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5-10-29
□ 本刊记者 邢 华
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只做一件事
□ 本刊记者 邢 华
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与执着。李登海正是这样做的。“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为国家增加玉米产量,让中国拥有玉米高产的核心技术。”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了“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美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也荣获了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9月25日,李登海成为继朱彦夫后,山东省第二位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一名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农业科学家,他用一生的理想追求,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淡迫名利、默默奉献,成长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
在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中觅奇迹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家乡莱州务农,后担任村里的农科队队长。1972年春,烟台市农科所的专家下乡搞科研,带来的一份资料让李登海震撼不已: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建的先锋种子公司,把春玉米亩产提高到最高1250公斤!当时,山东玉米亩产仅二三百斤。“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初生牛犊不怕虎,李登海的心里升腾起梦想,那一年,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抱着这样的信念,李登海与农科队的伙计们一同走上了玉米高产攻关之路。屡试屡败后,农科队里开始有人打“退堂鼓”。“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敢于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绩。”李登海坚定地说。但是高产攻关,对他们这样的普通农民来说,谈何容易?为补上缺乏基础理论这一课,1974年,他带着理想追求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到莱阳农学院进修,拼命似的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老师刘恩训被他的痴狂劲感动,赠予他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
随后的几年,他先后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不同密度、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锲而不舍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跋涉。
由于气候原因,在莱州一年只能生产一季玉米。为了加快育种的速度,从1977年冬天起,李登海远赴海南,进行加代繁殖,一年繁育三季,把一年掰碎了当三年用,硬是把自己的科研生命拉长了三倍。“玉米育种的成功概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老天爷一年只给我一次拼搏攻关的机会,我必须和时间赛跑。人生能有几回搏?”
在海南荔枝沟落笔洞育种初期,他们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点的是煤油灯。在太阳炙烤着的玉米地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李登海平均每天要站立8个小时以上,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一株玉米,陪伴着它的发芽、抽穗、结果。临近玉米丰收的时候,要吃住在田间地头,常常是和蚊虫、毒蛇相伴,条件之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用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拉近与世界的距离。44年来,李登海在我国玉米单产只有200公斤左右的基础上,进行了121代选育,在全国先后育出了亩产达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1400公斤、1500公斤的高产玉米杂交种,七次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了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了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推动了我国杂交玉米由平展型向紧凑型的历史性转变,使紧凑型玉米育种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让中国拥有了可以和世界强手对话的核心种植技术。目前,李登海育成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多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
创新的旗帜与报国梦紧紧相连
“勇攀高峰靠的是什么?创新,不断创新!”李登海说,“创新就是爱国,只有创造出自己的东西,才是正道。”近两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良种层出不穷,其中31个超过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国际良种先玉335。
技术难以突破的时候,李登海最发愁。“从亩产700公斤到亩产1500公斤,每一次高产玉米的出现,都是创新,每一次高产纪录的打破,都好比要在跳高项目上提高1厘米。当纪录就在眼前的时候,真是着急啊,凌晨1点钟、2点钟了也睡不着。”他开玩笑地说,“我的许多技术创新都是在梦中实现的。”
为不断培育适合我国各地种植的新品种,李登海先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等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30多个试验站。“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在登海公司设立后,每年承担国家和黄淮海区域玉米新品种展示、预备试验、生产试验等项目,成为玉米产业化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玉米高产创新路上,李登海最怕的就是天灾。1980年,就在玉米灌浆期时突然来了一场狂风、暴雨和冰雹,一年的奋斗和希望顷刻间被摧毁。看着平铺、倒折的一地玉米,李登海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那种“肝裂心碎”般的痛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这样毁灭性的打击,40多年来有八九次,每次对他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他在日记本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每当他的科研遭遇天灾的打击后,他都要再背上一遍。心痛之余,他总是咬着嘴唇,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培育的夏玉米,产量已经走上了世界的巅峰,并将继续被他自己超越。
40多年来,李登海先后累计投入2亿多元研究经费,所创的科研成果却无偿献给他最爱的国家和农民兄弟。其中不乏有很多科技成果有获奖的机会,却一再错过申报时机,而他全然不在乎,在他心中,培育出好种子是根本,农民得到实惠是目的,评奖不评奖并不重要。
面对未来,李登海表示,他将设立登海种业创新基金和科学基金,奖励为我国玉米育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同时提醒创新者:“理想与追求一定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样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一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
“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用国家的利益换取企业的利益。”李登海掷地有声。在科研上、管理上、合作上,登海种业尤为注重安全性,共设立7道关卡,防止意外的发生。
1996年,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要求建立合资公司。李登海高兴地来到谈判桌前,可一听对方要求控股60%的合作条件,他立即拒绝了。“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谈判不欢而散。经过6年多“马拉松式”谈判,2002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成立当年,李登海出访美国,先锋公司特意为他升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刻,李登海热泪盈眶:这是美国人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尊重!
如今,李登海2万元起家的“登海种业”已发展成市值37亿元的农业高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在全国拥有33个研发育种基地,11个总投资7亿多元的种子生产基地及加工厂,是全国种业效益第一、杂交玉米研发成果最多的单位。
李登海今年66岁了,本该颐养天年,但他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到玉米地里忙活,一忙一上午,晚上10点多钟,打着手电再到玉米地里转一圈。对他来说,玉米的拔节声就是最美妙的音乐。两年前,李登海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他在辞职声明中说,这是“为了专心致力于公司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研发创新和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攻关工作”。现在,李登海和团队每年合计套袋自交果穗150万—200万个,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保留1.5万—2万份的育种材料再进行播种。每一个剥开的果穗,他都要亲自观察。他开玩笑地说:“看到一个玉米杂交种,我就知道它的爹和娘是谁。”
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所谓超级玉米,就是抗倒伏,抗病力强,高产稳产能力更强,是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再度提升。“每次看到新品种研发成功,我就又能产生新的希望。”面对未来,他豪言:“我李登海还是那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有生之年,争取再为国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0亿做贡献,我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