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合肥市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015-10-27董世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历史

董世琴

中共肥西县委党校

历史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总和。它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样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的合肥市自秦朝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开发历史人文资源可以增加合肥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厚重感,有利于特色文化的发展,对合肥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合肥的历史人文资源类型

(一)名人资源

合肥的历史名人很多,五代时期的杨行密父子,北宋的政治改革家和声名远播的大清官包拯,明末名称文坛“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慈,淮军重要人物李鸿章、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等,辛亥国民党上将卫立煌,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等。

(二)名胜古迹资源

合肥的名胜古迹比较著名的有:“庐阳八景”、包公祠、李鸿章故居、逍遥津、三国遗址公园、包公园、袁术古堆墓、徽园、安徽省博物馆、六家畈古民居、欧洲风情街、吴复墓石雕群、三河古镇、安徽名人馆、清风阁、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陈墩遗址、刘铭传故居、李鸿章享堂等。

(三)优美经典的地标建筑

城市地标展现一座城市的沧桑演变,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合肥也有一些带着优美传说的地标建筑,譬如廻龙桥、四牌楼等,它们已经成为合肥的象征性古地名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四)寺庙佛园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合肥市有相当多的古刹寺庙胜地,市内的古刹寺庙有:龙泉古寺、明教寺、包公祠、宝莲禅寺、城隍庙、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庆复禅寺等,市郊有紫蓬山的西庐寺,肥东浮槎山寺庙,巢湖的中庙和鼓山寺等。

(五)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是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1]合肥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是庐剧,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曾涌现出一大批像表演艺术家丁玉兰那样的优秀艺术人才。另外,像巢湖民歌、吴山铁字、各种各样神形兼备的剪纸、面塑、蛋雕等民间工艺也极能反映出合肥的地方人文特色。

二、合肥市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现状

目前,合肥市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上已出台很多措施,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合肥市文物处馆藏文物数量已达6000余件,每年合肥市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至少100万用于文物维修、考古发掘以及文物征集等。

三、合肥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力度不大

目前,合肥市在编制遗址、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保护规划上还欠完善,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综合保护、发掘和利用缺少宏观规划和系统设计。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内容深度不够,整体性不强,更多关注的是“点”的保护开发,对“线”和“面”的整合发掘不够。

(二)对文化资源缺乏整合与统筹管理

合肥市历史文化资源种类和内涵丰富,利用历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2]然而,合肥市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不够合理和科学,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一整套详细的数据资料,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各类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分散管理,相互协作不力,缺乏整体配合。

(三)缺乏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的支持,缺乏一支强有力的策划、创意和营销队伍就不能使文化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能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节省成本、更有效率。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对于名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合肥市文物保护经费每年虽有100万,但相对于庞大的维修费用依然存在很大缺口。一些文物保护对象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保存状况堪忧。“非遗”保护工作由于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一些传统艺术、民间技艺疏于保护,濒临消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缺少高素质的管理和产业经营人才,民间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五)文化个性不突出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个性的,表现出她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文化经营城市,就是张扬城市个性,激活城市资本。然而,合肥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淮军文化,却没能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得到很好的总结和传承。

(六)没有发挥文博设施应有的作用。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合肥市的博物馆基本上都属于专题类博物馆和名人故居类的纪念馆 ,目前还没有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很少有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仅合肥市没有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连省内的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淮南等地级市也都设立了博物馆。合肥市许多文物却一直存放在库房里不能向市民展示,无法发挥其应用的社会效益。

四、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人文资源的措施

(一)要摸清文化遗产家底,进行有效整合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对现存的古遗址、古建筑、重要史迹及文物的数量、分布作进一步的调查摸底,高标准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把淮军文化、包公文化与周边的风景区旅游、农家乐活动结合起来,使旅游、文化与经济开发能有机融合,储备一批产业项目,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二)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在全国各地召开旅游推介会,以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为重点,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定期举办文化节、高层论坛,加强创作规划与引导,集中优势力量,推出一批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影视、戏剧、音乐、绘画、动漫等艺术作品及网络游戏,为重要景点打造实景演出,集聚人气,提升本地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游客。

(三)成立历史文化开发利用管理机构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垄断性和稀缺性的资源,几乎没有替代品,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整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作高效、协调有力的管理体系,并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修订《合肥市文物保护办法》,制订《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明确规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在市、县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以项目为载体,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

(五)打造合肥的人文特色、科学设计城市文化形象

首先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形象。大到建筑物、广场、公园雕塑、街道,小到路标、广告牌、路灯、店名等都要表现出城市意识的主题和个性,使城市文化能从建筑风格上得到展现,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合肥。其次要彰显合肥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的历史形成过程不同,其文化底蕴也不尽相同。如果对于文物,仅仅只是去修复,或是发掘几个历史古迹,而没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历史传统,突出特色,那也只会使这座城市成为全国众多城市中最普通的一个,不会被国人所关注。淮军文化是合肥文化的一大亮点,那么城市的文化特色就可以围绕着李鸿章家族发迹后,重修包公祠、城隍庙、庐州府学、庐阳书院、中庙、文峰塔等及向世界推介庐剧等事迹来发掘,把点连成面展现在大家面前。再者,要运用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合肥早期的稻香楼、四牌楼、三孝口,近期的合肥大剧院.渡江战役纪念馆,这些地标建筑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被国人所接受。合肥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滨湖大都市,就必然要宣扬这些合肥的地标建筑,将城市建筑奠定在合肥厚重的文化根基之上,才能稳固、长久。

(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加紧建设合肥博物馆、文博苑、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文化场馆,为合肥丰富的历史文化提供展示和文化保护、陈列参观的场所。根据合肥市的发展实际,适当增加政府从事文物、文博工作人员的编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基层文化、文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民间艺术人才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重视程度

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保护既需政府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融入。要提高公众的人文保护意识,在保护中开发能体现合肥特色的经典文化产品,可以广泛征集市民的良好建议,使市民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1]朱明元,肖世文.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 促进新一轮创业[J].发展研究,2003(9).

[2]龚克,邓春凤.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以桂林大圩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历史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新历史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