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动漫电影的风格及文化张力
2015-10-27栾明
栾明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浅析我国动漫电影的风格及文化张力
栾明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健全与丰富,电影作为很好的文化传播宣传手段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国产动漫电影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日益兴起。动漫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魅力不断地吸引这人们的注意,推动着国产动漫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动漫电影 风格 文化张力
动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社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朝阳行业。我国国产动漫电影从1926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伊始,发展至今快90年了,在这90年期间也曾名扬海外,获国际大奖79余次,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动漫电影举步不前甚至一落千丈,美、日动漫在动画界占据绝对优势,严重威胁我国的动漫事业的发展。在此发展形势下,国务院于2006年先后下发6个关于动画产业的直接文件,明确动漫产业的地位以及产业特征,提出动漫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及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从而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动漫电影的风格以及文化张力为方向研究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途径。
一、我国动漫电影的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不可违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越发频繁,经济、文化的融合趋势明显。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中占据相对的优势,取得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使得整个动漫电影的艺术的发展逐步与其靠近,甚至逐步失去自身名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格特点,在世界动漫电影发展史上地位一落千丈。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动漫电影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动漫事业走下坡路,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断裂,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故事情节单调,盲目的模仿他国成功之作,抛弃我国传统的文化特点,缺乏自己电影风格的开创,缺乏文化张力,同时不能够深层理解和分析我国动漫前进的方向以及世界动漫发展走势,缺乏对他国动漫电影成功的深入分析,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电影的不足,缺乏思想和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像《千与千寻》此类比较成功的动漫电影,在故事风格和主角的性格特点上都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在电影中多是极大地宣扬传统的风格和元素,宣扬自身文化的精髓。这是我国动漫电影发展前进时应该注意的。
二、风格与文化张力
风格是文艺作品通过描述修辞所要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文艺作品的一脉相承的艺术表达和思想特点,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艺术特征组成了其独有的自我,这个自我也正是艺术的本质现象。任何的艺术作品其都受到各自民族、社会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符合该民族的艺术审美,动漫电影亦是如此。无论是日、美这样的动漫大国,还是发展中的中国,都是在传统风格中谋寻发展方向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艺术作品只有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强烈的民族风格,那么该作品才能展现最为本质的精神作品,方能称得上艺术。
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动漫电影的代表作,其都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和风格的,都将自己民族本土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在美国的动漫电影中基本都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在危机时刻,英雄人物总能够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排除万难,拯救世界。同样的,日本动漫电影中也从细节上表现大和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如《千与千寻》中在每天睡觉前都会泡澡,这是日本的澡堂文化——这种民族习惯的体现,也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情结,无论什么身份家家都必须有浴缸,每晚都要泡澡。因而,我国的动漫电影事业的发展必须意识到民族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我国的民族精神蕴含于作品中。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不间断的流传,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本身就是文化的宝藏,另一方面我国的动漫电影可以从中找到丰富的素材,并且,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含性为艺术创作提供的丰富的故事内容和创作灵感,是中国动漫电影创作前进的重要途径。
三、中国动漫电影的风格和文化张力
动漫电影是以观看为传播方式,是视觉上对作品的直接呈现,其与传统的文化作品不同,它的制作、上市、传播和接纳类似于工业商品的制作过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通过风格以及文化张力的变化表现作品的不同,因而,研究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方向就要对其进行研究。
