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下初中生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2015-10-27王庭照李录志
王 丽 王庭照 李录志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西部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下初中生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王丽1王庭照2李录志1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以随机抽取自然班的方式,在西部两省会城市市区和远离市区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获得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本研究对西部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性别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相对其他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欢迎,而不会被忽视;男生相对女生在同伴交往中会更多地被拒绝。2)在乡村文化背景下,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的程度会随着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提高,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相对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在同伴交往中会被同伴所拒绝;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没有差异。
城乡文化;学业成绩;性别差异;同伴关系
1 问题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中心话题[1]。其根本的原因是,同伴关系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与成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无法取代的作用和价值,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发现,由于青春期认知发展变化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个体从同伴关系中所体会到的关怀度和亲密感已然超过亲子关系[2-3]。一般认为,积极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健康发展[4]。而在学校生活中,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重要影响,是学校归属感显著的预测变量[5]。与此相应的是,儿童个体的社会行为也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一些研究发现,儿童消极的社会行为是被同伴拒绝、孤立或忽略的主要原因,而积极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使他们受到同伴的欢迎,有助于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形成[6-7]。事实上,这种研究结论却随着研究的深入受到了挑战。研究发现,青春期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与其社会行为相对应,也就是说,处于同一社交地位的儿童,他们的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很大差异[8]。如,同样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有些儿童社交技能并不存在缺陷,他们只是缺乏社会需求,不愿意与人交往,从而表现出不合群。这类儿童与那些具有强烈社交需求但因社交技能较差而遭拒绝的儿童不同,他们并不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不会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和现行教育体制下,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就是学习和交往。前者可以使青少年个体获得可能的发展契机,而后者则可能会为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在审视学校人才选拔和促进发展两种不同取向的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指出,学校的本质特征是通过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以使其社会化的过程顺利完成[9]。相应地,社会和学校应该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利于他们展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和早日成才。实际的情况是,虽然近年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也使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总体受教育状况稳步提升,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所面临的入学和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一些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由此表现出焦虑、失眠、脾气暴躁等心理不健康症状及攻击、不听管教、说谎等问题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伤害[10]。
本研究认为,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初中阶段是其人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时期,青春期的到来已使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如果这个时期的同伴关系再出现了危机,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而从我国目前农村学生,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发展的实际来看,较多的初中生会在初中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在校期的身心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面临社会和工作时的基本心态和心理健康发展。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寻找初中生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促进其同伴关系发展和学业成绩提高的建议是一个有益的研究。进一步,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状况,在分离出城市和乡村文化背景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能使我们更细致地触摸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些脉络。由此,本研究的展开获得了一个积极而扎实的学理基础。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以随机抽取自然班的方式,在西部两省会城市和远离市区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获得被试。其中,代表西部城市文化背景的被试233人(男110人,女123人),代表西部乡村文化背景的被试278人(男132人,女146人)。被试总计511人,平均年龄15.2岁。
2.2研究工具与材料
学生同伴关系的测量采用同伴提名法进行,提名包括正向和反向两部分。根据Coie和Dodge提出的“两维五组”模型的分类标准[11],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正提名数(P)和负提名数(N)在本班中转化为标准分数(Zp、Zn),作为该学生同伴接受和同伴拒绝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把每个学生的得分进一步在社会选择性(Sp=Zp-Zn,被同伴喜欢的程度)和社会影响性(Si=Zp+Zn,被同伴瞩目的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转化。根据每个学生Zp、Zn、Sp、Si的得分,把学生划分为五种社交地位类型,即受欢迎学生(Sp>1.0,Zp>0,Zn<0)、被拒绝学生(Sp<1.0,Zp<0,Zn>0)、被忽视学生(Si<1.0,Zp<0,Zn<0)、有争议学生(Si>1.0,Zp>0,Zn>0)、普通学生(-1.0<Sp<1.0,-1.0<Si<1.0)。
学生学业成绩的划分以最近四次期中和期末成绩的总评为标准,以班为单位进行等级转化。划分中,总评成绩前1/3为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后1/3为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其余为学业成绩中等学生。
2.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按照同伴提名法的要求让被试进行正向和反向提名。回收提名后,统计每个被试获正向和反向提名的次数,输入计算机以班为单位进行标准分(Zp、Zn)的转换,同时计算Sp和Si的得分。依各项标准分的多少对被试进行社交地位分类后,再以城乡文化背景、学业成绩、性别的差异对被试进行分组,并在不同水平上统计每组的人数及其在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
表1 城乡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不同等级的社交地位人数分布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城乡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控制文化背景变量,分别进行城市、乡村文化背景下列联表的χ2独立性检验发现: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不同等级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五种社交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χ2=20.09,p<0.05);在乡村文化背景下,不同等级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五种社交地位上也存在显著差异(χ2=52.82,p<0.001)。
为了进一步发现学业成绩对社交地位的影响方向,分别对城市、乡村文化背景下进行列联表各单元格的残差分析,结果发现:
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优秀者,社交地位受欢迎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Z=3.49,p<0.01),社交地位被忽视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 (Z=-3.05,p<0.01),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中等者和学习成绩不良者各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相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和不良的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受同学欢迎,而不会被忽视。
2)在乡村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优秀者,社交地位受欢迎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Z=6.36,p<0.01),社交地位被拒绝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Z=-2.76,p<0.01),社交地位普通的观察值也小于期望值(Z=-3.02,p<0.01),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中等者,社交地位普通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Z=2.16,p<0.05),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不良者,社交地位受欢迎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 (Z=-4.68,p<0.01),社交地位被拒绝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 (Z= 2.95,p<0.01),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受同学欢迎,不会被同学拒绝,不可能是一个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受同学欢迎,会更多地被同学拒绝;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更可能是一个普通学生。
