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回忆中坚守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之犁痕篇

2015-10-27访问者姜红伟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6期
关键词:诗社海燕诗刊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犁 痕

在回忆中坚守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之犁痕篇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犁 痕

姜红伟: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犁 痕: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首先,高校是青春激扬、热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年集结地。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大学生们思想单纯、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充满了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渴望。他们胸怀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价值取向单一,兴趣爱好相对单调集中,集体主义观念强,容易团结。1995年我曾经回到过母校华东石油学院,那是我毕业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返校,我发现90年代的大学校园已经和80年代大有不同,校园周边餐饮林立,青年学生频繁出入,每个学生的单体能力增强,学校里集体性变差,学生们的兴趣广泛,爱好发散,每个人更加关注个体利益的获得和价值的实现,求知欲已经明显地开始功利化。这与80年代高校校园里青年大学生的状态形成极大的反差。第二是,80年代的高校诗歌是对“前辈”青年们诗歌现象的活跃承接。70年代末,以北岛、舒婷、顾城和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兴起,对80年代高校诗歌的整体活跃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对中国新诗在滞缓十几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引领作用,满足了在校大学生们对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渴慕,甚至成为多数在校大学生的集体文化关注,很多人都能熟知几首朦胧诗。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席慕蓉的爱情诗,甚至语义更加清淡的汪国真的句子成为生日贺卡、元旦联欢贺卡和毕业纪念册上的常用语。第三,在轰轰烈烈的社会诗歌运动的包围中,校园诗歌不可能远避于世外桃源,而是受到了鼓风涌浪的重要影响。1986年10月由当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报纸——《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活动,参与的社团诗人众多、发表的作品质量高、波及的影响范围大。这次大展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赢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轰动了大学校园诗坛,许多80年代毕业的和在校的校园诗人或者成为诗展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成为诗展的积极支持者和热心读者。有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基础和集体文化关注,以及社会诗歌运动的强烈影响,高校校园这片不甘寂寞的青春领地,自然造就了诗歌的黄金时代。

姜红伟:置身于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潮中,您是怎样表现的?

犁 痕:个体置身于潮流之中,或者是随波而动,或者是搏击潮流,我可能是属于后者吧。要想做一个弄潮儿,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提升自己的诗歌能力。当时我手头最常看的两本书是《青年诗选(1983——1984)》和《朦胧诗·新生代百首点评》,从这两个青年诗歌范本中,我拼命地汲取着诗歌营养。我还一边念着大学课堂上的功课,一边读了春风文学函授讲习所诗歌班的函授,被评为优秀学员,得到了结业证和优秀学员证。90年代末才出现的大学生考证热,早在80年代就已为我所实践了,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到了诗歌创作水平的提升。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主持本校的诗歌社团、诗歌活动,编印诗歌刊物、自印诗集等等,投入诗潮的实践洪流之中,使那个时期成为我们学校历史上诗歌活动最辉煌的阶段,并且成为黄河三角洲校园诗歌的引领者。第三件事是组织高校诗歌交流活动,主要是山东省部分高校之间的大学生诗歌交流。第四就是踊跃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成为大学校园诗歌中积极的个体实践者,并获“全国写作水平大赛”诗歌奖、南疆诗坛诗歌大赛奖等。我的诗歌作品被选入漓江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当代青年抒情诗精选》中。

姜红伟:在大学期间,您组织过诗歌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开展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犁 痕:在这样一个高校诗歌黄金时期,非常遗憾的是我本人没有组建过诗歌社团。上高中时我作为组长组织过大庆中学的文学创作兴趣小组,而大学时期自己没有创始过什么诗歌社团组织。我认为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并不全在于创新,更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组织了建国后由前人创立、恢复高考后由“前辈”复建的海燕诗社。海燕诗社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社团,1955年创立于北京八大学院校区,1958年大跃进开始前后停止活动,创办人之一是原国家副总理吴仪的辅导员林世洪先生。

我在校时,当时虽然只是副主编之职,但是师弟们公推我为实质的领导者。在我的策动下,海燕诗社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经常组织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歌展览和演讲会等活动。曾举办过“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海燕诗歌展览等,举办演讲会时我们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姜红伟:能否详细谈谈海燕诗社在八十年代的活动?

