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情绪对认知失调冲突的影响研究

2015-10-27陆爱桃连松洲李文桃苏丹晓

心理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面孔正确率范式

凌 虹 陆爱桃 连松洲 李文桃 苏丹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不同情绪对认知失调冲突的影响研究

凌虹陆爱桃连松洲李文桃苏丹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对情绪面孔图片的选择是否能导致认知失调现象的出现,以及情绪对认知失调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对两张面孔图片中的某一图片进行迫选后,两张面孔图片间的评分差距显著大于选择前的评分差距,这支持了认知失调冲突效应;(2)与中性条件相比,无论积极情绪条件还是消极情绪条件都造成了认知失调的加剧,证明了情绪对认知失调的影响。

情绪;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选择

1 引言

心理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择会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1]。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要在两个具有对等价值的事物中选择一个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是由对未选择事物的可取方面的喜爱和选择事物的不好方面的厌恶所引起的[2]。为了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人们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因此,人们在对事物进行重新评价时,通常会提高被选择事物的价值,而贬低未被选择事物的价值,从而达到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的目的。

Brehm使用了自由选择范式首次为选择诱导态度的改变提供了证据[3]。在自由选择范式中,被试先对一系列事物(如,旅游地或者家用物品)进行等级评分。评分结束后,被试要在之前评分相同的两个物品中选择一个,选择任务完成后,被试对这一系列事物再次进行等级评分。结果表明,在第二次评分中,人们会明显提高被选事物的价值,而贬低未选择事物的价值,从而证明了选择的确会导致态度的改变。随后,大量研究沿用了Brehm的范式并证明了被选事物在第二次评分时的得分高于第一次评分,而未选事物的评分则较第一次低[4]。

然而,Chen和Risen对自由选择范式提出了质疑[5,6]。首先,虽然在第二次评分中,被选事物的得分提高,而未选事物的得分降低,但这并不能完全表明被试的本身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因为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于被试的选择偏好所导致的。也就是说,被试在第一次评分时可能没有觉察到自己对两样事物(虽然它们的评分相同)在偏好上存在差异,而当被试对其再进行选择时,被试才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两样事物的偏好差异,从而导致被试在第二次评分中,被选事物的评分要高于未选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即使被试没有产生预期的认知失调,但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为了排除反应偏好的影响,Sharot,Velasquez和Dolan使用一个自由选择范式的变式[7]。即在选择任务中,被试并没有做出真正的选择,而是直接由实验者随机挑取一样事物,并告诉被试这是你的选择。由于在变式中,被试没有直接参与选择,因此不受自身选择偏好的影响。但是,由于Sharot等的非直接参与自由选择范式只能证明选择诱导态度改变现象的存在[7],而不能揭示这种心理现象的认知失调机制,即态度改变发生在哪个加工阶段?虽然Festinger认为被试态度的改变是发生在被试重新评价的过程中[2],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态度改变不是在人们选择后才发生的,而是在选择的同时已经发生了,这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支持。例如,Jarcho,Berkman和Lieberman发现在自由选择阶段中,与重新评价和冲突解决加工相关的脑区均被激活[8]。

最近,为了防止被试自身潜在选择偏向以及Sharot等实验中可能存在着的他人选择干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lós-Ferrer等提出了一个新的自由选择范式的变式[9]。具体思路如下:对于两个要进行比较的事物(a、b)(第一次评分时a=b),不是采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而是让被试比较两组事物 (a、h),(b、j),其中h与j分别是评分高于a/b和低于a/b的两个事物,并且a、h与b、j的评分差D相等。在这种条件下,由于被试在a和b两者中所作的二选一抉择,不是通过a和b之间的直接比较而产生,而是间接比较而得到。因此,Alós-Ferrer等认为这样既避免了被试本身选择偏好的影响,同时也排除他人干预的影响。但Izuma和Murayama却认为虽然间接比较范式中被试没有直接对a和b进行选择,但是选择对h和a以及b和j仍然会揭露a和b的真正偏好的信息[10]。另外,间接比较能否代替直接比较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此,就目前而言,相关研究尚未发展出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范式。

