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爱国者”
2015-10-27张学谦
张学谦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跨越国界的“爱国者”
张学谦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赛珍珠在抗日战争时期用她的影响力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援助。在《爱国者》这部小说中赛珍珠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也对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将中国称为“父国”的伟大女性。她为中国抗战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称她为一位跨越国界的爱国者。
赛珍珠 《爱国者》 抗日战争
2015年,我们迎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在缅怀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维护世界的正义与和平做出贡献的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人们。赛珍珠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赛珍珠在美国的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获奖后她不仅继续文学创作,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成为了当时非常活跃的一名女性社会活动家。她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的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通过她的创作和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一大批活生生的亚洲人的形象,帮助他们打破长期以来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她除了用文学作品提供亚洲战场的信息,改变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与误解,还在实际行动上给中国人民的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援助。
一、赛珍珠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
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岁月。她对中国的感情深沉到近乎本能。当日本军队正在践踏蹂躏她曾生活过的城市与村庄,她实在无法忍受。“那些生息在自己的土地上的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农民们,他们如今正躺倒在那些我熟知的乡村小路上,已经死去或正在慢慢死去”。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无论在讲座还是发表的文章中,当赛珍珠论及中日战争时,她总是坚定地站在中国这一边,谴责日本的战争暴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她本人撰写了一系列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小说、散文集、剧本等,如《爱国者》(1939)、《龙子》(1942)、《光明飞到中国》(1939)、《美国统一与亚洲》(1942)等。此外,她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演说,谴责日本侵略暴行,为中国人民呐喊助威,鼓励美国人民援助抗战。如在《自由》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的胜利》(1938),《我们必须站在一起》(1941)等文章;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致中国工农阶级的信》(1938)、《日本必败》(1938)、《自由的中国行动起来》(1939);发表了演讲如《中国的团结一致》(1941)、《中国胜利的秘密》(1941)等,表明了对中国必胜,日本必败,邪不胜正的信心。她还以她丈夫沃尔什主办的《亚洲》杂志为宣传阵地,发表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的片段和客观介绍毛泽东、鲁迅、茅盾、丁玲等中国名人的文章,为西方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情况提供了不少信息,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除了在宣传和舆论上支持中国,赛珍珠也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的抗战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可观的物质援助。赛珍珠和丈夫沃尔什活跃在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战线上,他们同时管理东西方协会,改版之后的《亚洲》杂志,紧急援华委员会和联合援华会。通过这些协会与组织,赛珍珠积极充当宣传员,募集医疗救护专款。1940年夏秋,她组织了希望之书的运动,目标是筹集十万美元购买医疗设备和药品。她恳请一千名妇女每人捐一百美元并在一本精美的书上签名。罗斯福夫人主持了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会上,中国大使胡适接受了捐款和签名书。受到这次活动成功的鼓舞,她与丈夫沃尔什成立了紧急援华委员会,设立了六个月内筹款一百万美元的目标,(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用于各种人道主义救援,包括修建医院,购买药品、粮食、衣物,收养孤儿等。