犁 痕: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石油大学海燕诗社大事记》,

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1984年10月初,许开煊联合窦同关、刘蜀敏、高忠民、高鹏翼、王雪芬、管爱玲、韩骏等热心学子,恢复成立了海燕诗社,许开煊成为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社的第一任社长,其他人成为第一批骨干。

1984年10月,学校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铎为海燕诗社题写了“海燕”,著名画家高泉绘制了《海燕诗刊》封面画。

1984年10月下旬,由许开煊主编的《海燕诗刊》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社的创刊号出版,刊登了院长杨光华博士撰写的序言《海燕颂》。《海燕诗刊》印刷350册,这期的期数编为第四期,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海燕诗刊》接续起来,保持了诗刊的连贯性。

1984年10月,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团来华东石油学院作报告,由窦同关审改、高忠民和管爱玲朗诵的大学生献辞,取得了良好效果。

1984年11月初,张海迪光临华东石油学院,窦同关作为学生社团代表陪同张海迪参观校园、到附属小学参加少先队活动,在作报告时去学院招待所接送。

1984年11月3日,张海迪为海燕诗社题词:“生命短促,艺术常青。”

1985年上学期,窦同关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二任),副社长刘蜀敏、高鹏翼,骨干成员还有王雪芬、向日忠、金成、郭英林、黄庆龙、管爱玲等,诗社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王纯礼、李书堂、李维钧、余世诚、林世洪、刘庆华、李鹏举、杨和平。当时对海燕诗社帮助很大的还有团委的吴文山老师,以及学校派往山东大学学习的蒙坚老师。

1985年6月,《海燕诗刊》第五期出版,主编许开煊。

1985年7月20日,窦同关到大庆石油学院,与大庆石油学院青春诗社的骨干成员谭在鹏、张恩宝、赵国馨、马骏、孙德君、赵春瑞等畅谈诗歌与石油文化。窦同关给青春诗社留言:同是石油战士,那么,让我们同在黑色的金子里寻觅属于我们的诗吧!

1985年9月,85级新生入学后,海燕诗社又迎来一批新成员,包括何伯阳、贾小莉、梁洁等后来成为诗社的骨干。

1985年秋天,在第一教学楼一间大教室里,海燕诗社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诗歌朗诵会。窦同关朗诵了配乐诗《爱的安魂曲》(一首为引滦入津工程牺牲的战士写的诗),朗诵会的气氛特别好,窦同关朗诵时很多人都流下眼泪,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

1985年10月,《海燕诗刊》第六期出版,主编窦同关,副主编高鹏翼,编辑王雪芬、管爱玲、黄庆龙,责任编辑刘蜀敏,插图郭英林。

1985年下学期,海燕诗社邀请了一些活跃于诗坛和文坛的诗人和作家来学校讲座,华北油田的诗人张洪波、青海油田的校友、诗人徐志宏,以及山东聊城地区文联的左建明都到校做过讲座。

1985年11月9日,张洪波为诗社题词:“海燕自有自己的海域,只要你的翅膀不是软的。”徐志宏题词:“赠海燕诗社的校友们:为祖国寻找石油,为时代贡献诗行。”

1986年初,《海燕诗刊》第七期出版,主编窦同关,副主编高鹏翼,编辑王雪芬、管爱玲、黄庆龙,责任编辑刘蜀敏,插图郭英林。

1986年2月,王雪芬的诗《那不是我》在《诗神》第二期发表。

1986年3月,何伯阳任海燕诗社社长(第三任),副社长韩骏、王雪芬,秘书长宋梅,社委还有范宏伟、杨经敏、高鹏翼、阎光才。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林世洪、李书堂、王纯礼、许立全、李维钧、余世诚、刘庆华、李鹏举、张锡志。这期间,诗社还拥有贾小莉、管爱玲、梁洁等一大批骨干,比较红火。

1986年4月16日晚,海燕诗社在第一教学楼213教室举办了诗歌讲座,何伯阳主讲了《诗的创作与欣赏》。

1986年4月,在山东省1985年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上,何伯阳的诗《山野的故事》获得了一等奖,林柏舟的《摘……》获得了三等奖。

1986年5月4日,何伯阳的诗歌《山野的故事》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大学生诗页”节目中播出。

