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比较鉴赏法细读高中文言文

2015-10-27樊丽萍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赵王秦王蔺相如

樊丽萍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用事无巨细的“慈母式”教学方法一味强调“言”,包括虚实词的辨析积累、特殊句式等古汉语语法,课堂上只有机械的翻译、单调的识记和苍白的讲解。文言文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媒介。如何将单一讲解“言”的课堂模式转化到鉴赏“文”的趣味性上来?在文言文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比较相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体会文学效果

背景材料:“令”“为”之别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相同的历史事件前,在几乎完全一样的语境中,为什么秦国的御史要写“令”,而赵国的御史写“为”呢?其实在这细微处,我们可以考查这两个字的本意,“令”是动词,有命令之意,“为”是介词,有“替”的意思。本来动词和介词没什么可比性,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中,这个细微的差别也许就是作者的匠心。

如果蔺相如让赵御史照样画葫芦地记下“赵王令秦王鼓瑟”,只能表现出蔺相如在强权面前的勇气,并不能体现他的智谋。用了“为”字,蔺相如的机智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可见一斑。“秦王令赵王”和“秦王为赵王”,仅仅是一字之差,就有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一场的较量秦王没有任何优势,这也为接下来的“城池祝寿”中蔺相如的急中生智做了铺垫。

细究同一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在语句精练的文言文中更需要引起重视。在这些细微处往往能为人物形象的突显、中心主旨的体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比较相同文本的异文现象,还原作者本意

背景材料:“借书满架”和“积书满架”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文言文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异文现象,在细读过程中,应重视不同表达或者不同字词的形式。本篇文章有两个校本:其一,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其二,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这两个校本中的“借书满架”都是“积书满架”。

究竟是“借书满架”还是“积书满架”呢?先看“借书满架”,译作“借来的图书摆满了书架”。这一解释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不合情理。古代借书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借来的图书摆满书架”没有意义;第二,不合文章内容。从后文中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和归有光的生平经历可以知道,归家书香门第,即使家道中落也不至于落得“借书”境地;第三,不合主旨。在这里作者并非要表现家道中落、借书苦读,而是为了突出在项脊轩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所以“借”解释为“借来”不准确。再说“积书满架”,“积”在《辞源》中的解释是“聚,积蓄”。由此可知“积书满架”之“积”字是“积存”“累积”之义。可以翻译为“积存的书籍摆满了书架”。则“积”符合文章主旨,也更符合常理。

通过异文对读比较,不仅激发学生对文本细读的兴趣,还能还原作者和文章的本意,更能培养教师和学生严谨认真的探究精神。

三、比较相同题材的文本差异,感受作品魅力

背景材料:《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

之所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和柳宗元,他们在散文成就上同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两人在仕途和写作二文的背景上有着极为相同之处,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是借山水抒郁结的经典,同属一个题材。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即作者遭贬到永州的第五年,永州地处湖南两广交界处,当时虽为蛮荒之地,但此地佳山秀水,景色优美,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原始素材。苏轼的《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作者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当年苏轼泛游于黄州赤鼻矶,虽知此地并非赤壁之战的旧址,但为抒写自己的怀抱,将错就错,先后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赋。所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皆为贬谪之文。

同是贬谪之文,同是游山玩水,同是参悟人生,但是这两篇文章却各有侧重。《赤壁赋》呈现了文人如何在绝境中自我救赎的过程。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带给苏轼的是短暂的释怀,但是面对这浩渺的江面、永恒的月光,他不禁对人生产生了怀疑,“而今安在哉?”千古一问,道出了生命瞬息无常、沧海一粟的真谛。如若这样,就和苏轼的另外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相当,然而他通过主客问答道出宇宙万物永恒与瞬间的辩证统一,“是无尽藏也,尔与吾之所共适”,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精神超脱,实现了新的境界。由“乐”到“愀然”,又由“愀然”到“喜”,这一情感的变化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更是为处在迷惘苦闷之中的人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始得西山宴游记》追述了游览西山前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作者渴求通过游览和酣梦来摆脱人生的苦闷。然而在将西山“怪特”之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之后,在景语中有明显的自我色彩,在“悠悠乎与景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中,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雄阔意境,为孤独苦闷找到了一个排解的出口,是传统典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文言文的课堂则更需要师生拨开迷雾,摆脱考试的枷锁,沉潜于文本,“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充分发挥解读能力,在同一语境下的细微处、同一文本的异文处、同一题材的差异处比较鉴赏,真正实现文言文细读的目标,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欣赏和分析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赵王秦王蔺相如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