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读”味

2015-10-29傅辉

关键词:语感感情词语

傅辉

摘要:语文教学中,“读”是瑰宝,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淀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感悟,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读;积淀语感;体验感情;得到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61-1

一、从“读”中积淀语感

1.示范朗读,把握语感。精彩的范读就是对于原作的生动阐释,善于运用,会有很好的效果。教师的“读”易于使学生倍感亲切、直接,而且随时随地,可全篇可片断,读诵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钱理群教授在上课时就常大段大段地读诵原作。可见,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艺术,它是把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这种形式的转换意味着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朗读者必须恰到好处地再创造而且会在这过程中尝到创造的乐趣。对学生而言,能在教师或现代教学媒体的范读中体会原文包含的内容、感情,把握角色的特点并感同身受,进入角色等等,那就是受到了最好的语感教育。对此,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

2.比较朗读,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培养语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曾经多次试过这样的方法。如《春》这篇课文,文章用词是非常准确、优美的,为了让学生加深语感的体会,我就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个别段落的句子、词语进行了替换,如把“偷偷地”换成“悄悄地”,把“钻”换成“长”,把“闹”换成“叫”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底哪个词语用得更好,更加优美,符合文意。如此一比较,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知不同句子、词语的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语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从“读”中体会感情

1.运用想像,激发感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如果学生能主动朗读,并运用自己的想像去结合朗读,那效果肯定比强迫要求学生朗读好。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默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在正确认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比如我在教诗词时就经常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在脑海中浮现自己描绘的画面,最好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能身临其境去感受诗的内涵。如元曲《天净沙·秋思》,很多学生在朗读中就有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这样就很容易读出感情,并体会到诗的内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言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2.展开联想,体验感情。当面对不同文章中或欢快或悲哀,或沉郁或从容,或亲切或严肃,或贬斥或颂扬的感情基调,对所表达的感情要有体验,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可以展开联想。联想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将文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和事联想起来,把你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转化对熟悉的人和事的感情。这样更能完美地表达的要表达的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对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外形和气质倾吐了深沉热烈的赞美之情。在朗读时,可联想到象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着自己家乡的哨兵或人民警察,将自己那种对哨兵警察的赞美祟敬之情表达出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中的亲历感情体验往往丰富多彩,自然贴切。如能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化为平时的感情体验,这样朗读起来会使听众如同身临其境。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有关“恼蜂”的内容,在朗读时可回想自己亲身经历中最烦恼的事情,去体会当时说话的语气,然后将这种感情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朗读中去,得到切身的情感体验。

三、从“读”中得到感悟

1.多读。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读”多种多样,有多种分类标准。从有没有出声分为朗读和默读。从“读”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朗读和朗诵,前者无需背诵,后者不仅要不看本子,还要借助体态语言,有更高要求。从“读”在教学过程中的进程和作用可分为初读、研读、品读……。从“读”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范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每一种“读”各有千秋,善加选用,都能各尽其妙。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朗读尝试,学生在多次朗读中会不知不觉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尤其是教学中要求背诵的文段,更要加强反复朗读、诵读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

2.精读。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挑选,进行精读,比如重点段落、重点语句等,让学生品味段落、语句、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课文中,我就专门挑选了课文的第14至17段让学生精读,并在精读前提出思考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这样目的明确,又有针对性,学生自然能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3.诵读。诵读是“有心”之读,读者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便于沉醉吟味,熟读成诵,便于积累。假如学生能对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名篇诵读,那学生的语文积累肯定非常丰富,感悟力也随之得到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的文章,如《陋室铭》、《爱莲说》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安排足够的时间,利用声像教材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用心揣摩,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以实现熟读精思,深切感悟。

猜你喜欢

语感感情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词语欣赏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