1941年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忙于筹集资金,她还办起了两所急救训练学校帮助中国培训战地医生,并在中国成立了紧急援华委员会。同年春天,她接受了联合援华会主席一职,并在三月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百万美元筹款活动。
赛珍珠在接受诺贝尔奖时发表了热情真挚的受奖演说,盛赞了中国人民热爱自由以及在遇到外敌入侵时顽强抵抗的精神,表达了她对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她的讲话是在西方舆论界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的有力支持。而她在获奖后所写的抗日题材的小说更是让西方民众进一步了解亚洲战场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一个绝好途径。
二、小说《爱国者》
发表于1939年的《爱国者》是赛珍珠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创作的第一部叙事小说。也是其后几年来创作的一系列以亚洲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的第一本。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的腐败,极为落后的国情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渐膨胀。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本土,拉开了二战亚洲战场的帷幕。养育赛珍珠的故园战火纷飞,她义无反顾地拿起笔来为困境中的中国呐喊助威。小说《爱国者》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上海的革命运动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正面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罪行。
当时的赛珍珠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且颇受欢迎,因此在同一年这部小说由朱雯,唐齐和冯煃合译的中译本就由华盛顿印刷出版公司首先出版了。同时还有其他三个译本先后出版。香港光社的戴平万的译本和上海群社的哲非(吴诚之)的译本均在1939年出版。1948年又出版了钱公侠与施瑛合译的译本。小说时代背景从1926年直至于1938年。小说叙述了一个名叫吴以璜的中国青年,在军阀混战时期以及其后的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生涯和个人生活。小说以主人公以璜的个人经历为主线,重现了中国大革命时期及抗战前后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日本入侵东三省建立满洲傀儡政权;共产党的长征;1937年8月国民党空军在上海闹市误投炸弹,造成众多市民死伤的惨案;1937年10月广州的陷落以及12月日本对南京的洗劫;以及小说结尾处提到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等。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爱国者》的书评中评价赛珍珠“对事实怀着清教徒般的尊重”而美国的杂志《纽约客》认为这部小说堪称“一部纪实文献(a documentary)”。
(一)故事梗概
这部小说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讲述了小说的主人公吴以璜的家庭背景及其在革命运动中的经历。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以璜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及婚后生活。在小说的第三部中,以璜回国投身抗日,承担了和刘恩来领导的共产党部队的联络谈判的工作。赛珍珠在这部分描述了日军入侵后中国的国土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艰苦卓绝,同时也描写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对人物命运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对国共两党战术的描述及评价
赛珍珠在小说中穿插描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所采用的不同战略战术。正如在她的一些演说和文章中所反复强调的那样,蒋介石应该放弃用外国的战术作战,而是使用像共产党的部队那样的游击战术。1938年7月在《日本必败》这篇文章赛珍珠中赞扬了中国人民的韧性和勇气,描述了中国“设圈套、出奇兵,扰得日军永无宁日”的游击战术。赛珍珠在诺贝尔获奖致辞中也提到中国抗日最有效的战斗单位是游击队。