目前,选择会导致态度的改变,这一心理学现象已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尤为凸显[11-13]。然而,近年来对该心理现象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范式的讨论上,而对其心理机制的考察甚少。为进一步明了该现象的心理机制,本研究考察了认知失调现象与其它认知过程(如,情绪)的关系。显然,情绪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与很多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情绪能影响个体的加工速度和准确性,能改变类别认知,以及干扰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且很多研究表明,情绪对知觉、注意、记忆和决策均起着重要的作用[14]。Clore等曾指出,情绪能够提供关于好与坏价值判断的具体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情绪体验支配着人的态度和思考风格,从而影响着人类的态度[15]。另外,有研究也表明情绪会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以及其态度的形成[16,17]。

但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考察情绪对认知失调的影响作用。本实验参考了Alós-Ferrer等的范式[9],以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作为材料,要求被试进行直接比较的方法来探测他们在对不同情绪图片的选择中态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即是否存在认知失调效应),以及情绪是否对认知失调有影响作用。另外,本研究还控制了认知失调的程度(D=0,1,2,3)来进一步考察不同认知失调情况下,情绪的影响程度如何?

2 方法

2.1被试42名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19名,女生23名,平均年龄为21.6±1.5岁,均为右利手,母语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实验材料与仪器从中国面孔情绪图片系统(CFAPS)中选取240幅情绪面孔图片[18]。积极、中性、消极面孔各80张,均为女性面孔图片。每张图片的大小均为260像素×300像素 (视角为5.75°× 6.64°)。三种情绪图片在情绪认可度和强度上进行了匹配。

2.3实验程序

实验有积极情绪部分、中性情绪部分和消极情绪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三个阶段:图片评价、选择任务和图片再评价,均在计算机上完成。每个被试仅完成其中一个情绪部分。

图片评价阶段:向被试呈现指导语,并说明实验步骤,被试示意明白要求后,开始实验。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红色注视点500ms,接着呈现面孔图片以及在图片下方同时呈现8点等级量表(1为非常丑,8为非常美,之间的数字为漂亮程度递增),此时被试要集中注意力看清图片。图片消失后,被试要选出某一数字以代表其对该面孔漂亮程度的评价,评价需在20s内进行。不同trial之间有500ms的空屏。在此阶段,80张面孔图片为随机呈现。根据每个被试在本阶段的评分,分别为每位被试制作出其在选择任务阶段中所需的16对面孔图片。由于有7名被试出现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而不能在此阶段产生出16对所需的面孔图片,因此,他们没有完成剩下的两个实验部分。即最后有10人参加积极情绪部分 (6男,4女),13人参加中性情绪部分 (6男,7女),12人参加消极情绪部分(5男,7女),共35人。此部分的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选择任务阶段:在此任务中,依次向被试呈现16对面孔图片,两张图片分别呈现在屏幕的左右两侧,被试需在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幅较漂亮的图片。如果选择左边的图片,按“1”,如果选择右边图片,按“2”,每次被试必须在20s内进行选择。16对图片的呈现顺序以及图片在屏幕中的位置(左或右)均是随机的,每对图片只呈现一次。此部分的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

16对图片的构造方式如下:每个被试根据之前图片评价的结果,找出10对评分相同的图片(a、b),即a、b的评分差距D=0,且a、b的评分为4或5。如果被试的评分集中在1~5之间,将选择评分为3或4的图片组成a、b搭配。其中,4对图片直接呈现给被试。然后,再从实验图片评分结果中找出分别比a评分高1、2、3分的图片h(即评分差距为D=1、2、3)各2张,以及分别比b评分低1、2、3的图片j(即评分差距为D=1、2、3)各2张,这样就有6张h和6张j。将这12张图片与剩余的6对(a、b)按照(a、h)和(b、j)的组合方式形成12对图片,呈现给被试。这样就一共形成了16对图片。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的h和j,则把缺失的h和j用图片c来代替,而c的评分等于a、b的评分。

