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锡太湖学院大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的研究
2015-10-29强磊
强磊
(无锡太湖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江苏无锡 210000)
近几年中国跳远成绩在世界上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国力的增强,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也有了大幅的提升,教练员和运动员们为了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就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尽可能排除不利因素,选择最佳的训练方式。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技术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在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中往往只注重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等环节,而忽视了对上板准确性方面的练习。通过大量比赛数据显示,起跳很重要,但正确的助跑和准确的上板技术是进行准确起跳的先决条件,能否精准的踏上踏跳板进行起跳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绩。举个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跳远预赛,葡萄牙的世界室内冠军娜迪·戈麦斯在预赛中就遭淘汰。原因是前两跳全部违例,最后一跳好不容易符合要求,但是无奈由于前两次的犯规影响到了最后一跳的技术发挥,只有6.29m,在小组中排倒数第十六,惨遭淘汰。因此助跑的准确性是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文章在针对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启动方式、加速规律、助跑节奏、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意志品质进行资料整理、调查分析和数据统计,就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无锡太湖学院田径运动会随机抽选跳远6名运动员,其中3位男生,3位女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文章通过在无锡太湖学院图书馆、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图书馆等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了与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随机抽选6人分别实验,比较结果,从而对跳远踏板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
1.2.3 数据统计法
对6名运动员三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在高水平赛事当中,决定胜负往往只由几厘米,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助跑准确性不高,多次犯规而痛失金牌。要想在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中取得胜利,必须具备快速助跑能力与合理的助跑技术,在对手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比赛,必须在前三跳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是进入决赛的先决条件。因而为了保证前三跳的成功,关键取决与助跑的准确性,提高助跑准确性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表1是以无锡太湖学院田径运动会跳远运动员的三次试跳的统计情况(表1前):用站立式启动的有2人,共6跳次,成功次数5次,成功率83.3%;用行进间启动的有4人,共12跳次,成功次数7次,成功率58.3%。
以上6名运动员在运动会后经过一学期的跳远专项课、速度练习以及对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训练,跳远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我们发现运动员的速度和步幅都相应提高,同时也证明了站立式助跑更有助于跳远助跑的准确性(表1后)。
2 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助跑方式
助跑起动方式有两种,即行进间助跑和站立式助跑。行进间助跑的特点是加速自然,助跑的节奏感较强,且自我感觉放松。站立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有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快的速度,且步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踏板的准确高,适合优秀运动员。所不足的是对初学者来说,站立式助跑起动时肌肉比较紧张,容易造成助跑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踏跳的准确性。所以,在一般的教学中,多采用行进间助跑起动的方法。
从跳远技术结合大赛数据来分析,使用站立式助跑的试跳成功率要高于行进间助跑。原因是站立式助跑启动姿势和起跑第一步用力相对固定,起跑后的加速过程也比较稳定,这样就有利于全程助跑节奏的稳定性,为准确的踏跳奠定了基础。
2.2 加速方式
跳远助跑加速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积极加速和匀加速。
积极加速就是从助跑启动开始就跑得很积极,使步频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上。这样的加速方式能够更快地摆脱静止状态,更快地获得较快的助跑速度。特点是助跑启动开始几步的步长较短,步频较快,躯干前倾度大。这种加速方式适合绝对速度快的运动员,但其缺点是加速瞬间肌肉紧张度高,在较短距离的助跑中容易动作变形,进而影响了起跳的准确性。在优秀运动员中只有少数采用这样的加速方式。匀加速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原有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匀加速的加速时间较长,过程比积极加速方式更平均,平稳,跑动姿态自然放松,这样的加速方式就大大提高了起跳的准确性。如今优秀跳远运动员大多都采用匀加速的加速方式。
表1 无锡太湖学院田径运动会男女跳远三次试跳统计
2.3 踏跳节奏
在准备起跳前的最后几步助跑节奏是助跑准确性的关键。助跑的最后三步步长一般认为是中、大、小的比例,实践证明,助跑的最后三步和运动员的助跑特点、身体条件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运动员助跑加速自然,步幅平均,最后阶段加快步频节奏,避免最后两步的步差过大。从技术理论上分析,最后一步在一定范围内越小,放脚踏板的速率也就越快,有利于身体重心迅速向前移动,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使助跑和起跳衔接得更好。优秀运动员最后两步的节奏有着明显的变化,由慢到快看似简单的速度变化,其实却显示出运动员控制速度的能力。如果全速踏板起跳的话,很容易造成助跑和踏板的衔接不够顺畅,技术动作紧张变形,起跳的成功率就低了。如果在踏跳节奏上控制得当,最后两步节奏变化明显,可以促进最后一步速度更快,踏板更准确,使起跳更轻松、更积极。
3 结语
跳远项目助跑速度是基础,助跑衔接起跳是核心。在跳远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助跑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加速方式、稳定自己的加速节奏,是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前提,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通过心理训练和提高自身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训练,则又能进一步稳定和提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
[1]曲飞.浅析跳远踏板准确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212.
[2]滕建刚,马俊明.跳远助跑技术关键影响因素[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58-60.
[3]李根.跳远运动员踏板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时空,2011(12).
[4]郭天之,高丹.助跑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分祈[J].首都教育学报,2012(3).
[5]于学清,李凤雷,毛永,等,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的理论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3(3):11-12.
[6]徐永生,黄波.环境因素对跳远踏板准确性的分析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6):108-112.
[7]凌小源.对影响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因素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7(3):31-34.
[8]刘雪凯.优秀跳远运动员跳远成绩相关因素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4(4):64.
[9]许德顺.提高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78-80.
[10]劳开勇,谢征鸣,袁治平.制约我国男子跳远成绩的多种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6):5-6.
[11]曹晓春.浅谈跳远教学中踏跳准确性问题[J].田径,2005(5).
[12]郭元奇.关于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
[13]于国辉,田秋香.如何提高大学生跳远踏板的准确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