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5-10-26潘菲
潘菲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为己任。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赏心、悦耳、怡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文学的感染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学习能力;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赏心、悦耳、怡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文学的感染力。这主要是语文人文内涵的表现,如若不然,语文课干巴巴,或者是多媒体的影像狂轰烂炸,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语文的美。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文学性?那就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中,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古今文化历史知识信息掌握很多,储备丰厚。表述能够旁征博引,写作能够引经据典。这样的人我们通常会称为人文素养高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为己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对待。腹有诗书气自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都是表示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而这样的人文素养是基于语文学习和阅读经历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语文的阅读开始。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作者的《匆匆》,教师鼓励学生分析比较朱自清散文,归纳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阅读内容,把握课文要点,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内容呈现立体感,思索的层次加深,迁移阅读中学生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产生持久的心理亢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心品读感悟文字中的美
文章是抒发情感的,是体现作者思想高度和文化底蕴的载体。经典的文章无不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性,蕴含着瑰丽的文学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这种文学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深意。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学生本身就是和作者一起感受一次作者的心路经历。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心中的美好,能够和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文中,鲁迅为我们描绘了百草园中各种动植物,油蛉在低唱,各种蓬勃生长的植物,充满童趣的描写,展现出了这个百草园的野趣。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美,而且增加了知识和见识,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朗读和背诵中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优美的诗文,学生必须进行诵读才能实现背诵的目标。而背诵是积累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文化积淀和文学积累的主要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篇目,这些篇目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精深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光芒万丈、或者是写作方法经典独到、或者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这些都是要在多次的阅读中才能获得。优美的诗文要全文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滋养。一些经典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要有意识地进行背诵,这样的积累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同时利用朗读和背诵的手段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参考文献:
张建平.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教学方法攻略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