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绷紧戒骄戒躁这根『弦』
2015-10-29黄军昌
□黄军昌
始终绷紧戒骄戒躁这根『弦』
□黄军昌
黎 青/图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政治忠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面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金色曙光,这一振聋发聩的告诫,使党的各级干部在分享胜利喜悦的同时,冷静地思考如何在“进京赶考”的过程中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时隔60多年,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意识”、坚持“两个务必”,把戒骄戒躁这一政治课题严肃地摆到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催人思考,发人深省。
不要让骄傲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骄傲”一词,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中有两种含义:放在褒扬的语境中,骄傲是值得庆贺和引为自豪的意思;放在贬斥的语境中,骄傲作为一种认知状态,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失当,过分高看自己。实践告诉人们,人的认知评价、思想情绪、政治态度植根于社会实践,有其特定的产生基础和生存条件。对于骄傲者而言,自满情绪的滋生与其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某种成功或在比较中显示出某种优势密切相关。因为成功,作为实践过程的参与者,自身的才能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自己思想及其行为的正确性也得到了验证。因此,成功者常常获得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许和认同。在这种情景之下,成功者不仅能赢得展示才能的广阔舞台,还会获得发挥作用的更大空间,有时也会引来一些不恰当的溢美之词。“胜者易骄,强者易傲。”因为暂时的成功,一些头脑容易发热的人在鲜花簇拥下、在掌声萦绕中、在赞誉的包围里,产生一种“暖风吹得游人醉,错把杭州当汴州”的认知错觉,昏昏然、飘飘然;一些理想缺失的人因为暂时的胜利,小进即满,小胜即安,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不自觉地放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在中国历史上,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明末闯王李自成,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都有这方面的教训。这些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在举事之初,能身先士卒,谨言慎行,与义军兄弟共赴时艰,同甘共苦。但在取得局部胜利之后,因为自满情绪抬头,故步自封,裹足不前,结果功败垂成。当我们把镜头转向当代社会,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但在革命胜利后,却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最终倒在贪腐的泥潭中。无独有偶,现代生活中那些戴着各种光环但最终落马的“精英人物”,因为成功,失却了当初那种唯谨唯慎的自警和勤勉,代之而起的是骄傲自大、妄自尊大,结果走向成功的反面,演绎了一部部“骄必败”的人生悲剧。
不要让骄傲成为人生挫折的“幕后推手”
“满招损,谦受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空间都得到了充分验证。这是因为:第一,骄傲者常常迷恋过去的经验。囿于思维定式,有的胜利者习惯于用老眼光审视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人为地把自己禁锢在旧有的经验之中,使主观思想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脱离,最终在现实的撞击面前败下阵来。第二,骄傲者常常高傲自负。因为成功,一些内涵不深的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孤芳自赏,夜郎自大,结果陷入盲目自信、极端自负的泥潭不能自拔。第三,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因为成功,一些功利心太盛的奋斗者,补偿心理悄然而生,失却了继续艰苦奋斗的自觉性,开始追逐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结果是“成于忧患,败于安逸”。第四,自我孤立于群众之外。在社会交往的舞台上,一些胜利者常以“功臣”自居,说话盛气凌人,办事放纵任性,结果导致人际关系日趋紧张,由人们拥戴的人成为自我孤恋的人。从这层意义上看,胜利者要走好前进的路,不仅要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更要经得起成功环境的挑战,做到慎终如始。据实践观察,改革开放以来被处置的干部数以万计,这些人一开始并不都是社会的“怪胎”。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能夹着尾巴做人,伏下身子干事。但随着功成名就,自我定位失准,尾巴开始上翘,表现在政治上放松要求,思想上放弃追求,生活上放纵物欲,结果在前进的路上“触礁”“搁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骄傲自满、自我放纵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行为诱因。
不要让“骄必败”的历史悲剧重演
谦虚与骄傲是人们评价自我、处置事物的两种情感态度,前者谨慎内敛、后者骄纵张扬,表现方式不同,其结果也迥然不同。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记取“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自觉做到反骄破满,戒骄戒躁。
要秉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因骄取辱的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楚国令尹斗越椒是出名的射箭高手,因为名气大而骄傲,最终却倒在无名后辈养由基的箭下。战国时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知识多而骄傲,自恃熟读兵书,结果纸上谈兵葬送了赵国的40万精锐。三国时曹操率军征吴,因为权位高而骄傲,听不进程昱须防火攻的提醒劝诫,结果大败而归。刘备领兵攻吴,因年龄长而骄傲,看不起年轻书生陆逊,最后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古往今来的哲人贤士都深谙谦卑自律的道理。儒学先圣孔子一贯主张“泰而不骄”,把“戒骄奢”作为一条修身治政的重要原则,劝人谨言慎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世纪伟人毛泽东留给世人一句既浅显易懂又极富哲理的警世名言,时刻鞭策和激励共产党人永葆谦虚谨慎的政治本色。在当今的政治生态和道德氛围中,作为社会特殊成员的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诱惑、风险和考验,唯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方能被人们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唯有将谦逊的态度由待人接物推广到合作共事,方能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培育超脱淡定的心理品质。心浮气躁是一种社会隐疾,直接影响着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著名作家老舍在《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一书中曾严厉地批评了这一现象。他说:“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在风云变幻的当代职场,一个领导干部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自觉做到三个善待:首先,要善待成功。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成功而忘乎所以,结果招致失败的事情司空见惯。因此,每一个胜利者都必须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从个人的奋斗历程看,一个实践过程的成功,只是人生长河中一朵欢腾跳跃的浪花;只有无数个成功的叠加,才能构成人生奋斗的明快乐章。从成功的实践过程看,成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作为当事者付出艰辛努力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外部环境、工作基础、领导支持、同志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胜利和成功面前,当事者既不能沾沾自喜,盲目自满,也不能贪众人之功为己功,把红花总是戴在自己的胸前。其次,要善待优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在特定的人群中,如果一个人拿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劣势,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许能够找到一些自我骄傲的理由,但如果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空间,这种理由将失去存在的依据。古语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自视清高,妄自尊大。再次,要善待自己。哲人说过,世界上可以有高傲的政治家,也可以有孤傲的军事家,但永远不会有骄傲的天文学家。因为相对于浩瀚的天宇,地球是渺小的,一个人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因此,作为社会职场的人,特别是握有重权的领导者必须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渺小。“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自谦自谨,“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才能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牢记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在探索和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今社会,没有永恒的完美,也不会有绝对的成功。这就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在施政过程中“绝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1949年,在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抚今思昔,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为取得的成绩而由衷自豪,但没有理由为暂时的胜利而盲目骄傲。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面对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实践,面对GDP世界排名第二、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抬升的现实,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滋生了因多而骄、因大而骄、因久而骄、因强而骄的自满情绪。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要危险,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一种政治上的清醒,自觉做到韬光韫玉、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践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才能在风险和考验面前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