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体制办学促共同成长
2015-10-29何志英汪湖瑛
何志英+汪湖瑛
2007 年12 月,江干区钱塘江畔,一所花园式公办学校——钱江新城实验学校拔地而起,与不远处的杭州新地标“日月辉映”遥遥相望。新学校的创办意味着杭州首个跨体制校教育共同体——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的成立。它开创了“民办+公办”的办学新模式,共同体下属有两所学校,一所是钱江新城实验学校,另一所则是享誉杭城,深受百姓向往的热点民办学校——采荷实验学校。
两所学校体制不同,采取法人独立,财务独立,管理交叉,师资统一的渗透式模式。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一脉相承,教学信息、人才互通有无,同时又各具办学特色。例如,采实校区人工气候室让学生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培植实验,新城的斯坦福英语提高了学生英语学力,“体教结合”的理念获国际声誉。总之,几年来,采实共同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合作共赢,努力追求从优秀走向卓越。
一、模式创新共发展
走进新城实验学校的校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几个大字扑面而来,这是采荷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共同体成立后,这一理念移植到新城实验学校,在其引领下,采实教育集团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共赢发展
(一)“立体交叉”组织管理模式:促进新干部快速成长
共同体成立后,干部队伍需求也不断增大。共同体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采取竞争上岗办法,选拔了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管理工作。如何让这些年轻干部能快速成长,独当一面呢?
共同体采用“立体交叉”的管理模式,即两个学校的管理组织既对本校区负责,同时兼管共同体职能部门的工作,以民校(名校)管理带动公校(新校),使之得以快速步入正轨。将采荷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干部派到新城校区,承担管理工作,带动新城的干部快速成长。短短几年,新城校区的干部得以快速成长、成才,很多干部纷纷得到提拔,共同体先后有十余位青年干部得到提拔,赴区内其他部门或学校领导岗位,为江干教育输送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也将“采实模式”的实施扩大到全区范围。
(二)“共抓齐管”教学管理模式:推动质量高位提升
共同体成立后,学校盘子变大,人员增多,如何加强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有序、质量提升呢?集团狠抓教学常规,实现减负增效。
督促教师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辅导落实、相互听课、课后反思、分层作业等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实施,以采实教导处为主,指导和督促两个校区及时检查调控,保证教学各个环节要求精细,操作具体,实施扎实。
修订了共同体《备课组管理条例》,实施“主备课制”,集众人之长,做到“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有机结合,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交融。落实推门听课制度,提倡两校区老师相互随堂听课。
严格控制两校区作业量,实施分层学习;严格要求教师及时认真批改作业,提倡给学生作业写激励评语。
组织两个校区的教导处,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了解落实情况,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行为,有效落实减负。
一系列的教学制度,很好地对两校区进行了有效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高位提升,每年共同体重高升学率达90%以上。
(三)“校区联动“研修模式:引领新教师提升素养
共同体成立后,新教师迅速增多,如何将采实的教研精神移植到新城?为此,采实采取了“校区联动”的研修模式。
加强组风建设,倡导团队合作。校区坚持统一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布置,统一反馈形式等教学 “五统一”;教师每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开展教材教法探讨,进行集体磨卷,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督促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组织听课活动、评课活动。带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面临的问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教研组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资料积累,形成了共同体的教改特色。
几年来,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并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走下讲台,走进学生,面对新课程沉着应对,教学水平逐年提升,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
目前,共同体内现有区级名师3 人,区级名师培养对象2人,校级名师培养对象9人,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50余人,省、市、区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70余人。
二、特色办学创品牌
(一)“学程导进”教学研究:带动两校区共同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采荷实验学校根据初中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理念,开展了“学程导进:基于学生立场的初中教学方式的变革”的研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以“启导、扶导、开导”来变革教学方式,以“体验、建构、表现”取代以往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这一课题研究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共同体成立后,两校区致力于教学新研究,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为了帮助新城快速地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共同体在教学研究上再次创新和突破,尝试开展“斯坦福”英语课程助推“学程导进”教学研究。