赛珍珠对共产党部队的游击战术做了详细的描述。“他们不作大战,没有公开的胜利,也没有政府,只是消耗敌人,像暗伤的出血一样。没有人说,没有人知道,报纸上也没有记载,只是某一夜,一个乡镇上的兵站里有一百个敌人给扫荡尽了。又有一夜一座桥断了,河流淹没了半联队,或是一列火车给破坏了,或是把地雷埋在村间道路的尘土中,敌人的车轮碾过时,就在下面爆裂起来。或是敌人的营帐里起着奇怪的火,或是夺取满船的步枪,或是从遗下的日本死尸那里获取枪械,或是一条堤岸决了口,把敌人淹死。”
对于蒋介石使用的战术,赛珍珠这样写道:“他们是这样勇敢。当他们奉命排了队伍,公开向前攻击的时候,他们将前进,虽然只是像割稻般在敌人的机关枪下纷纷倒地。我们的弟兄们除了勇敢没有什么。他们空手也能作战,拿着木壳枪站在机关枪的面前。我们所有最好的青年都死了。”赛珍珠通过以璜的父亲之口表达了她对那些献身抗日战争的青年士兵的惋惜和敬仰。
(三)反战思想的体现
在对推进故事发展的战争背景的描写中,赛珍珠表现出明显的对战争的厌恶和谴责。赛珍珠的反战思想在描述日本对中国财富的掠夺、日本媒体歪曲事实与小说人物战前战后的性格变化的描写上表露无遗。
小说多次提到日本的报纸对战争的报道。对于卢沟桥事变,日本的报纸上只是说这是奉了天皇的旨意,只是“少数兵士在华北某小城发生一点争执而已”。而当日本打算攻入北京时,报纸上只是说“这不过是军队的调动而已”。在日本本土,“对战争的记载很少,人民照常生活。”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在日本的报纸上被定义为“报复”。报纸上用大标题写着:“这是报复,这是对于日本兵士和平保安北平的报复!”在文治从中国战场回来与以璜见面时,他提到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强奸妇女的情形。而日本的报纸却宣传说“皇军行为全遵纪律”。当以璜决定回国看看实际情况时,他的妻子珠也要求带孩子一起去中国。以璜以不确定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为由拒绝了她。经常看报纸的珠认为中国人是喜欢并欢迎日本人的。“啊,中国人欢喜我们呢。我敢向你保证,以璜,所有的报上,我都看见载着平民奔出来欢迎我们的兵士。报纸上说,他们受着本国官吏和军队的压迫太厉害了。”
而事实的另一面是以璜回国后得知上海“每天每夜给轰炸”,已经死了一万多人了。杭州、苏州、南京、汉口、广州这些适宜居住的城市都一个个地被日军占据。除了侵占中国领土,日本还在中国大肆推销鸦片,妄图一并摧毁中国人民的肉体和精神。“每条街上都在公开出售鸦片,他们要把活着的人毁了。”
这样的描写反映了日本的媒体报道与实际情况间的巨大反差。在明白事实真相的读者眼中,日本国内媒体的宣传实在是自欺欺人,更是对普通民众的蒙蔽和误导。而这样的报道也误导了日本本国的军人。小说中的日本人关将军就很狂妄地说“不会发生战事的——三星期的工夫,就可以肃清几个反叛的中国人了。”日本的报纸上有关于“叛军”的标题,说“他们是造成变乱的匪徒,因为他们不投降日本。”“报纸上说为了这班匪徒,日本才难以为他们的国民恢复秩序与安全。”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及其喉舌为了掩饰其挑起战争的罪行极尽美化自己,颠倒黑白之能事。
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动战争,可是却要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战争不仅毁坏了人们的肉体,也在原本淳朴善良的人们心中打上永久的烙印。战争撕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正常情感,令原本美好的东西扭曲破碎。
三、小说中的“爱国者”群像
“爱国者”这个称呼在小说中本是称呼以璜所加入的革命组织的成员的。而在整部小说中能被称为“爱国者”的不仅仅只有主人公吴以璜一人。赛珍珠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爱国者的群像。小说中的那些有名或无名的人物身上都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爱国精神。他们中不仅有献身革命与抗日救国的中国将士,也有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普通百姓。尽管饱受战争摧残,无论男女老少都怀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
(一)以璜
小说的主人公以璜由于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富裕家庭,涉世不深,是个思想非常单纯的青年。他认为革命成功后天下的穷苦人民就不会再遭到富人的压迫和剥削。他相信革命之后大家的生活都会得到改善。他相信蒋介石“会把各种事情办得妥当。这是像昼夜的分别一样地简单的。等到太阳升起来,就是白昼了。”而在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当得知一场全面中日战争即将爆发时,在爱国心和责任心的驱使下,他毅然告别妻子和两个孩子,返回祖国,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赛珍珠将以璜刻画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物,虽然经历了革命和战争,但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份单纯与善良。在第三部中,当恩来的部下虐待战俘时,以璜表现出他的典型的同情心,认为这是不人道且可耻的行为。因为“日本人也是人”,他“羞于见中国人干这种事”。而恩来认为这些做法根本不足以报复日本人在南京所干的事。他说“如果日本人这样那倒不关我的事——可是我自己的人民也这样,就与我有关了”。