图片再评价阶段:被试对80张面孔图片的漂亮程度进行再一次评价。步骤与第一阶段的图片评价完全相同。但是主试强调,这并不是一项记忆任务,此次的评分不一定要与第一次保持一致。此部分的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被试完成三部分的时间约为50分钟。

3 结果

根据前人的研究,当人们对事物进行2选1时,被选择的事物在重新评价时得分会更高或更为积极,而不被选择的事物在重新评价时得分更低或更为消极。也就是说,与第一次评价相比,在第二次评价时人们会延伸(spread)选择[9,7]。而延伸的程度代表了认知失调程度的大小。本研究参照Alós-Ferrer等的做法[9],计算了延伸量以考察认知失调问题。首先,将被试的评分标准化,即将原分数xi转换为标准分数:(xi-μ)/σ,其中μ指被试80幅图片评分的平均值,而σ则是这些评分的标准差。这样每幅图片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标准化评分分别为R1和R2。对于每一对比较图片,通过公式,R2选(被选图片的第二次标准评分)-R2没选(未被选图片的第二次标准评分)-R1选(被选图片的第一次标准评分)-R1没选(未被选图片的第一次标准评分),来计算延伸量。若被试的前后的评分没有差异,那么延伸量应为0,延伸量越大代表认知失调冲突越大。

3.1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是指被试在选择任务阶段中的判断与第一次评分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在两幅图片间,被试选择了在图片评分阶段评分高的图片,那么就被认为是正确,反之则为错误。正确率的高低反映了被试在进行评分时的信度情况。由于D=0时,两幅图片的评分相等,因此,被试在选择任务中,选择哪一幅图片均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D=0没有纳入正确率分析范围。不同情绪条件下和不同评分差距下被试判断的正确率,见表1。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3(评分差距:1、2、3)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评分差距与情绪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4,54)=2.44,p>0.05),情绪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2,27)=0.87,p>0.05),而评分差距主效应显著(F(2,54)=4.74,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D=1的正确率 (66%)显著小于D=2(86%,F (1,32)=13.71,p<0.01),也小于D=3(77%,F(1,27)= 4.43,p<0.05),而D=2与D=3之间则差异不显著(F (1,27)=0.96,p>0.05)。也就是说,随着评分差距D的增大,判断正确率上升,且在D=1与D=2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即正确率显著提升。

表1 不同情绪和评分差距下的判断正确率

3.2反应时分析图片选择反应时结果见表2。对选择反应时进行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4(评分差距:0、1、2、3)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评分差距主效应显著(F(3,81)=3.1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当D=0时的反应时(3764ms)与D=1时的反应时(3533 ms)无显著差异(F(1,32)=0.41,p>0.05),但显著长于D=2时(2951ms,F(1,32)=3.14,p =0.09)和D=3时的反应时(2664ms,F(1,27)=4.65, p<0.05)。D=1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D=2的反应时(F(1,32)=5.31,p<0.05)和D=3时的反应时(F (1,27)=8.53,p<0.01)。D=2时的反应时与D=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27)=0.93,p>0.05)。可见,当D值较大(D=2,D=3)时的反应时短于D值较小时(D= 0,D=1)的反应时。情绪主效应(F(2,27)=0.20,p>0.05)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6,81)= 0.2,p>0.05)。