1986年5月11日下午,海燕诗社召开了社员大会,公布了诗社社委会和诗刊编委会改组情况,总结、布置了近期工作。院学生会主席葛京鹏应邀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86年6月1日,海燕诗社举办的华东石油学院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评奖结果揭晓,大赛共收到50多位作者的104篇诗歌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21名。

1986年6月8日晚,在第一教学楼111教室举行了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授奖大会。院党委副书记李秀生应邀出席了大会,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并勉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反映大学生丰富多彩生活、青春气息浓郁的好作品来,为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贡献力量。授奖结束后,进行了小型获奖诗歌朗诵会。

1986年6月,《海燕诗刊》第八期出版,这一期是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特刊,主编何伯阳,副主编王雪芬、高鹏翼,编辑杨经敏、阎光才、韩骏,责任编辑何伯阳。邀请了胜利油田的诗人韦锦对“青春年华”诗歌大赛的作品进行了点评,韦锦后来成为诗社的顾问。

1986年7月,何伯阳带着《海燕诗刊》到北京大学,与北大的诗友进行了交流,交换了北大诗友编印的《未名湖诗选集》

1986年8月,何伯阳请中原油田报社的美编佐军重新设计了《海燕诗刊》的封面。

1986年12月,《海燕诗刊》第九期出版,主编何伯阳,副主编高鹏翼、阎光才,编辑张乐勇、宋梅、韩骏,责任编辑何伯阳、阎光才,审定吴文山。

1987年上学期,阎光才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四任)。

1987年11月,《海燕诗刊》第十期出版,主编阎光才,副主编张乐勇,编辑宋梅、李海涛、程文军、施生华,责任编辑阎光才、张乐勇,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佐军,插图张灿辉、李春东。

1988年4月,校学生会在学生社团中施行改革,通过竞聘方式选拔社团负责人,张苓通过竞聘当上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五任)。

1988年9月,《海燕诗刊》第十一期出版,主编张苓,编辑杨木琴等,封面设计佐军。

1988年9月,张卫东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六任)。副社长梁镐、金光军、薛玉志,理事长陈静,秘书长郝海燕,朗诵组长张永学、郝海燕,骨干成员还有林楠、邵佃华、邵敏、赵辉、邵伟、阎红霞、陈建兵、黄磊等。

1988年10月,华东石油学院举行三十五周年校庆,同时实行两地办学,设石油大学总校,东营校区为石油大学(华东),北京校区为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在石油大学(华东)。

1988年11月,海燕诗社主办了第三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周诗风大展,大展共收到诗歌作品200多份。

1989年6月,《海燕诗刊》第十二期出版,主编卲伟,编辑唐卫国、林楠、张卫东、丁开、李杰训(犁痕)参加了诗稿编辑工作,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佐军,插图蓝海峰。

1989年9月,海燕诗社办公室搬到学二楼东侧一楼,此前在学四楼一楼办公。

1989年9月,蔡晓瑛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七任),副社长张海韵、司江伟,理事长丁开,主编邵伟,副主编李杰训,秘书长潘印惠,骨干成员还有齐美胜、徐水清、林楠、邵敏等。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李秀生、李书堂、林世洪、韦锦、刘庆华、杨雅芝。

1989年下学期,海燕诗社举办了“感情的蔓延”诗歌朗诵会,赵建忠朗诵了纪宇的《风流歌2》,获得了一等奖。

1989年12月,《海燕诗刊》第十三期“八、九十年代跨越号”出版,主编卲伟,副主编李杰训,编委蔡晓瑛、林楠、邵敏、钟志毅,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李杰训,插图钟志毅。

姜红伟:您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油印过诗集吗?

犁 痕:我没有创办过诗歌刊物,但是组织了三期《海燕诗刊》的编印工作。除此之外,我还主持编印了油印诗集《红月亮》,收录了“海燕七子”的诗歌作品,我担任主要编辑工作和美编,设计了封面,绘制了插图,并撰写了序言。后来还主编了范围涵盖当时全国石油系统高校的《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作品时段主要为80年代,包含了一部分90年代前期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填补了一个空白。

姜红伟: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诗歌大串联,您和哪些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啊?其中,和哪些人书信来往比较频繁啊?现在还有来往吗?