2008 年,新城创办初期, 引进“斯坦福”英语教学项目,该项目软件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把计算机教学与外语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实现了技术支撑个别化学习。
短短三年时间,新城学生外语学习水平获得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浓,连续两年公办学校学业水平抽测全市第一,实现了高学力、高分数的奇迹。
2010 年,采实校区也引入“斯坦福”英语课程,成效显著。在2013~2015年近三年的英语中考中,英语最高分都出在采实教育集团。其中 2015年中考,采实英语得118分(中考英语最高分)的有30人,115 分以上的高分占30%。
共同体互帮互助,共赢发展,在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中,两所学校均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中考成绩高位增长,中考年年创新高。endprint
(二)“体教结合”办学模式:赢得国际声誉
采实教育集团总校长何志英校长认为:办学就要像办企业一样,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只有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才能立于潮头,办出有特色的好学校。
2010年,新城实验学校与市体育局携手组建杭州市轮滑队,“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正式运行。市体育局投资了500万在新城校区修建国际标准轮滑场地,杭州市轮滑队主教练原国家队教练员担任教练员,学校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确保所有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特色人才,在国际、国家轮滑比赛中获大奖。2014年,新城实验学校代表队参加南京青奥会轮滑项目表演,并赢得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的高度赞扬。,2015年,在第九届全国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中获6金、7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位列30余支参赛队伍之首。同时,“体教结合”模式带动了我区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的发展。
(三)各整合新举措:激发校园生命活力
民办学校,质量是生命线。没有校长不重视分数的。那么,采实集团是怎样看待分数的呢?采实集团认为,分数不是唯一的,只有将各项教育内容整合才能提高质量。光顾着抓分数,是抓不好分数的,就算抓到分数,也是死的,没有后劲的。所以,采实集团追求高质量的着眼点不在分数,而在后续力、发展力。所以,集团非常强调各项教育内容整合,也实现了各项教育内容整合提高质量的目标。比如,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采实全程音控健力腕操,就是各项教育内容整合的典型做法。一套20分钟的广播操寓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通过出入场“静、齐、快”培养纪律观念、时效观念和集体观念,这是德育;每日3分钟听名曲,培养乐感,这是美育;负重跑步、负重做操,这是体育;40秒健力腕移位,促进思维的敏捷、反应的灵敏,这是智育;随音乐节拍做操,调节心理,愉悦情感,这是育心;等等。五项教育内容合一,激发生命活力。各项教育内容整合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情趣。当一个学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学习气息时,其学习质量肯定是高的,当一所学校处处充满着生机、活力时,其教学质量肯定也是极高的。整合各项教育内容以提高质量,也正是采实集团抓质量的独到之处。
新城实验学校积极传承并移植采荷实验学校的“全员德育”理念,将采实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传输到新城实验学校。
“花香伴书香”活动、“英语节”“科技节”,“采实骄傲”年度人物评比,“品质少年”“阳光学子”推选等,德育整合渗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燃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资源共享展智慧
共同体学校建立了两校区间的网络管理平台,如办公OA 系统、校讯通平台、学校FTP 平台等,用网络改造工作习惯,改进专业成长方式,逐步形成无纸化、跨校区、即时性、个性化、互动化的共同体学校管理平台。建立校区间的网络联络系统,通过实名注册、网名登陆的方式,利用该系统开展跨校区的无障碍备课、评课及交流,使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等功能充分发挥;建立共同体统一的校园网,既有共同体的共性,又有校区的特质,两校区及时上传各部门、各年级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网站内容,充分展示共同体学校的办学成效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共同体学校坚持规范办学,不断致力于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跨体制校”创新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共同体内两所学校均成为杭城一流名校。采荷实验学校连续几年招生报名人数都高居杭州市第一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新城实验学校从办学第一年招生不足,到现在的大家挤着要进来,社会认可度很高。共同体先后被授予群众满意学校(连续四年)、省“绿色学校”、省(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市“名校集团化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先进校”、市“文明学校”、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共同体办学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共同体学校现场视察和调研,对共同体的办学环境、办学成效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