表2 不同情绪和评分差距下的选择反应时(m s)比较

3.3认知失调程度分析

在不同情绪面孔和评分差距条件下的延伸量结果见表3。对延伸量作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4(评分差距:0、1、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评分差距主效应显著,F(3,81)=6.65,p<0.001。D=0的认知失调程度(0.40)与D=1时(0.2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1,32)=1.46,p=0.24),D=2(-0.31)与D=3(-.26)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F(1,27)= 0.42,p=0.52),但D=0条件下认知失调显著大于D= 2(F(1,32)=18.40,p<0.001)与D=3(F(1,27)=10.95,p<0.01),类似地,D=1条件下认知失调也显著大于D=2(F(1,32)=12.25,p<0.01)与 D=3(F(1,27)= 8.38,p<0.01)。这里可以看出,认知失调与反应时的总体趋势出现了较大的一致性,即当评分差距较大(D=2,D=3)时的认知失调比评分差距较小时的认知失调(D=0,D=1)程度小。

表3 不同情绪和评分差距下的spread值比较

情绪主效应不显著(F(2,27)=1.06,p>0.05),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F(6,81)=3.32,p<0.01)。简单效应结果显示,当D=0时,中性情绪图片的认知失调显著小于积极情绪(F(1,20)=8.53,p<0.01)和消极情绪图片(F(1,21)=6.29,p<0.05),而积极情绪条件与消极情绪条件的认知失调差异不显著(F(1,21)=1.09,p= 0.31);当D=1和2时,三种情绪间没有显著差异(ps>0.05);而当D=3时,积极情绪条件的认知失调显著小于消极条件(F(1,19)=5.98,p<0.05),但二者与中性条件下的差异均不显著(ps>0.05)。

另外,为了考察各个条件下认知失调的情况,把各个条件下的延伸量进行是否显著大于零的检验,如果延伸量大于零则证明认知失调的存在。结果显示,仅当D=0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类型的延伸量显著大于0(t(9)=4.94,p<0.01;t(12)=8.36,p<0.001),而其它条件下均不显著(ps>0.05),见表3。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D=0和1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D=2和3时的正确率,而反应时的结果则恰好相反。我们认为,这个差异反映了被试认知失调的大小差异。当评分差距较小时(D=0、D=1),对应的两幅人脸图片的评分非常接近,所以被试在对这两幅图片进行美丑的迫选比较时也会表现出更大的认知失调,从而导致了判断时间更长以及正确率下降。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不合适的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现象。而人都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倾向,所以我们会为我们的失衡现象做一个辩解,以达到降低失调程度的目的。本研究参考Alós-Ferrer等的范式[9],设置不同的评分差D,以考察不同的认知失调条件下评分差的变化。我们认为当被试对评分差D为0或1的图片进行迫选时,处于更大的认知失调状态。那么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被试在第二次评分时就会采取提高被选图片评分而降低未被选择图片评分的方式,来减少失调,这得到了本研究结果的支持 (当D=0或D=1时,spread值均显著大于0,而当D=2,D=3时则不显著)。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高认知失调条件下(D=0),有情绪启动(积极或消极)下的spread值要显著大于无情绪启动。这个结果证明了,认知失调与情绪有关。当被试的情绪被启动时(无论积极或者消极),都会导致认知失调的加剧。

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Mickie和Worth提出的“认知资源占用说”指出,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会引发与当前认知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会占用有限认知资源,所以当前认知任务本身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时,情绪就会损害该任务的表现[19]。而在Seibert的研究中,不同情绪启动下的被试分别完成记忆任务,并记录自己完成任务时思考的内容[20]。结果表明,正性和负性情绪启动组的表现均差于中性情绪组,而且其无关思维活动也更多。另外,Phillps等发现在切换任务中正性情绪组的Stroop效应量和切换损失均大于中性情绪组,并认为由于在切换任务中注意转移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因此正性情绪的干扰大于中性情绪条件[21]。在本研究中,人们在处理认知失调时需要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当情绪占用了较多的认知资源时,就会导致认知失调的加剧。

