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5-10-27杨梅
杨梅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教师设疑要“新”
新,即新颖性、创新性。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堂提问要有充分的准备,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问题。其次,抓住契机,适时提问也非常重要。最经典的提问往往诞生于转瞬即逝的课堂。一个高明的教者,决不会放过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二、教师提问要有“度”
这里所指的“度”应该包含提问的难度、深度、跨度和角度。尤其是问题设计中难易程度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推进的速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文章,乃至整个单元来进行问题设计。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提问,让学生受到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同时注意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文教师应切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学生,因此提问一定要有普遍意义,通过问题的解答使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受益。二是把握好理解性问题与识记性问题的关系。课堂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绝佳场所,理解性永远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对于识记性的问题要少问,对于答“是”和“不是”的问题应不问。
三、教师提问设计要“巧”
“巧”即巧妙,容易被学生接受。首先,提问变直为曲才能引人入胜。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会变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诱使学生开动脑筋,并能体会“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愉悦之感。在《老山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的“抢”的用法时,老师一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二问:“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忙上学去”中的‘抢呢?三问:红军战士“抢”的是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自然明白了词语的内在含义。再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要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可以设计一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她不知道爸爸到哪儿去了吗?二问:为什么不直说?三问: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拐弯式提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其次,提问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读好文章就是与名人交流。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样的发散式提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同时也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教师提问设计的方式要多样化
针对问题形式的多样化,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生活、教学情境、其他知识等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要敢于打破课文内容的束缚。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果你是愚公,你会选择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学生纷纷畅所欲言,都赞成搬家好。而后追加一问:“当今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结果赞成和反对的不相上下。这种开放型的提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灵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在问题的设计中适时穿插需要学生收集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的有创意、有时代感的问题,会有利于加强与别的学科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针对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应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讲究语言艺术,使问题浅显化、具体化、神奇化,使学生更利于愉悦地掌握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彭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