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式对起跳高度的影响及其对比分析①
2015-10-27张鹏
张鹏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式对起跳高度的影响及其对比分析①
张鹏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为了研究不同组合动态牵拉作为热身方式时对squat jump和counter movement jump起跳高度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3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验,采取4种实验方法,即分别用动态牵拉(DS)、无牵拉(N)、静态牵拉+动态牵拉(SS+DS)、PNF牵拉+动态牵拉(PS+DS)对受试者干预,并测试即刻的两种形式的原地纵跳的高度。结果表明,纯动力性牵拉的热身方式干预的两种形式的纵跳成绩要高于无牵拉和静态牵拉+动态牵拉以及PNF牵拉+动态牵拉的热身方式(P<0.05)。并且同种牵拉方式对两种起跳形式的影响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动态牵拉 无预蹲跳 预蹲跳
我国研究者对牵拉方式研究的重点主要在牵拉方式对关节活动幅度影响上,而关于牵拉方式对肌力影响的研究及几种组合牵拉方式对肌力影响的对比却相对较少。
虽然已经有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了不同拉伸方法对于下肢爆发力有过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counter movement jump(CMJ)的高度作为下肢爆发力的测试指标。而对squat jump(SJ)高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牵拉方式对两种起跳高度影响的比较研究上较少。在许多对弹跳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对CMJ和SJ的要求也有差异。比如说篮球运动员中锋和大前锋对SJ的要求会高一点,而后卫和小前锋对CMJ的要求会更一点。基于以上考虑及前人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研究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法对两种不同原地起跳高度的影响及其对比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篮球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
为了避免测试结果受到运动技术的影响,32名受试者全部都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2011级并且全部的受试者均拥有超过3年的篮球训练经验。所有受试者在实验之前都已经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实验期间的注意事项。受试者具体信息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1.2.2实验法(1)实验设计。
首先,测试所有受试者的CMJ和SJ的高度,以此作为基础参照。然后将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动态组(DS)受试者进行5 min的慢跑热身;其次,进行规定动作的动态牵拉,牵拉完毕后即刻进行测试,记录数据指标;静态加动态组(SS+DS)受试者进行与第一组相同时间强度的慢跑热身;再次进行规定动作的静态和动态牵拉,牵拉完毕即刻进行测试,记录数据指标;PNF加动态组(PS+DS)受试者进行与第一组相同强度相同时间的慢跑热身。然后,对受试者进行规定动作的PNF牵拉和动态牵拉。牵拉完毕即刻进行测试,记录数据指标;空白组(N)受试者进行与第一组相同强度相同时间的慢跑热身。然后,进行测试,记录数据指标。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而,进行对三种牵拉方式对两种不同形式起跳高度影响的比较分析。
(2)测试指标。
不同牵拉方法后即刻,受试者在纵跳测试仪进行CMJ和SJ,所测得的纵跳高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式对squat jump和counter movement jump起跳高度的影响及其对比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所得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对不同牵拉即刻后组内和组间成绩的方差分析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表2所示,给出了Leven’s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F=0.109,相应的P=1.0,如果取α=0.05,显然P(1.000)>α,可以得出预蹲不预蹲、不同牵拉方式两因素各水平搭配下的总体方差符合进一步方差分析的要求。其次,进行组内和组间方差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牵拉方式、预蹲不预蹲以及他们的交互因素不同牵拉×预蹲不预蹲的的F值以及对应的P。这里P值分别为0.01、0.00、0.426。如果取显著水平α=0.05,可以得出结论只有不同牵拉方式、预蹲不预蹲,对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而预蹲不预蹲*不同牵拉的交互作用对成绩的影响均是不显著的。
表1 受试者具体信息
表2 方差齐性检验表
2.1.2对不同牵拉方式后即刻测试成绩的多重比较以及预蹲不预蹲测试成绩的多重比较分析
因为只有预蹲不预蹲和不同牵拉方式对成绩有影响,给出组内之间的比较结果数据。根据比较结果数据可知,在预蹲不预蹲的情况下,预蹲测试成绩与原始成绩及无预蹲测试成绩比较的P值分别为0.003和0.05,说明预蹲后的测试成绩最高,效果最好;不预蹲测试成绩和原始成绩比较的P值为0.300,说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不同牵拉方式的多重比较中,动态牵拉后测试后成绩与慢跑后测试成绩、静态加动态牵拉后测试成绩以及PNF加动态牵拉后的测试成绩比较的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说明单纯性动态牵拉与其他几种组合牵拉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即单纯性动态牵拉的影响最为显著,成绩最好,效果最佳。另外通过数据还能看到慢跑、静态加动态牵拉、PNF加动态牵拉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但由Mean Difference的值可以看出三者对测试成绩的影响大小程度为:慢跑>PNF加动态牵拉>静态加动态牵拉。
2.2研究分析
原地纵跳是测试爆发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该研究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试图找出一种最适合跳跃类及短时爆发力项目的牵拉方法。实验得出的结果与预期假设使一致的。单纯性动态牵拉后即刻与静态加动态牵拉后即刻以及PNF加动态牵拉后即刻的两种纵跳的成绩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P<0.001)。动态牵拉对牵拉后即刻两种纵跳成绩的影响要优于其他两种牵拉方式以及慢跑对两种纵跳成绩的影响。空白组即仅慢跑组与静态加动态牵拉组以及PNF加动态牵拉组比较来看,三者之间虽无明显差异,但从统计学角度出发考虑,慢跑对两种纵跳成绩的而影响要优于其他两种牵拉方式对两种纵跳成绩的影响。同时静态加动态牵拉组以及PNF加动态牵拉组相比较,PNF加动态牵拉对纵跳成绩的影响要优于静态加动态牵拉对其的影响。即在统计学上呈现出慢跑优于PNF加动态牵拉、PNF加动态牵拉优于静态加动态牵拉的趋势。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Paul S等发现,静力性拉伸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拉伸后的对于纵跳摸高的成绩都有显著性的负面影响。
3 结论
3.1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式对CMJ和SJ的影响
三种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式最适合在两种纵跳进行的由好到差的依次是单纯性动态牵拉、PNF加动态牵拉、静态加动态牵拉。
3.2同种牵拉方式对CMJ和SJ影响比较
同种牵拉方式对CMJ和SJ影响的比较的比较无明显差异。
3.3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由于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人数较少,建议后续研究者能增加研究对象人数,以增加研究的准确性。另外,该研究主要讨论了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法对纵跳的影响,建议后续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组合动态牵拉方法对短距离跑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3.4对于比赛、训练中实践的建议
建议运动员在参加跳跃类及短时爆发力项目之前进行动态牵拉,不建议进行含有静态牵拉以及PNF牵拉的组合牵拉方式。
[1]李静,虞力宏.动力性牵拉对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141-144.
[2]王小迪,张保国.PNF拉伸法对肌肉力量、柔韧性及生物电特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4):387-391.
[3]汪玮琳,赵伟.散手运动员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不同拉伸练习对其柔韧性影响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508-1509.
[4]常颍,王晓东.PNF法拉伸和静力拉伸练习对改善跨栏运动员的髋关节柔韧性作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81-82,85.
G823.1
A
2095-2813(2015)12(c)-024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245
张鹏(1990,9—),男,汉,山东潍坊人,北京体育大学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