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联盟的意义教育实践探索
2015-10-29姜建平胡蘅蘅
姜建平+胡蘅蘅
江干区凯旋地块紧邻钱江新城核心地区,作为凯旋街道辖区五所学校唯一的一所中学——杭州市景芳中学,创办于1994年,属配套的公办中学。2013年8月,在江干区教育局的推动下,辖区建立了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并以“集团统领”“高校助推”“街道扶持”“学校互联”为思路,创新区域联盟教育共同体运作机制,着力整合与优化资源,激发与增强发展活力,推动与提升联盟各校办学品质。我校基于这个契机,在2013年11月正式挂牌为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实验学校,并以意义教育课题研究和实践为抓手,集聚集团资源,助推质量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改进,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了整体办学品质。
一、区域联盟——意义教育的基础
凯旋教育集团由江干区凯旋街道辖区内的景芳中学、景华小学、春芽实验学校、茅以升实验学校和南肖埠小学 “一中四小”组成。集团五所学校教育质量扎实,学校特色初显,但由于地处老城区,学校规模小、资源不足及综合实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学校品牌建设和对外影响力。集团诞生后,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街道、高校和学校等多个单位组成的凯旋教育集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借助区域联盟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引进高校力量,力求“三个突破”,激发与增强了各校的发展活力,推动与提升了各校的办学品质,也为我校意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一)优化了师资结构
突破学校限制,优化师资结构。由于集团内学校规模较小,各校均存在师资结构相对不均衡的问题。集团成立以来,实行了教师流动机制,集团内所有学校可以从自身出发,提出需求意向,由集团理事会统筹调配教师,异质交流,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出现的结构性缺失,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2013~2015年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四科课任教师实现了流动,下一步将逐渐增加流动的学科门类及教师数量,进一步促进集团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了教育资源
突破学区限制,分享特色资源。集团内四所小学的发展各具特色,春芽实验学校的“书法”、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桥文化”以及景华小学的“篆刻”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集团尝试实施覆盖区块的“大学区”招生政策,辖区内适龄儿童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入学。与此同时,集团还整合优化各校的特色课程,推出了“区域共享课程”,通过学生“走校”、教师“走教”等形式,让集团内各校学生可以享受任一学校的特色教育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形成了集团特色联建的集群效应。
(三)营造了研究氛围
突破教研组限制,提高师训质量。集团学校规模较小,最小的教研组只有1人,限制了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因此,集团实行了活动联合机制,改变校本研训组织形式,提高校本研训质量,激发教师发展动力。集团以“凯旋论教”为载体,分学科各校轮流申办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力量。譬如,景华小学举办了“凯旋论教·美术教学”研讨活动,五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参加,实现了小学之间“横向”与小学中学之间“纵向”的融合,极大提高了研讨效果。茅以升实验学校举办了“凯旋论教·体育”研讨活动,集团体育教师、理事长,华东师大挂职副校长以及区教研员等参加,教研氛围非常浓厚。我校举办的“教师风采展”活动,各学科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推动了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了校本研训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助力——意义教育的保障
(一)高校助力,形成意义教育理念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工作,江干区教育局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力量,由基教所为集团“一中四小”各配备一名挂职业务副校长,为挂职学校课题研究、课程改革、特色总结、文化提炼以及对外交流等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挂职我校的科研副校长徐冬青教授多次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研,从课堂模式、教师发展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深入剖析现状。徐教授与我校课题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分析影响学校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聚焦学校层面的整体改革定位,进行了意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即力求通过意义教育,探索一种既讲求实效,更追求内在价值与深层意义的课堂教学境界,使教师在聚焦日常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让学生在日常课堂生活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业进步与主动发展。
(二)高校助力,形成意义教育文化
在华师大基教所专家指导下,我校基于学校发展的传统优势,以及后续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将“成长,在有意义的每一天!”作为全校教师和学生共享的核心价值追求,并确立“意义教学与意义学习”作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意义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在班级建设中我们探索“意义教育的原则和艺术”,着重在学业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班级管理改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经验。正是在区域联盟背景下,借助高校专家指导、资源分享,我校逐渐从意义教学、意义教育和意义管理机制发展到构建学校文化的意义生成办学模式。在整体推进学校质量改进的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三用”改革思路,即用文化引领质量改进;用课题深化质量改进;用规范保证质量改进。“文化、课题、制度”三维有机综合,使得学校实现了从“外延式”质量改进向“内涵式”质量改进的转变。
三、学校互联——意义教育的深化
凯旋区域联盟创立以来,我校利用这一优质平台,进一步深化意义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我校依托华师大基教所的平台优势,参与京沪教育快线论坛、两岸四地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交流;通过凯旋教育集团内部校际交流、教研,进一步丰富我校“意义教学”实践内容。
(一)基于研讨平台的理论完善
在2014年第八届两岸四地国际学术会议之“教育圆桌会”上,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大陆等地区和德国等的国内外多个院校的专家、领导、校长等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校作为本次活动的分会场,姜建平校长在会上作了《问题与路径——浅谈初中学校质量改进的思路》的报告,分享了他对学校质量改进路径的“三用”理念,获得华师大终身教授叶澜的肯定和认可。endprint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校际教研
凯旋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每学期我校都与同为华师大基教所实验学校的景华中学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时,为促进两校间的研训交流,学校借助成立凯旋教育集团的契机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开展跨校的主题教研活动及“启航杯”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活动。
(三)基于特色课程的教学模式启发
受集团内四所小学特色课程开设的“学生走校”“教师走教”模式启发,我校在中小衔接方面开展中学教师进小学“送教”和聘请部分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活动。为了使各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他们的兴趣、特长能够得到持续性发展,让集团内四所小学的特色课程得以延续,我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一系列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聘请专业对口的教师及各小学特色课程教师给予跟进指导。
四、品牌课程——意义教育的阶段成果
基于区域联盟背景,我校从实际出发,借助“意义教育”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课程。
(一)促成富有教育品性的德育活动系列化
基于联盟共同体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教育平台,进一步促成了富有教育品性的德育系列活动,并逐步走向德育活动课程化。结合三个年级段学生的不同特征,我们提出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提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如:七年级新生对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既期待又焦虑,需要具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管理的能力,需要有效地参与到系统的学习活动之中。针对新生的这些特点和成长需求,学校开设新生始业教育系列课程ABC,紧扣自我管理、人际交流沟通、有效学习、品质锻造几个维度开设活动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提升德育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改进课程体系,开发“足文化”品牌课程
充分挖掘基础性学科中对学生个体成长有意义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教学资源。我校开发的“足球文化”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刻苦奋斗、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的足球精神;“足迹杭州”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寻访家乡的历史古迹、名人轶事,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足行天下”阅读课程,基于传统文化视角,达到让学生海量阅读行天下的目标。“足球—足迹—足行”的课程体系已逐步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开发定位。围绕“足球—足迹—足行”文化视野下的足球教育发展思路,有机整合了“脚下有梦想,进退皆文章”的足球教育精神,挖掘了足球项目的育人价值,丰富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意义教育在区域教育共同体联盟背景下诞生、在机制建设和运行中得到不断的推进、在学校互联的多元平台中得到不断深化,学校品牌也在办学的内力集聚中得到不断发展,追求有意义的每一天已经成为我校师生的行动指南,并在“足行天下”的课程开发理念指引下日益拓展,向着学校的全部领域渗透进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