=1×10-10可知饱和硫酸钡溶液中c([SO4][2-])=1×10-5mol/L,这样的浓度可以认为[SO4][2-]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存在沉淀的转化:BaSO4+C[O3][2-]?BaCO3+[SO4][2-],此问体现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运用知识才算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四)以设问理顺常规与特殊技巧

案例7 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反应如下:

2NH3(g)+CO2(g)?CO(NH2)2(l)+H2O(l) ΔH<0

在恒温下,将氨气和二氧化碳按2∶1的物质的量之比充入一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生成物的体积忽略不计)。经20min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右上图所示。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3mol的氨气,则此时v正 v逆(填“>”“=”或“<”),判断理由是: 。

变式1: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的氨气和1mol的二氧化碳,则此时v正 v逆(填“>”“=”或“<”)。

变式2: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体积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氨气和1mol二氧化碳,重新达到平衡时,氨气的浓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判断需要通过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氨气时容器体积增大,不仅改变了氨气的浓度,同时改变了其他物质的浓度,所以不是单一变量,无法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要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只能通过K与Q的大小比较得到。此题为典型的一般与特殊的命题。

常规与特殊是命题设问中的常见角度,常规是基础,特殊是难点,要想得高分,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颇。

(五)以设问树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观点

案例8:NaHSO3粉末投入到稀HNO3中产生的气体是 。

【分析】学生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简单认为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只产生SO2,另一个是简单认为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只产生NO。

如果仔细分析整个过程,就会发现NaHSO3溶液中滴加稀HNO3时发生的反应有:

3HS[O3][-]+2N[O3][-]=3[SO4][2-]+NO↑+H++H2O

HS[O3][-]+H+=SO2↑+H2O

若用图像可以表示为:

很多时候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的观点有机统一起来,题目才能迎刃而解。笔者认为教师在试题命制和习题教学中需要关注两者的结合。

命题是一门艺术,命题创新可以按照下面的结构来进行。

命题的创新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创新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上图中也还有很多留白之处。学生如果能做到像艺术品一样的试题,其做题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学习中的高原期也是可以平稳度过的。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平时多做正功,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少做很多负功。

参考文献:

[1] 杨颖群,等.高锰酸钾制备实验的绿色化改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 陈彦玲,等.高锰酸钾制备实验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原期高锰酸钾氨气
高锰酸钾三级中红外光谱测定
第二次成长:从“高原期”突围
“四步法”巧解教师专业成长“高原期”困惑
贝复舒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锰酸钾眼部烧伤的疗效观察
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降低养鸡场氨气排放的试验
浅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高锰酸钾溶液标准物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