犁 痕:大学期间主要是在山东省部分高校间组织诗歌交流活动,当时组织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等高校进行大学生诗歌创作交流,互相交流写作经验,交流作品,并在诗歌大串联中,负责为《南疆诗刊》编辑“大学生诗页”专栏。

姜红伟: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哪些诗人的诗歌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犁 痕:80年代的大学生诗人是一个星罗棋布的巨大群体,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子,他杰出的、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是乡村的儿子,又拥有北京大学的现代精神,他把双脚站立在麦地,同时又拥有了全球的文化、艺术视野,他的新乡土诗具体有鲜明的现代艺术品质和前卫性。我最喜欢《村庄》、《给母亲》、《黑夜的献诗》这些短诗,他将麦田和诗歌无隙地融合在一起,影响和熏陶了一大批同样富于理想的年轻人。我也更加钦佩和崇敬海子的勇气,他放弃了在矛盾中的徘徊,不愿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再浪费时间,为了理想而选择走向永恒。为此,我还撰写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渴望燃烧的太阳王子——怀念永远年轻的海子》和《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

姜红伟: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同时又是一名诗歌社团的领袖人物,您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创作的关系的?

犁 痕:我们都经历过大学生活,哪怕是理工科院校,在完成课业之后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主要是看你的志趣取向在哪里,在别人打牌和跳舞的时间里,我坚守诗歌的田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文化享受。正是在别人物欲的和娱乐的享受时间里,我学习、钻研诗歌和评论,进行不懈的创作,编印诗刊、诗集,策划组织活动和交流,才取得了这些使我灵魂莫大欣慰的诗歌成绩。

姜红伟:在我印象中,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诗坛上不多见的“双枪将”, 右手写诗歌,左手写评论,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校园诗歌评论文章,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评论写作的?写作发表了哪些诗歌评论文章?

犁 痕:从大一的下半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的一隅,我蹲在学校图书馆的二楼里,利用一个学年的课余时间悉心研究了诗歌评论。后来,在《文艺报》《诗选刊》等报刊上发表了《火井石烟蕴生机——中国古代石油诗创作漫谈》《语言之花,开遍土地》《走进诗歌,感受根的力量》《追寻灵魂的家园》《意识流及其文学使命》《把空间留给读者》《诗歌创作与企业文化》等诗歌和石油诗歌评论。2009年出版了诗论集《石油的光芒》,2010年11月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大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石油文联联合举行了《石油的光芒》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雷抒雁、韩作荣、雷达、忽培元、阎纲、梁鸿鹰、胡平、周明、何西来、孙德全、李小雨、王必胜、路小路、赵光、张陵、何向阳、胡殷红等30多位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时任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葛笑政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油的光芒》思想深邃、语言精练、理论扎实、见解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对石油诗人及诗歌创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论和总结,是一本石油诗评论专著,对石油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姜红伟: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犁 痕:这一时期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中国诗歌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接续作用和推波助澜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十几年新诗断裂代之后,轰轰烈烈地接续下来,在朦胧诗的引领下,推动了新生代诗歌的成长,成为中国新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并以青春的激情积极推动中国新诗继续前行。与此同时,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培养和历练了一大批中国新诗的骨干力量,比如徐敬亚、王小妮、于坚、臧棣、雷平阳、骆一禾、西川、陈东东、周瑟瑟、朱凌波、庞培、李元胜、沈苇、潘洗尘、安琪等等,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大厦,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成为当时、后来乃至于当今中国新诗的主力军,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诗坛最活跃的一群。

姜红伟:从一名普通的理工科大学生成长为今天中国石油战线上的优秀专家和高层管理者,请问,大学时代的写诗生涯对您的成长帮助很大吗?

犁 痕:任何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大学时代对诗歌运动的直接参与,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使我毕业以后逐步成长为石油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者;培养了我的演讲能力,参加工作以后经常在各种会议上讲话、作报告、宣读技术论文,还任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多所大学进行讲座;成就了我的编审能力,现在担任《石油规划设计》《油气田地面工程》等多家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出版学术专著六部;练就了我的写作能力,一直激发我保持着积极的写作激情,毕业第三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丰富了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激烈的竞争间隙,我在诗歌的家园里寄愉精神,陶冶情操,修炼心境。总之,对我在事业方面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使我逐步锻炼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和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为祖国的石油安全供给在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诗社海燕诗刊
订阅啦 星星诗刊
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Friendship
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