对这个结果的解释,本研究认为主要应该从西部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下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入手。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比较困苦,农村孩子的出路和前途也比较狭窄和渺茫。基于一种改善生活的朴素想法,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都希望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为孩子的出路和前途打开一个缺口,但又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和农村教育水平的制约,使得农村孩子的这一出路并不平坦。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时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分数为标准衡量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以能考上好的大学为标准判断学校的好坏[12-13]。一些所谓“有远见”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异常严格,而一些家长则会在没有看到孩子好成绩时对孩子放弃管教。因此,教育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和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解决生活困境的手段,学习好就是一切。而在学校教育中,农村学校的教师往往被家长的这种观念所左右。学业成绩优秀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赞扬和鼓励,甚至会由于同村伙伴的传颂而在全村都很有名气,这些都可能使他们更加能够吸引同伴,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赞同;而同时,学业成绩一般或不良学生则不会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甚至学业成绩不良学生会由于同村伙伴的传言而在村里抬不起头来,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同伴关注度减低,被同学们所鄙视或拒绝。
一些研究发现,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存在更多的问题,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14-15];而由于学业上的屡次失败,学习困难或学业成绩不良儿童经常有一些问题行为(如攻击、不听管教、说谎等),也经常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16-17];此外,学生学业困难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有着直接的负性影响[18];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地低于一般学生,受到更多的同伴拒绝[19-20]。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学业成就对学生同伴关系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则可能受班级环境变量的调节,学业成绩和不良社会地位或行为的关系会因班级氛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1-22]。这表明,学业成绩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会受到诸如班级环境、文化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趋势。就本研究而言,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一般或不良学生的学校生存环境可能相对要宽松一些,致使其社交地位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学生家长及市民对学生的成绩普遍持一种比较开明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23-24]。社会及家长的这种态度反映到学生身上,会使他们不会倾向于把学习当做自己学校生活的唯一。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相对丰富,城市中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可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如体育、音乐、电子游戏等。而在这些方面的优秀表现都可以增强其同伴吸引力,从而得到同伴的喜欢和欣赏。如有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不仅影响其体育参与程度,还影响其社交定向[25]。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即使在城市学生中,学习生活仍是他们的基本内容。因此,学业成绩优秀者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成,而不会被同伴所拒绝和忽视。
3.2城乡文化背景下性别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控制文化背景变量,分别进行城市、乡村文化背景下列联表的χ2独立性检验发现: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五种社交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3.39,p<0.01);在乡村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五种社交地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23,p>0.05)。
为了进一步发现性别对社交地位的影响方向,分别对城市、乡村文化背景进行列联表各单元格的残差分析,结果发现: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男生社交地位被拒绝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 (Z=2.48,p<0.05),社交地位有争议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 (Z= 2.19,p<0.05),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反,女生社交地位被拒绝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Z=-2.48,p<0.05),社交地位有争议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Z=-2.19,p<0.05),其他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乡村文化背景下,男女生各单元格的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男生相对女生来说会更多地被同学拒绝,且可能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在乡村文化背景下,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交地位没有差异。
表2 城乡文化背景下不同性别的社交地位人数分布
对于这个结果的解释,本研究认为主要应该从西部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下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入手。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父权制的影响,男女性别的社会角色和角色期待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26]。而我国相对来说又更多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致使在处理男女性别关系上有着高度男性化的社会倾向[27]。这实际上表明,我国现行社会中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分离更为严重。这反映到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使其因为文化期待和文化团体的作用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并导致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很不一致的交往手段和策略[28]。一项关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表明,我国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特征包含不同的结构和内容,男性是理智、意志与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性维度多是负价的;而女性则是情感、外貌和人际关系取向,情绪性维度多是正价的[29]。具体到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形成来说,一些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的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定向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转变趋势[30];与此同时,人际交往水平也沿着逐渐提高的趋势发展,且女生的水平高于男生[31]。所有这些研究都提醒我们,可能由于女性角色本身所具有的人际关系取向的亲和力,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的灵活性致使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女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更受欢迎的地位。相对来说,在农村文化背景下,虽然女生也会表现出这些特点,但男性化的社会倾向远较城市文化背景为重,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性人际关系取向的亲和力,致使男女生之间难以表现出同伴接受程度的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采用同伴提名法,研究西部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性别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相对其他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欢迎,而不会被忽视;男生相对女生在同伴交往中会更多地被拒绝。2)在乡村文化背景下,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的程度会随着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提高,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相对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在同伴交往中会被同伴所拒绝;男女生在同伴交往中没有差异。
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在西部乡村中学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所揭示的西部地区农村中学生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的显著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它提示我们,当学生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来判断和选择自己的伙伴时,可能预示着我们近年来所提倡的、意在改变原有应试教育错误观念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西部农村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些地方和区域的有效实施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极为危险和不利的信号,这也可能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西部农村路途遥远。
