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盆景”到“风景”

2015-10-29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课题组

关键词:江干江干区盆景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课题组

编 者 按2013年始,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以教育“新共同体”为载体,根据区块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实际,将相同或不同特征的学校组成发展联盟,并形成了从“盆景”到“风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江干模式,这一创造性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两年的实践创新,江干教育经历了哪些教育教学的变革,又获得了哪些成绩与启示?本期视点,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教育“新共同体”。

杭州市江干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22所。其中,小学2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82所,公办特教学校1所。全区在校中小学生46157人,在园幼儿30891人,共有在编教职工4238人。江干区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浙江省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浙江省教育强区、浙江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一直以来,江干教育以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方向,努力做好优质资源的培育、引进、拓展三篇文章,在名校集团化时期,形成了南有“采荷”、北有“濮家”的均衡局面。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江干教育追求更高位的优质均衡,提出了“从南北均衡到街镇均衡”的新目标,加快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创造性地推出教育“新共同体”概念,并细分为“名校新校”“区域联盟”“教师研训”“院校合作”以及“跨体制校”五类教育新共同体,努力打造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升级版”。

一、教育“新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城市东扩,位于杭城东部城郊结合处的江干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机,政府也相继提出“江干区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浙商新高地、金融新蓝海”等“四新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随之,江干区大量新人口涌入,大量楼宇新建、企业入驻。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定位相匹配的教育,成为了江干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课题。尤其是如何解决区域教育资源总量的快速扩张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干教育一直秉承着优质均衡的传统。一直以来,江干区围绕通过“名校+新校”“民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办学模式和“合作+自主”“自主+扶持”等管理方法,建成了集团化中小学、幼儿园19个,形成了“采荷”“濮家”“天杭”“省教科附”“东城”“夏衍”等一批群众公认的区域优质教育品牌。2013年始,教育局通盘考虑存量资源和新增资源,整体规划办学模式,根据不同区块特点,以教育“新共同体”为载体,根据区块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实际,将相同或不同特征的学校组成发展联盟。2013年5月,教育局又结合学校发展特征,在发展各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以利益共享为主要目的,正式提出并启动了教育“新共同体”建设进程,以期整体提升区块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江干区教育“新共同体”的概念,其“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在学校利益共享。教育“新共同体”尊重各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实际,以利益共享为主要目的,共同体内各校形成平等、合作、互动的良好格局,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学校共同发展。二是体现在注入了多种资源。我区教育“新共同体”不是简单地将学校叠加在一起,而是在共同体内注入丰富的优质资源。共同体资源主要集中了两级政府、优秀企业和名校高校力量。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结盟,政府、资金、专业三力合一,极大地丰富了共同体资源,超越以往名校集团化“1+1资源输入”模式。三是体现在区块整体拉动。教育“新共同体”的基本路径是从“分解”到“聚合”,以一个街道为单位对区块内所有学校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教学理念、资源、管理和成果的共享,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优化教育服务半径,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江干教育全域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二、教育“新共同体”的主要措施

教育“新共同体”有五类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名校新校共同体”“区域联盟共同体”“教师研训共同体”“院校合作共同体”以及“跨体制校共同体”。其中,“名校新校共同体”以“名校+新校”为基本形式,通过输入名校办学理念、优质管理团队和教师资源,实现”师资调配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管理标准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以此抬高新校办学起点;“区域联盟共同体”是指一个街道或乡镇内的中小学结成教育联盟,其特点在于中小学一体,多校联动,高校多领域、多项目支持,在课程建设、中小学衔接等方面凸显亮点,抱团推进并实现区域内教育整体的优质、均衡、集约发展;在“教师研训共同体”模式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并有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浙江省师干训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在“院校合作共同体”模式中,教育局引进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等资源,派驻业务校长,实施课程督导,开展全面深度合作;“跨体制校共同体”以优质民办学校扶持公办学校,品牌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现了干部调配的一体化,管理机制的一体化。

目前,教育局在采荷、四季青、闸弄口、丁兰等区块组建了采荷、濮家、天杭、夏衍等4个品牌和9个教育集团。例如,2013年9月新开办的丁荷小学,依托采荷第二教育集团,探索“独立紧密型”的学校管理模式,打造现代化的新兴名校。此外,“名校新校共同体”还向学前教育辐射,依托区内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以开设分园、输出骨干等形式,不断拓展“名园新园”共同体模式,提升新园的整体办园水平。