5 结论

(1)对喜爱程度相当的陌生面孔图片进行二选一选择后,人们会产生认知失调,并导致喜爱程度出现差异。

(2)情绪可以调节认知失调的程度,表现为积极和消极情绪均会导致认知失调的加剧。

6 教育建议

认知失调的核心是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改变。因此,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协调感,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也就是说,当不协调出现时,人们除了努力减少它以外,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因素。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在学习上,可促使学生产生适当的认知失调,那么为了减轻由此带来的不适感,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认识的协调。

(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协调,使它们努力趋于和谐,那么此时新的认知结构也在构建中。

(3)在思想教育上,则要减少学生的认知偏差所带来的行为偏差,促使他们放弃或改变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协调一致的心态。

(4)情绪是人的基本功能,如何避免学生过激情绪对本已存在的认知失调的加剧,是如何利用认知失调,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1Ariely D,Norton M I.How actions create-not just reveal–preferences.Trends in C ognitive S ciences,2008,12(1):13-16.

2Festinger 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California,U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194-198.

3Brehm JW.Postdecision changes in the desirability of alternatives.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6,52(3):384.

4Harmon-Jones E E,Mills J E.Cognitive dissonance:Progress onapivotal theoryinsocial psychology.Washington,U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389-396.

5Chen K.Rationalization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Do choices affect or reflect preferences?Connecticut US:Yale University,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2008:3-11.

6Chen M K,Risen J L.How choice affects and reflects preferences:Revisiting the free-choice paradig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9(4):573.

7Sharot T,Velasquez C M,Dolan R J.Do decisions shape preference?Evidence from blind choice.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9):1231-1235.

8Jarcho J M,Berkman ET,Lieberman MD.The neural basis of rationalization:Cognitivedissonance reduction during decision-making.Social C ognitive and A ffective N euroscience,2011,6(4):460-467.

9Alós-Ferrer C,GraniécD G,Shi F,et al.Choices and preferences:Evidence fromimplicit choices andresponse tim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6):1336-1342.

10Izuma K,Murayama K.Choice-inducedpreference changeinthefree-choiceparadigm:Acritical methodological review.Frontiers in P sychology,2013,4:41.

11闫峰.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51-53.

12孙果.简谈认知失调理论对开展说服教育的几点启示.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15-17.

13曲径.“预言落空”以后——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法轮功”痴迷者的思想状况.科学与无神论,2009,4:52-58.

14李声,丁凤琴.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11,11:179-182.

15Clore G L,Storbeck J,Forgas J P.Affect as informationabout liking,efficacy,andimportance.New York,US:Psychology Press,2006,123-141.

16孟蕾.情绪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探讨产品类型与目标类型的影响.硕士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8.

17孙冰.不同情绪诱发对高中生态度形成及改变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8龚栩,黄宇霞,王妍等.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40-46.

19Mackie D M,Worth L T.Processing deficits and the mediation of positive affect in persua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1):27.

20Seibert P S,Ellis H C.Irrelevant thoughts,emotional mood states,and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Memory &Cognition,1991,19(5):507-513.

21Phillips L H,Bull R,Adams E,et al.Positive mood and executive function:Evidence from stroop and fluency tasks.Emotion,2002,2(1):12.

The Effect of Emotion on Cognitive Dissonance

Ling Hong,Lu Aitao,Lian Songzhou,Li Wentao,Shu Danxiao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cience;Guangdong Center of Mental Assistance and Contingency Technique for Emergency,Guangzhou,51063)

The current study primarily investigated whether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face from a pair of emotional faces would result in cognitive dissonance,and whether the valence of emotion had an effect on cognitive disson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after the selection of face,the difference in attitude between these two faces became more salient,namely,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before the selection;(2)compared to neutral condition,cognitive dissonance became more acute in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ditions,suggesting emotion play ed a role in cognitive dissonance.

emotion;cognitive resource;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selec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200762)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740071)资助;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资助。

陆爱桃,副教授,博士。Email:atlupsy@gmail.com.

猜你喜欢

面孔正确率范式
本期面孔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