以璜对战争结束后建设国家的也做出了思考:“现在的一个国家不是一群简单的人民的简单社会了。它是一架大机器,人们一定要晓得许多东西,才能完成它对于人民的任务”。“战后谁来建设这个国家呢?法律将怎样制定,其内容又怎样呢?他现在知道恩来决不能治理那个他所不能了解的国家。文明与知识,秩序和仪态,这些都是生活上必需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就做出这样思考,可见赛珍珠对战后重建家园,恢复国家秩序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对中国的感情有多么的真挚。这样的反思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少见和宝贵的。
(二)刘恩来
山西刘村的一名贫苦青年,全村人集资送他去念书。在读书期间用英文写了一篇剖析国情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则成了他被捕的原因,因为当局认为他的文章“说起中国怎样贫穷饥馑,政府怎样暴敛横征以及官吏又从农民那里勒买鸦片的事”,使得中国遭到外国人的嘲笑和蔑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没有忧国忧民的心胸,哪来的这样深刻的反思呢。在抗战爆发后,恩来和牡丹的儿子在五岁时病死了。女儿在长征的路上出生,不得不寄养给路上的一户农民家。由于战火连绵,从此杳无音信。尽管遭受了种种磨难,他们还是坚持抗战,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可以说他们只是在那个战争年代牺牲小家,保全大家的众多人们中的一员。
(三)珠
在第二部中,珠与以璜互相爱慕对方,但是由于一直有中日即将开战的消息传来。珠不得不选择嫁给即将为国家出征的关将军,把这看成是一种“义务”。在两人结婚后,女方仍然说“要是开了战,我要嫁给关将军的”。因为“如果一有战事,以璜,我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的了。在战时大家都是属于国家的”。虽然她自称现代女性,可是内心仍是保守的。军国主义的统治让人民像崇拜天皇那样效忠军部的精神。虽然知道自己国家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可因为坚信自己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意愿做出对国家有利的选择。
(四)中日两国的人民
赛珍珠在小说中穿插描写了中日两国普通百姓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乐观、忍耐与生命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璜随父亲在上海全市看看到底遭受了何种程度的损坏时,他们看到到处都是残毁的痕迹。可是在一处城边,他们看见一个农夫正在播种碧绿的椰菜,工作的时候,看他很平静地蹲踞下来。他的家已经被毁了。只有一个陋劣地盖着的茅棚。”即使祖屋已经被炮火损毁,农夫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就在那边,我祖父造的一座很好的屋子!但是不要紧的——我们一个都没有死。我们都在外面工作着。当我们看见这种涌出来的水的时候,我对我的女人说,‘好的,我们本想要一个水池,现在我们竟有一个水池了!’”这样的乐观精神与生存能力正是支撑着中国度过八年抗战并重新崛起的最大力量。
日本的百姓和中国人民一样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可是他们以惊人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承受着战争带给他们的悲痛和灾难。当日本的船只卸下战利品后,最后下船的是日本士兵的骨灰。每个领骨灰的日本人都“没有发出高声的哭声”,他们领取骨灰时甚至还微笑着。赛珍珠认为日本国民都“受过微笑的教导”,因此当家人战死的时候,虽然脸上早已泪涌如泉,但始终保持着微笑。小说中尤其让人难忘的是对一个失去独子的老人的描写:“当他看到一个老人怀里捧着儿子的骨灰默默的悲伤着,老人说话时,眼泪从眼中流出来,可是他只是紧紧地握着骨灰盒,苍老的声音颤巍巍地说道,‘是的——我快乐——我的独生子——’”赛珍珠对日本人的爱国热忱、责任感和忍耐自制做了极为精准的刻画。日本人的礼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他们的禁欲主义、军国主义和残暴凶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结语
《爱国者》对现代中国的一段历史作了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分析,对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作了比较客观的阐述,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赛珍珠用历史为其小说的主题服务,即政治动乱与战争会对普通人的命运产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个体的命运都是微不足道和难以自我掌握的。而尤其是在这种无法自我掌握的情况下,个体生命还在不断地抗争和努力,顽强地活下去。在《爱国者》这部小说中赛珍珠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也对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将中国称为“父国”的伟大女性。她为中国抗战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称她为一位跨越国界的爱国者。
[1]刘龙.抗日女杰——美国女作家赛珍珠[J].中外文化交流,1996(3):43-44.
[2]赛珍珠.爱国者[M].美商华盛顿印刷出版公司,1939.
[3]朱雯.“抢译”二题[J].中国翻译,1994(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