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实践创新与学习心理效应

2015-10-26靳健马胜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言语效应杂志

靳健+马胜科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专业内涵和专业外延相结合的高度去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从培训形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外延层面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那只能是竹篮打水,劳而无功。从语文教师专业内涵的角度看,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指向水平完全不同的概念。阅读是读者对书面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而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借助文学、语言学、文艺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历练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涵养情感态度的实践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实施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学习活动。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视角看,阅读是学生展示自身语文水平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师引领下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卓越教师的专业引领,学生只能在已有水平上重复学习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阅读教学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融会贯通的视角,尝试探讨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图像效应与阅读实践活动

图像效应是指借助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许多图片、视频来诠释文本意义,在观赏图像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改变语文教学的言语实践性特点的现象。苏轼曾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僧人惠崇能诗善画,其名画《春江晓景》早已湮没,而苏轼为其画题的诗却流传至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诗中选取了青竹、桃花、春江、戏鸭、蒌蒿、芦芽、河豚等诸多表现春天的意象,写桃花只写三两枝,写春暖却写鸭先知,这种“以一胜多”的手法之妙,令人想起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意境;蒌蒿之“满”与芦芽之“短”的对比,视觉美景与河豚美味的通感,让人浮想联翩。苏轼题画诗为我们展示的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去表现美丽的画面和流动的春意,如果我们的言语作品比画作或者比自然景色更美丽更感染人,就达到了言语实践的至美境界,也是语文学习诗画合一的至真践履。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刚好颠倒了如此至美至真的阅读现象,把言语实践变成了观看一幅幅图像,让图像中的人物、色彩、音乐把学习者变成了没有自己言语的“傻子”。

有一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语文课,教学过程是:1.导入。“开心辞典”式知识抢答:《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里的主人公是谁?《红楼梦》的电视剧有几个版本?能说出1987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的演员姓名吗?2.欣赏与分析。播放并欣赏1987版视频“林黛玉进贾府”一段,结合课文和视频,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全班分六个小组,小组讨论,派代表分别陈述讨论结果。3.拓展学习。教师在PPT上对比展示1987版、2012版电视剧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剧照肖像,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个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发言,直至下课。)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很投入,教师把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看视频,说图像,语文课的言语实践特点基本上被屏蔽了。这样的课堂会形成一种错觉,学生感觉上语文课没有负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感觉轻松愉快,不需要费气力备课和训练学生。图像效应的负面作用在这样的课堂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现象还比较普遍,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警觉。

有一节学习《逍遥游》的语文课,语文教师是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的:1.导入(5分钟)。简述庄子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2.自主阅读(15分钟)。学生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教师答疑解难。3.拓展学习(30分钟)。教师从别处截取了“庄周化蝶”、“游刃有余”、“伯乐治马”和“诗儒盗墓”四段动画视频,通过课件依次播放。放一段,然后叫两三名学生谈观赏体会,每一段的播放加发言时间在7分钟左右。课后听语文教师这样说:备课时主要在拓展学习上下了功夫,从国学专家讲庄子的视频中选择了这四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庄子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和理解。在课堂上发过言的学生这样说:这样上课挺好的,用动画形式反映寓言故事,让语文课堂充满了快乐。半个月后,我们回访了那些学生。问题1:能看一下你们两周前学习《逍遥游》时的课堂练习本,或者其它关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吗?回答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没有留下文字资料,何况那些东西没有保存的价值。问题2:谁能背诵一下《逍遥游》吗?回答是:各科作业太多了,还没顾上背诵。问题3:苏轼的《前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和《逍遥游》意境相似的句子,能够说出这些句子吗?回答是:说不上(全都摇头)。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历练学生的言语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高中课堂教学如果没有留下训练这些能力的思维痕迹,如背诵、分析、仿写、评论等形式的言语产品,那么教学基本上是无效的。图像效应的负面作用就是离开了文本语言,离开了言语实践,让学生去关注色彩、旋律、偶像等非语文的东西,一节课一无所获还自我感觉良好。这也是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当然,图像效应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连环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化情趣。原因是那些连环画绘图精美,文字简明,再加上生动的故事,自然会引人入胜。而现在流行的许多“卡通画”粗制滥造,图像诡异,文字以蒙童阶段的单音节词为主,迎合了一种浅俗的文化心态。

二、好奇心效应与阅读实践活动

好奇心是人性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

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学习行为的向好发展。有位语文教师看到了一本关于中学生阅读的杂志,发现内容和形式既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又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相契合,于是就想推荐给学生。由于学校和家长为学生订购的学习资料已经够多了,好多资料学生根本没有翻过;如果学生对读物不感兴趣,推荐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这位教师思忖再三,就把自己的杂志用牛皮纸包了封面。上课的时候,课文里有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学生很欣赏,那本杂志里刚好有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也特别精彩,他就把杂志里的那段话读给学生听;如果课文中运用归谬法进行推理的文字令学生很佩服,杂志里刚好有一段运用归谬法推理的文字,他就把那段话读给学生听;如果课本中运用意识流表现生活的作品,使学生觉得很神奇,杂志里刚好有类似的文章,他就把杂志里的意识流作品读给学生听。渐渐地学生对牛皮纸包封面的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要求老师给他们看一看,老师说这是老师的教学“秘籍”,你们看了,老师的法力就散了。学生越想看,老师越不给他们看。有一天下课后,教师把那本书“忘记”在了讲桌上。他刚离开教室,就听见学生一窝蜂拥向了讲桌。过了两个月,走进教室,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在翻阅那本杂志,学生反映,他们喜欢这本杂志,从中学了不少东西。这位教师成功地利用了好奇心效应的正面效应,不但让学生自主地拥有了这本杂志,而且主动地去阅读它,从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言语效应杂志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懒马效应
杂志介绍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