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触角,你在意什么
2015-10-28
主持人:
祝晓琳——河南枫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对话嘉宾:
申顺更——河南能源化工集团 副总经理
薛建军——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监事会主席
陈振鹏——郑州景安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DC总经理
腾超臣——博思猎头 创始人
姚光林——河南经理人联合会商学院 院长
近年来,产业环境变动日趋激烈,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流将越来越多,对于企业而言,必须放眼全球,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综效。站在同一个世界舞台上竞争,只有当人才和企业都实现国际化,才可能真正参与到这场“国际比赛”当中,才有胜出的机会,从而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变革、创新、职业化
祝晓琳:企业需要变革、创新、改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薛建军:我们企业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创新的氛围非常浓厚。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对以煤炭、化工等为主的企业冲击很大,因此,我们提出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目标。改革,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盘活企业的人才存量,提高人才效能。我们公司现在拥有26.3万名员工,所以做好第一项任务非常重要。第二,优化薪酬结构,通过提高薪酬的竞争力,确保薪酬向基层一线和工作责任重、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倾斜。第三,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推行职业经理人的聘任管理办法,从国内外、省内外、行业内外选聘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这是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从人力资源方面做出的一些尝试。
祝晓琳:虽然你们企业的员工数量已经达26.3万人之多,但是仍然要从外面吸收优秀的人才进入集团内部,可见,人才竞争不容忽视。
申顺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不能让员工受委屈,第二,该给员工的钱一定要给够。我认为,要解决根本问题,仅凭形式上的创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三个方面突破:第一是观念创新,把员工当客户来尊重,当成合伙人一样在意,让员工心里舒服,让他们开心赚钱;第二是手法创新,借用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管理模式,我们不仅要让员工遵守和执行制度,还要先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营销和售后服务,使产品得到持续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员工创造价值,在线下为他们提供点对点的服务,真正为员工解决问题;第三是模式和职能创新,很多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可以外包,比如健康问题可以交给专门机构做心理健康托管。高管人员事务缠身,很多时候无法抽身,可以委托管理顾问介入。
祝晓琳:申总强调把员工当客户、当股东,为员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薛建军:前面几位老总所讲的,我本人确实在企业运作中感受到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创新来源于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求,企业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很难获得创新的动力,或者创新的动力不足,这是我的体会。
祝晓琳:是的,压力之下,不动也要动,不动就要被淘汰出局。
腾超臣: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几乎人人都在谈创新、创业,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跃跃欲试,好像不创业就对不起这个时代。我个人认为,这对组织的人力资源工作,对组织的关键团队稳定性,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春节之后注册了四家公司,却还在纠结是该真正出来做自己的公司,还是继续在企业做经理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从建立到现在才不过短短30年,还不够成熟。创业并不是对谁都适用。在这次万众创业的大潮下,经理人是不是必须去创业呢?是不是不创业就没有面子呢?我建议,如果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真想去创业,不妨去做一个相关的测评,如果真有这个血液和基因,那就马上去创业。但是切不可随波逐流,盲目创业,一来耽误了自己的职业,二来对所在的企业也是一种不幸。
祝晓琳:腾总用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现在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机会,既不要盲从,也不要盲动,要想清楚,是不是必须通过创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是不是留在企业就埋没了才华。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角度的不同声音。同样一个名词——互联网+,不代表每个人都要一头扎进去,要先想想,你要加什么,你有东西可加吗?
陈振鹏:我来自互联网公司,我们互联网企业是鼓励内部创业的。在我们公司的平台上,一个没有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以直接在应聘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思路、公司配套的相关资源去做尝试。虽然失败的事例很多,但我们鼓励年轻人去做,鼓励大家试错,而且我们从来不重视学历,更不会看轻90后、00后,只要他们有想法、有行动,我们就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公司很多部门主管就是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后迅速成长起来的。
祝晓琳:互联网企业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在验证中不断壮大起来,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特别重要的过程。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生长、进步、成熟的过程。那么,在全球战略格局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实现跨界的职业化?
