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细节思维大事情
2015-10-29韩大泉
韩大泉
摘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场所,关注课堂细节,尊重、利用孩子的思维,开放教学空间,设计利于孩子创造的环节,是目前数学教育中的“盲区”。
关键词:课堂细节;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59-1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先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小插曲,在老师眼里看似不起眼,可细细深究起来,有些却是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事。
老师,请保护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某天,听了一节数学课,教学有关“24时计时法”的内容。一位老师在课上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给孩子们做:莎莎从第一天晚上9:00睡到第二天早上6:00,她一共睡了多少小时?
有两位同学被选中上黑板答题。
一位同学板书:
晚上9:00=21:00
24:00-21:00=3(小时)
3+6=9(小时)
另一位同学板书:
6:00=18:00
18:00-9:00=9(小时)
两位同学答题完毕,这位老师立即给予评价,大大表扬了第一位同学“24时计时法”学得好,用得对,是标准答案,而对第二位同学的答案置之不理。笔者也深感诧异:这早上的6:00如何等于18:00?
课后,我向这位同学询问他是如何想的。这孩子不慌不忙说道:“我把晚上的9:00看成是早上的9:00,早上的6:00看成是下午的6:00,也就是18:00。这样,18:00减9:00就等于9小时。”听了这回答,我明白了,这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同时把两个时间点向后推了12小时,这样两个时间点在一个24小时以内,计算起来更简单。理解了这孩子的想法,我不禁为这与众不同的答题思路吃惊。一个这么独特的思维方法却被老师在课堂上忽略了,不能不说是遗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应该反省,平时教学中是否也有类似这样看似荒唐的解题方法被忽视。其实,只要我们不按自己固有的思维,平心静气地听孩子讲讲解题的思路,或许他们的直觉思维会把我们带入更加明朗的数学世界里,同时会收获课堂上不可多得的意外之喜!从孩子方面来说,他们的直觉思维得到了保护,在得到正面的评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起他们学好数学的无尽动力!
老师,请给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多一些机会!
数学课上,学生偶然迸发的创造性思维是需要保护的,但更多的思维的形成必须要有老师提供的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让联想导致创造,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或组成新的网络,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在一次交流课上,一位老师展示了苏教版六年级的《可能性》一课。在课的一开始,教者就在强调用“一个数来描述这个世界”。接着就如这个要求,学生的思维一直随着教者的引导往下走,进行基本习题的学习。教者在学生完成了基本习题的学习后,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四张扑克牌,两张红桃,两张黑桃,任意摸两张,两张都是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有了一个适度的提高,因为想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列举出所有可能性:ABCD(其中AB表示两张红牌,CD表示两张黑牌),摸牌时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AB;②AC;③AD;④BC;⑤BD;⑥CD,由此可知这道题的答案为1/6。
后来,教者又出了一道选择题给学生们:袋子里有7个球,6个白球,1个红球,任意摸一个再放进去,第一次摸白球……第六次摸白球,那第七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1/7。选项有以下3个:(1)小于、(2)等于、(3)大于,这道题的高明之处在于:要求学生思考时要能考虑到第七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前几次摸到什么球没有任何联系。这道选择题其实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没有经验可借鉴,可能性是理性的。
这节课的亮点就在这位老师设计的这些思考题上,教者没有就教材论事,以完成本课的基本教学任务为终结,而是继续深入指导学生应用“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结果时得到最终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最后的选择题时,教师把学生的思维习惯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
由上可见,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把课堂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把握课堂小细节,引导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