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5-10-28杜晓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肠系膜病理学消化道

杜晓华

(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东阳 322100)

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杜晓华

(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东阳 322100)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消化道造影对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间质瘤患者19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多层螺旋CT机检查,比较病理学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部位分别为贲门胃体部、小肠部和肠系膜,生长方式分别为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病变形态分别呈分叶状、圆形和类圆形。结论 CT扫描影像学表现对消化道间质瘤诊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影像学表现和病理能够为消化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消化道;间质瘤;影像学

消化道间质瘤属常见的消化道叶源性肿瘤,与肌源性肉瘤或神经源性肉瘤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起源、组织学诊断及性质诊断有了长足进步,但对其影像学表现与良恶性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9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对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9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35~67岁,中位年龄为51岁,其中40岁以上患者18例。病变部位:贲门胃体部11例,小肠部7例,肠系膜1例,全部患者均经病例免疫组化及临床手术证实。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部不适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且症状与病变部位及大小有关。

1.2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多层螺旋CT机检查10例、PHILIPS Brilliance 64排多层螺旋CT机检查9例。患者在检查前服清水600~800 mL,之后行上腹部平扫,经脉团注对比剂后行动态增强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后进行重建和CT血管造影。

1.3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在取得病理标本后根据组织形态学做出病理诊断。分析CT片内容如下:①分析病变部位及其生长方式;②病变组织大小;③病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④病变的内部特征;⑤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浸润或转移);⑥病变的强化方式[2]。最后对比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

2 结 果

2.1病理学:从病理学观察,所有肿瘤的外形共分为3种,分别为分叶状、圆形和类圆形,肿瘤的切面显现3种颜色,分别为灰红色、灰黄色和灰白色,质地柔软或具有韧性;其中13例肿瘤切面存在坏死区,7例肿瘤内有出血情形,3例肿瘤具有纤维性假包膜。从组织学角度评价,全部患者的肿瘤细胞均呈梭形,其中8例轻度异型,7例中度异型。

2.2影像学:①病变部位及生长方式:病变部位:贲门胃体部11例,小肠部7例,肠系膜1例;生长方式:腔内生长10例,腔外生长6例,混合生长3例。②病变组织大小:肿瘤直径<2.5 cm共2例,占10.53%;肿瘤直径>6.0 cm共13例,占68.42%。肿瘤大小与病变程度呈正向相关。③病变形态:分叶状4例,圆形7例,类圆形8例。④病变内部特征:肿瘤内部未见有钙化情况。⑤强化方式:良性肿瘤强化均匀,其CT值增加<3 Hu;恶心肿瘤显著强化,其CT值增加10~30 Hu。强化程度与其恶性程度呈正向相关。见图1~4。

3 讨 论

消化道间质瘤属叶源性肿瘤,其常见发病部位是胃部、小肠和大肠,发病概率分别为50%、20%和10%,其他部位则十分少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消化道出血等[3]。但本研究中恰好有1例肠系膜病变患者。消化道间质瘤多为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为腔外和腔内生长,混合生长相对较少见。一般认为消化道间质瘤的发病年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多发病于55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比例基本无差异,本研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消化道间质瘤在发病早期一般不易察觉,临床症状不明显,需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才能诊断,一般采取病理和CT扫描,大部分为术后定性诊断。

图1 

图2 

图3 

图4 

本研究中通过病理学观察肿瘤外形分为3种,与影像学结果一致。通过造影结果观察到肿瘤的生长位置与临床手术确诊结果相符,贲门胃体部11例,小肠部7例,肠系膜1例;生长方式分为3种:腔内生长10例,腔外生长6例,混合生长3例。根据我国医学界对消化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标准,其中6例为良性,11例为恶性,肿瘤直径大部分较大,>6 cm的13例,占总数的68.42%,但其中7例肿瘤表现与周围边界清晰,故笔者建议将表现为良性的肿瘤切除,以避免肿瘤转为恶性。

国内多数学者目前仍以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像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国外普遍认为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并通过风险等级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划分。其划分方法则根据分裂像的多少及肿瘤的大小,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肿瘤的潜在恶性则越严重。手术治疗是现阶段治疗消化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笔者比较认同魏秋良先生的观点,局部切除手术对于治疗良性间质瘤更加适合,因为间质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手术切缘距肿瘤边缘1~2 cm则可,同时消化道间质瘤一般不向淋巴系统转移;而对于恶性间质瘤则应完整切除,已达到根治标准。

[1] 张龙江,杨亚英,祁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1,4(2):362-365.

[2] 刘平,王飞.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12,(3):1051-1052.

[3] 曾文兵,罗江平,汪明全,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良恶性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0(1):1984-1987.

R735

B

1671-8194(2015)30-0099-02

猜你喜欢

肠系膜病理学消化道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