(一)现代中国动漫电影的风格具体分析
以《秦时明月》、《龙之谷》等这类为代表的动漫电影代表了一类现代中国动漫电影创作风格。这类作品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美术风格,而这类的美术风格中往往表现出创作者身上浓重的日本动漫以及网络游戏的风格味道。简单的例如英雄的出现总是成组合的,这样的出场方式完全符合游戏的玩法需求。而这类风格在美术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习惯于将东西方的元素相结合,中国的神话结合西方的魔法,当然这里的东方元素更多的是通过杜撰而来的,这一点倒和当初张艺谋电影里喜欢杜撰中国风俗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相对于美国动画电影普遍追求亲和欢乐,这一类动画电影追求的是“高冷”。男性角色多必是长发遮脸,面容俊美,目光冷峻,披风大氅,寡言扮酷。女性角色多必是敞胸露腿,细腰翘臀,吊眼红唇,总之,充满了赤裸裸的性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非剧情与角色性格需要。他们如此相像,无论男女,几乎都是“重装”上阵,以追求服装、道具、发型、武器、场景等的繁琐复杂为目标,以至于这类的动漫电影充斥着游戏味。
而《十万个冷笑话》则又是一种我国动漫电影现代流行的风格。其很难用传统的概念来阐述这部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的人物都来自于经典的动画或者漫画作品,如哪吒、白雪公主、李靖、匹诺曹等,在影片中对这些人物形象都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运用各种的滑稽模仿和无厘头对白,一切都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用语风格,而从其风格上看是对日本动画系列短片《搞笑漫画日和》的借鉴,总的来说,《十万个冷笑话》是“二次元”们的狂欢与胜利所谓“二次元”,就是“动漫”爱好者对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中虚构世界的一种称呼用语,与“三次元”(现实世界)相对。而从运作与创作方式看,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创作与营销并取得市场成功的动画作品。但是,《十万个冷笑话》同样存在隐患,因为《十万个冷笑话》这一类作品靠的就是必须不断地跌掉观众的眼镜,观众看第一眼惊奇,于是期待后面更大更多的惊奇和颠覆,这对创作者的后续创作将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任何惊奇与颠覆在一个类型之内经过积累必将变成一种重复的常态,到那时观众也许就要无情地调头去寻找新的惊奇了。
(二)动漫电影的风格
研究动漫电影中角色所体现的元素风格,是从根本上对时代经济发展下动漫电影前进方向的研究和保障,而目前,文化特色与本土元素的综合应用是束缚我国动漫电影发展前进的最大障碍。即便使用迪士尼的形式来对电影角色进行塑造和改革,虽然有利于票房的回本,符合商业的利益,但是所塑造的形象昙花一现,缺乏灵魂,难以深入观众的内心,触动观众的精神世界,得到认同,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同的文化特点下塑造的角色形象是不同的,以简单的老鼠为例子,美国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中杰瑞运用的是圆润的曲线造型,体现土生土长的美国老鼠形象,通过与猫体型上的巨大差异,突出了杰瑞的灵活,而《精灵鼠小弟》则是通过三维技术使得美国老鼠形象更为真实,具有十足的美国动漫特点。而运用剪纸艺术塑造的《老鼠嫁女》中的老鼠则与美国动漫中的老鼠形象差别很大,更具有本土气息,更觉得熟悉。这就是不同的文化特点造成的对不同形象的理解,体现了本土元素对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体现对动漫电影角色的灵魂的塑造不能简单的复制模仿,更多应该是传统文化元素风格对其的理解和影响。
此外,还有2014年的《我是狼》,该片的整体的美术风格就来自于国画,展现了强烈的自我风格,熟练充分的应用中国水墨的画风和线条,同时借鉴日本动漫的特点,使得整个画风上比传统的水墨动画更有血有肉,比之《大闹天宫》等成熟的中国造型更加粗犷具有野性,这是中国动漫电影史上最具有鲜明的导演个人风格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的票房惨淡,但其对作品风格的尝试和实践是正确的,值得推广的。
(三)动漫电影故事的文化张力
文化张力是动漫作品叙述的具体方法,是对时间动漫竞争利用的获得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其文化的目的,对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宝莲灯》和《千与千寻》的对比为例。《宝莲灯》在我国的动漫电影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发展意义。其讲述的是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同时在作品中又夹杂了诸多的现代气息,以希望借此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我国动漫电影对文化张力把握的一次重要的突破和尝试,但是遗憾的是因为作品中缺乏对童心境界的构筑以及对人性及其价值的肯定而成为一次失败的尝试,没有达到其希望达到的目的。相对的《千与千寻》则将作品描述的重点放在人们普通的生活中,在作品中构筑爱恨情仇等多种的心理变化和现实问题,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认可,影响深远。
四、结语
故而,总的说来,我国的动漫电影事业是在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创新中寻找着正确的前进方向,但近年来的实践都存在了过多的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反而缺少了本土文化的融入,使得整体的电影都过于的浮夸,商业化气息严重,风格雷同,缺乏新颖。这样的发展模式,究其本质而言是不能够挽救中国动漫电影事业的,必须要更多地扎根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内涵,才能更加贴切于真实的生活,更好地塑造动漫角色的灵魂,有利于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思想,体现不同的电影风格和文化张力,从而促进动漫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1]张建琴,黄发柏.国产动漫电影的风格及文化张力[J].电影文学,2015(11):109-111.
[2]邬红芳,姚明琦,胡叶娟,等.元素风格与文化张力:中国动漫电影发展的路径选择[J].电影评介,2008(22):11-12,14.
[3]陈崇刚,罗玥.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探析[J].电影文学,201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