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降”是一种必然选择
2015-10-29王永利
文/王永利
1 0月2 3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 0月2 4日起,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双降”。
如果经济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进一步实施降息或降准。
10月23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0月24日起,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 “双降”,并取消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限制。至此,存贷款上浮和下浮的限制全部取消。巧合的是,10月24日恰恰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 “霜降”日,真的是 “霜降”之日有 “双降” 啊!
对这次“双降”,可以说完全在预料之中。
从相关部门披露的9月份宏观数据看,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三季度GDP增长6.9%,已经低于7%的心理预期线。分项指标看,PPI已经连续43个月环比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低迷;9月份CPI为1.6%,再次回到2%以下;我国进口已连续11个月同比负增长,出口也连续3个月同比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继续呈现下降态势,对基础货币构成收缩压力。
9月份M2同比增长13.1%,已连续几个月高于13%,也高于年初确定的12%左右的目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1%,尽管低于二季度增速3.1个百分点,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仍然很高:今年一、二、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分别是26%、27%、25%,远高于去年同期10%左右的水平;今年前三个季度金融业对GDP增速的贡献分别是1.33、1.4、1.14个百分点,均大幅高于上年同期。
在三季度证券业由热转冷之后,银行贷款高速增长为金融业增加值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月平均增速为15.4%,高出上年增速2.13个百分点,也高出二季度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但有人指出,银行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对政府融资平台和证券公司贷款增加,并不意味着对实体经济贷款扩大,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能力值得怀疑。正因为如此,尽管M2增长连续三个月超过13%,但GDP增长却仍呈现下降态势,要维持经济稳定,仍需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
实际上,即使M2增长超过13%也不为过。笔者在 “两会”公布今年M2增长目标确定为12%左右时就已经明确指出,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在大的政策和环境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今年要达到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M2增长12%的安排太低了,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13%以上;今年M2安排太低,不仅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而且会影响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现在这一结论依然成立!
可见,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局势,进一步实施“双降”是必然的选择。
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形势看,同样呈现明显的下行压力。今年以来,IMF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从年初的3.8%下调到目前的3.3%;WTO同样四次下调全球贸易增速至2.8%。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自2014年大幅度下滑之后,当前依然低迷。
这实际上是在以中国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带动的全球化高速发展30年之后,全球产能和流动性已经过剩,加之人口红利和地球承受能力释放殆尽,现在全球性有效需求不足正在严重抑制经济增长,不断加大的经济刺激力度,尽管会延缓经济衰退乃至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却难以消除危机因子,甚至可能积累更大的危机隐患,使经济增长面临更大压力,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经济衰退乃至经济危机。
相对于世界经济大势而言,中国的情况并不是最严重的: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很大的外汇储备,很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高的社会融资成本等,货币政策宽松和财税金融改革仍存在较大空间,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支持世界经济发展,并使中国赢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如果经济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进一步实施降息或降准。需要明确的是,为抑制经济下行,实际零利率并不是政策底线,实际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国家都已推行名义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另外,伴随此次降息,央行完全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的限制,有人由此认为,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已经走完了最后一步”,这可能过于乐观了。
首先,央行尽管取消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的限制,但央行仍在发布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理,除非央行连存贷款基准利率也不再发布。
其次,即使央行连存贷款基准利率都不再发布,也不一定就表示利率真正市场化了:如果银行利差不能随市场变化而相应变化,长期保持2.5%上下基本不变,说明银行对利率有实际控制权,利率市场化就仍是任重而道远!
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决不能由此而停步不前,而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开放统一、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金融市场环境,抓紧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