2)切实改变男女性别角色观念,给西部地区农村女童一个宽松的求学环境。从本研究结论来看,虽然西部地区的农村女中学生也一样表现出女性特有的人际关系取向的亲和力,但并没有完全得到同伴的认可,其受欢迎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实际上表明,某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个体特性的一种表现,它还掺杂着较多的文化因素,尤其是该文化对于男女性别关系的理解。有研究表明,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实际来看,女性群体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在劳动就业方面都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业隔离现象[32]。可以说,这种现状虽然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直接的不良影响,但男性并不会由此得益,进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深受其害。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女童的求学问题虽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其求学的艰辛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对女童求学需求的忽视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33-34]。虽然本研究并没有直接揭示女童求学的根本困境,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这进一步提示我们,反思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反思女性教育和发展问题,开展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35],构建女童求学的宽松环境,应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1Kerr M,Stattin H,Biesecker G,&Ferrer-Wreder L.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ers in adolescence. InRMLerner, MAEasterbrooks,&J Mistry (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3,6:395-419.
2Hunter F T&Youniss J.Change in funtions of three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6):806-811.
3Laursen B&Collins W A.Conceptual Change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ffects up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88,3(2):119-139.
4高旭,王元.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1-165.
5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学探新,2006,26(2):51-54.
6Perkins D F&Borden L M.Positive behaviors,problem behaviors,and resiliency in adolescence.In R.M. Lerner,M.A.Easterbrooks,&J.Mistry(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3,6:373-394.
7张野,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绩及其发展背景系统间的关系.心理科学,2012,35(2):391-395.
8Harrist A W,Zaia A F,Bates J E,et al.Subtype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early childhood:Sociometric statusand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acrossfour years.Child Development,1997,68(2):278-294.
9劳凯声.素质教育挑战学校功能.中国教师,2006,1:6-7.
10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青年研究,2007,10:23-27.
11Coie J D,Dodge K A.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children's social status:Afiveyear's longitudinal study.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83,29(3):261-282.
12王嘉毅.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教育研究,2006,(11):41-46.
13任维伟.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朱冽烈.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及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9,3:29-31.
15朱冽烈,许政援,孔瑞芬.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5):556-559.
16王永丽,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75-679.
17宿淑华,袁书华.学习困难儿童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3:42-46.
18李晓东,聂尤彦,林崇德.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68-73.
19杜向阳.小学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2:66-70.
20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797-800.
21郭伯良,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233-239.
22郭伯良,张雷.班级环境对儿童受害和同伴接受、学习成绩关系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 (3);244-245.
23田耕.家长眼中的素质教育.人民论坛,1998,2:27-28.
24冯卫东.关于素质教育调查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15-17.
25邱勇,朱瑜.运动友谊质量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和社会认知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1):136-139.
26Guttentag M,Secord P.Too many women?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3.
27Fernandez DR,CarlsonDS,StepinaLP,& NicholsonJ D.Hofstede's country classification25years later.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137(1):43-54.
28Rogoff B.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3:3-36.
29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2000,11:23-28.
30陈会昌,辛浩力,叶子.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1998,21(3):264-265.
31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李峰.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9-15.
32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4:18-20.
33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1):74-79.
34马建福,陶瑞.关于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失学问题的建议.民族教育研究,2007,18(1):108-112.
35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12:13-15.
The Effect of Academ ic Performances on Peer Rel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of the W estern Region
Wang Li1,Wang Tingzhao2,Li Luzhi1
(1 College of Psycholog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2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Randomly select ing classes in the natural way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w hich are away from urban areas and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sophomores to get the subjects,with the use of peer nomination,in the study effec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western acade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gende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on peer relation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ed that:1)I n the context of urban culture,relative to other students,academically outstanding students were more popular in peer interaction,and w ould not be ignored;boys relative to girls in the peer interaction would be more to be rejected.2)In the context of rural culture,the students in peer interaction in popularity would increase as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relative to academic excellence of students in peer interaction w ould be rejected by peers;boys and girls in the companion contacts did not differ.
u rban and rural culture;a cademic p erformance;g ender difference;p eer r elation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与“蚁族”群体社会心态及心理干预比较研究(批准号:11BSH044)。
王庭照,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angtingzhao@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