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背离分析
2015-10-26李宁
李宁
摘 要: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减速换挡,逐步进入新常态,GDP增速从9.2%下降到2014年的7.4%,但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却持续增加,经济增长与新增就业之间出现背离,失业率保持刚性稳定。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呈现出的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合理性,认为经济体量、产业结构、简政放权、人口结构及统计指标等都是重要原因,并不能说明奥肯定律出现阶段性“失灵”,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就业与增长进一步实现良性互动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就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29-03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出现背离
从图1近15年的情况来看,2000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不断提高而增加,二者表现出一致向上的趋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连续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减少,直到2010年因经济复苏而增加,期间二者表现出先降后升的一致趋势。2011年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率逐渐放缓,但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却继续保持平稳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二)全国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有所上升
在经济增长和城镇新增就业出现背离前后,通过对2010年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1发现,2010年我国的就业弹性是0.021,而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024、0.039、0.039和0.032,由此可见我国的就业弹性在新常态中是有所上升的。在2000年,我国的就业弹性是0.10,可见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弹性虽出现所阶段性上升,但整体水平较本世纪初期仍有大幅降低。
(三)经济增速换挡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及失业率保持稳定
从图2来看,2000年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逐步上升,登记失业人口从595万上升到800万,登记失业率从3.1%上升到4.3%。但从2004年到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呈现出刚性,其中:登记失业人口基本保持在800-900万之间,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均没有因为经济增速的提高而下降,或者因为经济增速的减速换挡而抬高。另外,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失业率约为5.1%,更加客观地表明失业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向。
二、经济增速放缓后就业稳定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阶段,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以及统计指标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国情,这些因素对上述阶段性特征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不能证明奥肯定律出现失灵。
(一)经济体量快速增大,带动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我国GDP是39.8万亿,2014年我国GDP增长到63.6万亿,约为2010年GDP的1.6倍,约为2000年GDP的7倍。在2000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约88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2010年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约112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而到了2014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约179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因此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经济基数的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城镇就业。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作用有效发挥
从产业构成的角度看,2010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是10.1%、46.8%和43.1%,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是9.4%、43.7%和46.9%,第三产业的占比较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来看,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36.7%、28.7%和34.6%,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31.4%、30.1%和38.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该比重的提升速度略微快于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升速度。另外在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在三次产业数量分别为11.29万户、45.3万户、208.21万户,同比增速分别为38.40%、35.93%、57.47%,第三产业中新增企业数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综上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超过第一产业逐渐成为吸收就业人员的首要阵地,能够较好地吸纳新增就业人口。
(三)简政放权有力推进,就业创业的活力不断释放
2012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改革创新,推行简政放权,取消和下发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就业和创业的市场活力。在2013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50.27万户,比上年增长27.63%,其中私营企业232.73万户,增长29.98%;个体工商户新登记注册853.02万户,增长16.39%;个体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或创业人员达到1184.48万人,占全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90.4%。在2014年前三季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24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264.8万户,同比增长52%,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4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2165.73万人。
(四)劳动人口持续下降,就业矛盾得到缓解
2011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4%,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在随后的2012年,劳动人口数量也开始出现首次下降,减少345万,占比降为69.2%。2013年数量减少244万,占比67.6%。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是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持续下降,意味着潜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了,在就业岗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依然增加的情况下,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对缓解就业矛盾有一定作用,使得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出现刚性稳定。
(五)采用登记类指标统计失业状况,对全面客观反映整个社会的失业情况有一定影响
我国虽然在2014年公布了调查失业率,但在近年来所公布的衡量社会失业情况的指标,一直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登记失业率相比社会调查失业率而言,尚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整个社会的失业情况,无法准确地观察经济减速换挡对失业率及失业人口造成的实际影响,无法准确衡量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动态变化,也是失业率数据刚性表现的一个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增长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经济增长是就业稳定的重要保障,就业稳定是推进经济向前发展的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虽然换挡进入中高速增长,但在全球范围来看仍然是比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体量也居世界第二。考虑到我国的人口结构情况,当前只要保证经济能实现中高速增长,就不会对就业稳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稳增长,另一方面要关注保持就业规模来实现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推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15年,按照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190万的能力计算,如果GDP增速达到7%,则可以保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与2014年持平达到1322万,这样也为后续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加快经济和就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就业之间形成更好的匹配
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就业最重要的途径和最大的潜力。与经济增长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比仍然较高,而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明显不足,要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就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更好匹配。一方面通过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创造和培育更多技术密集型岗位、智力密集型、人口密集型岗位。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
(三)继续深化经济社会改革,进一步释放就业创业活力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吸纳社会的新增就业。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工商、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
(四)推动重点人群就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高校毕业生、下岗人员、农业转移人员和农民工等都是当前就业的重点人群,要给予特别关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解决就业问题,为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加实习或者社会实践,创造接触社会的各种平台,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服务工作。联合企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推动企业能够吸纳这些下岗工人。实施好农业专业人口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
参考文献
[1]胡智,雷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7,(10):20-24。
[2]蒋满元.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解读—基于政府选择视角的分析[J].理论导刊,2007,(1):42-44。
[3]赖小琼.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2001,(3):42-46。
[4]孙文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数量关系解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31-32。
[5]尹碧波,周建军.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J].财经科学,2010,(1):56-61。
The Analysis on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mploy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LI Ning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Since 2011, Chinas economy has begun to slow down,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new normal, and GDP growth fell from 9.2% to 7.4% in 2014. But newly increased amount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which reflects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ew job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kept the rigid stabi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ages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thinks that the economic sca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centraliz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re all important reason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periodical failure for Okuns law. An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realizing the further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and the growth.
Keywords: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