腾超臣:在全球战略格局下,我们需要的是国际化视野和文化的包容力。
申顺更:管理者要实现跨界的职业化,至少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定的情商,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能够带领团队开展项目合作。
姚光林:在国际化格局下,中外人才在一个组织中共同战斗,比如中国的人才被派到非洲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要能够利用强大的心理资本去与当地员工融合,去包容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海纳百川是因为胸怀,但是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不健康,总是排外,怎么去包容?怎么去实现跨国文化的融合?另外就是诚信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应当忠诚敬业、廉洁自律,重视自己的职业人品、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思维等等。
薛建军:姚院长说得没错,品行是第一的,品行越高,职位越高。
陈振鹏:衡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准,至今我还是拿不准。奇虎360公司之前在洛阳建立了几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筹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源经理,帮我一起组建这个团队。半年之内,我面试了至少6个人选,但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人力资源总监。我们的企业非常重视人才,但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我们并不知道人力资源总监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应该也是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的困扰。
祝晓琳:陈总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企业一方面特别需要能干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用人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才能根据需要定制满足自身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样会更快招揽到人才。
关键词:人才、核心竞争力
申顺更: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公司主要通过打造四支队伍来提升人才竞争力,即科技人才队伍、能够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队伍、创新人才队伍,以及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我们去年提出了“W型技能人才”管理模式,在这个制度的激励下,许多高技能员工获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他们可能只是一个一线班长,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激励模式,他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因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
薛建军:我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建设和组织建设,这两点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单位,只有每一个团队都是优秀的,你的组织才有竞争力。比如,如果你的研发团队能力很强,但业务团队能力差,这就对企业不利。在一个组织中,包括质量团队、生产团队等在内的各个团队,都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
祝晓琳:不仅要求员工个体能力出众,也对每个团队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和行业本身存在很大的关联。
陈振鹏:互联网企业的危机感主要来自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同类企业超越,可能老总休假一个星期回到公司后就跟不上节奏了。人才就是竞争力,而我们这个行业在人才竞争上尤其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有一个13岁的计算机天才,他还在读初中,但是我们已经签约,未来他毕业之后要到我们公司供职。未来几年以后的人才需求,竟然要提前多年做出安排,可見,人才竞争有多么激烈!
腾超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常年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第三方,我们的公司信奉一个原则,“有人才,有未来”,或者可以理解成“有人,才有未来”。国际化竞争可能大部分人还没有直接地感觉到,其实这种竞争已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曾经为一个北京的客户服务,最终为他寻访到一位德国的人才,然后应聘者到香港面试,最后在新加坡上班。您看,这种国际化竞争真的就在我们身边。薛总也是我们的客户,刚才在我们沟通时他说,为了做国际化的人才竞争,他们公司在美国的底特律设置了研发中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企业都是国际化竞争这场战斗的发起者、观察者,而人才永远都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姚光林:“战略定方向,人才迎未来,文化打基础,模式创奇迹。”企业没有战略,就没有核心竞争优势;没有人才,赢不了未来;文化是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生态环境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人才、合作商的加盟;而商业模式也至关重要,如果商业模式做得好,那不亚于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添上一把“六脉神剑”。只要人才没有流失,团队依然坚固,再结合更多的核心优势,这个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祝晓琳:最后,请诸位用一句话概括未来人力资源工作在企业里的价值。
姚光林:推动企业进步,帮助员工成长。
申顺更:决策层的助手,各项业务的合作伙伴。
腾超臣:帮助人才成长,帮助组织绩效提升。
薛建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陈振鹏:目前我的人力资源部门仅仅是眼睛,希望接下来它能代替我的手臂。
祝晓琳:今天的分享是多元化的,五位嘉宾有实业派,有人力资源管理派,也有学院派。每位嘉宾所处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同,这更好地对应了“企业未来必须是生态的、健康的”这一观点。这种分享是令人身心愉悦的,更便于我们用“第三只”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责编/张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