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小结形式的多样化
2015-10-29吴凤森
吴凤森
摘要:课堂教学小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收获,掌握写作特点,强化说理,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实现意义建构。
关键词:议论文;课堂小结;多种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34-2
一、求异比较把握特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是思维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学生通过比较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掌握知识的内在构成方式,在建立知识前后的联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意义建构。议论文教学结尾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小结写作特色,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1.异体比较。
议论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以议论为主,讲究语言的概括性和严密性。议论文的个性是相对于别的文体而言的,引导学生将议论文与熟悉的文体作比较,便于学生把握议论文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学生,笔者教学《纪念白求恩》快结束时,介绍了“百度百科”词条上对白求恩生平经历介绍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与课文第一段简介白求恩生平经历的文字“白求恩同志……以身殉职”相比较,寻找写法上的差异。学生发现议论文叙事简洁概括,没有记叙文具体生动。笔者点拨: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了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这样的师生互动小结便于学生从熟悉的记叙文去了解陌生的议论文。
2.同体比较。
同样是议论文,不同作家作品也有其个性。不同文章写作特点的比较便于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加深对议论文创作方法的多样化的认识。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是以“道德修养”为话题的议论文,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可以与前面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论证的层次结构作比较,从而区分层进式、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当然议论文写作特点还包括语言特色、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学习时,采用比较法感知文章写作特色,易于发现议论文的写作规律。课标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掌握写作特点既有利掌握阅读的方法,也能对写作议论文提供方法指导。
二、补充论证强化说理
1.正反例解。所谓正反例解,就是说理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这样的论证能强化中心论点。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五个事例都是正例,且叙事后的议论都是从正面来阐述的,议论就局限在单向度的思考中。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列举反例,从反面说理论证。学生如此举例:“周作人早年就以文学才华让世人为之惊叹,可是他在汪伪政府中担任教育部长,背叛了祖国和人民,成为了汉奸,遭人鄙视,他文学作品的光辉也因此而黯淡下去。”反例与正例相结合,学生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列举反例,或者就正例从反面作“假设性”的阐述,论证会更加具有思辨性,也更具有说服力。
2.事理并举。有的议论文以道理论证为主,缺少典型事例。如果引导学生补充事实论据,可以增强说服力。笔者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时,引导学生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论点。一学生列举了“将相和”的事例并作分析:“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被封为上卿,使得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最终廉颇顿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如果将与相起内讧,互相倾轧,最终受害的不仅是他们个人,更是赵国的利益。可见宽容对个人胸襟的重要作用,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国家利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学生介绍了“三尺巷”的故事,阐明:张英的“宰相胸襟”,化解了邻里矛盾,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宽容。如此“事”与“理”相辅相成,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怀疑批判思考发现
议论文教学关注“如何说理”,着力于文本的表达形式及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的“独当之任”。然而,议论文所议之“理”从何而来?所言之“理”是否充分?自圆其说的“理”有否破绽?由此“理”还可能产生哪些更有价值的“理”?这些问题关乎学生对事理的认识,关乎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进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确立自己的“理”,即关乎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教学不是让人学会相信,而是让人学会思考,议论文教学尤其如此。
1.大胆怀疑,勇于批判。善学者善疑,善学者贵疑。思想深刻,首先得益于善于质疑。如何质疑?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把同样的论题放到不同的语境中,换一个角度,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比如笔者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时,就文中季老先生的观点“天资由天决定,机遇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普遍情况,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形成正反相对的观点,一方引用韩愈在《马说》中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阐明人在机遇面前无能为力,即使通过勤奋拥有了才能,但是如果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也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另一方列举比尔·盖茨中途放弃学业转而创业取得成功的事例,阐明机遇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把握。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大胆的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及理由,克服思想上的盲从,课堂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而双方的论辩会使认识走向深入。
2.发散思考,自主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来自于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观点及论述的批判性思考,更是来自对生活事件的综合分析。要使学生在逻辑思辨上出彩,就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作全面分析。就同一个事件,可能产生多种认识,发现不同的“理”。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举例阿基米德、第欧根尼和王尔德的事例进行说理,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三个事例中还能获得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后有以下发现:一是贤哲是不畏权势的,二是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有所成就,三是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发散性思考,可以让一件寻常的事例折射出多彩的理性光辉。所以说,学生在说理论述时,其实不缺事例,缺的是对事例、对材料的独到分析,有人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吃”。议论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金饭碗”,从事实材料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智慧的生长。
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小结方法。当然发散迁移的基点是不脱离文本,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1.学习写法,改编说理。有位老师在教学《敬业与乐业》时,提示学生说:“文章的第5、6自然段写得很有意思,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工作好苦呀!这样的埋怨声,你们也经常会听到‘学习好苦呀的牢骚。请以‘学习好苦呀!或“凡学习都是有趣味的”的句式为开头,续写一段话,可以仿照第5、6自然段的句式。”
生1:“学习好苦啊!”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是哪个学生都会常挂在口边的。但我要问他:“学习苦,难道不学习就不苦吗?”现在我们上课要思考,课后要写作业,有些同学就觉得我们真是活得太苦了;那反过来,倘若我们什么不学,整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无所事事,难道就幸福吗?不觉得空虚、无聊吗?
生2:凡学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坚持下去,趣味自然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学业,总有许多奥妙、规律、方法可寻,只要能潜心搜索,看它显现,为我所用,最为得意有味。第二,要想学有所成,离不了奋斗;一步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学习,常常要和其他的同学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样,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当你专心致志学习时,会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
师:是啊,既然非得学,又不能不学,那为什么不把它学好呢?也许还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呢!
设计这一环节,一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有理有据有层次地说理;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
2.应用事理,认识生活。笔者在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引导学生思考:“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学生介绍了学校传达室的张爷爷:他每天早晨很早起床,6:00钟准时开校门,晚上所有学生离校后,他要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锁好,楼梯的灯一盏盏地熄灭,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圆满,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另一学生介绍本班的语文科代表:每天早读课带领同学们朗读课文,早晨及时送作业到办公室,中午又到办公室搬回作业,并按时发放作业本,从不耽误老师批改作业,不影响同学们完成作业,工作尽职,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结果全班同学鼓掌。这样的小结既是强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也是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能够发现身边凡人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议论文教学结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是由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决定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艺术地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结尾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3(09).
[2]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
[3]王尚文.语文教育一家言[M].漓江出版社,20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