“区域联盟共同体”模式实践的典型区块是凯旋区块。2012年,区教育局启动“凯旋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3年成立了凯旋教育集团,对区块内的学校规模小、校间距离短、办学特色显著的“两中四小”实施整体打造,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开展六大领域的合作。集团内部推进了“教师联聘、学生联招、特色联建、活动联合、资源联享”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管理模式,并出台“自选学区”制度,建立“共需教师库”,实施教师“长短时走校”办法,共同体内各校的学区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得到了有效盘活。endprint

“教师研训共同体”模式实践的典型区块体现在城东新城。2012年底,分别位于城东新城笕桥区块、彭埠区块的4所学校组成了“城市新区教师研训联盟”,推行以项目制为主要特征的类集团化办学模式,把提升教育理念、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定为工作目标,在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浙江省师干训中心的智力支持下,实施六大模块教师培训项目。目前,该研训联盟已建立了9个知名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研训并举,提升教师素质,做强学校教育竞争力。其中,联盟内的天成教育集团,全校3103名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这些孩子全部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师资、一样的教育。

“院校合作共同体”模式实践的典型区块是九堡、闸弄口、笕桥区块。2009年,江干区委区政府与杭州师范大学开展了战略合作,由杭州师范大学深度介入江干区九堡区域的基础教育改革,合作共建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共同打造九堡区域优质教育品牌。教育集团涵盖了九堡区域内所有的义务教育资源,这一整体推进、抱团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了教育在集约发展上的优势和潜力,其以“政府主导、高校引领、联片发展、体制创新、社会参与”为核心的“东城模式”,被浙江省教育厅誉为“办学模式创新的典范”。东城教育集团在杭州师范大学引领下的几年来,无论是师生面貌、校园氛围,还是教学质量,均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集团内4所学校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初步显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区教育局提出“笕桥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3年引进浙江师范大学资源,合作共建浙江师范大学笕桥实验中学,探索与实践“U.S”合作办学模式。通过浙江师范大学派驻业务校长长期指导和专家团队定时驻校,对学校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力争用5~10年时间把学校办成一流的优质学校。2014年再次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

“跨体制校共同体”模式实践的典型区块是钱江新城、笕桥、彭埠区块。有两种模式:一是“公办民助”,即由优质民办学校扶持公办学校发展。2008年建成的钱江新城实验学校,被纳入了民办采荷实验学校管理,本着“源于采实、高于采实、比翼齐飞”的办学理念,实施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共享采实课改成果和课程资源,迅速成为杭城公办初中的翘楚。二是“民办公助”,即由品牌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2013年,江干区通过“撤一改二”,投入了1000余万元,对区内3所低端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规范办学,通过“校园改造提升、政府购买学位”和公办学校“派驻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支教”的方式,使其办学水平发生根本性改变,彻底医治了阻碍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顽疾,拉高了义务教育的短板。

三、教育“新共同体”的初步成效

随着教育“新共同体”的深入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也促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了我区整体办学水平。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效果。

(一)丰富了名校集团内涵,增强了办学活力

在推进名校新校集团化进程中,集团校区(学校)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生态,实现名校传统、校区特色与集团文化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新老校区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得集团办学更为多样、更具活力。

(二)加强了教育理念交流,促进了质量提升

各集团和共同体都能按计划定期开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育科研等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通过抱团研修、合作创优等活动的开展,使交流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快了学校的品牌建设。

(三)搭建了教师互动平台,加快了专业成长

集团化办学和共同体的组织实施,推动了集团和共同体内部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的岗位交流体验活动,为学校管理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共同体的实施,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有力地助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又回归到教学上,引领每一个孩子“想学、能学、会学、乐学”。

(四)探索了新机制新方法,推动了工作创新

借助富有原创性的教育“新共同体”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办学模式的创新,开创了具有江干特色、符合江干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江干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了人事制度创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提高10个百分点配备,教师“联聘、联用”使共同体内教师结构趋向优化;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创新,缩短了干部的成熟周期,许多名校、品牌学校的年轻中层通过管理输出绿色通道,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干江干区盆景
可爱的马
登仲宣楼
江干春色
观江渚钓翁感赋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杭州江干区的医养护一体化
教育新共同体:“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转型——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
江干:连续8年开展流动少年宫免费“三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