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力最澎湃的引擎

2015-10-26许天元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语文

许天元

所谓“预习”是指学习个体自觉运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自主地了解、质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连接“旧”与“新”、“课外”与“课堂”、“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及运用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心中有了准备才容易和老师形成默契,产生共鸣,从而真正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有效的预习可以暴露和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和教学,使教师的“教”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真正形成“教”、“学”两头的合力,充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要明确目标,任务布置要落到实处。

语文素养的提高,无非就是听、说、读、写、悟等方面的提高。因此,总体上说,预习工作就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预习内容中的陌生字词等要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会读、会写、会理解;要自己学会通读、有感情地诵读、自己背诵精华部分;要自己试着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层次脉络;要自己试着揣摩、体会,吸取预习内容中的优美语言、深刻思想;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试着先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一种是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凡有自己的心得感受要及时记载在书上,另一种是在预习完整篇文章之后一定要写读书心得。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增强预习能力。

一、整册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整册教材主要是由书前彩图、致同学的寄语、目录、课文、书尾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熟悉以上各部分内容,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思路、意图以及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体会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了解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明确新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

二、单元预习——指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一般由单元提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专题、名著推荐阅读等部分组成。其实,这几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总体上的预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制定单元内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处理策略,通过预习,让学生真正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理解各部分间串联成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重点突出,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课文预习——指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

预习时不必细碎繁琐、面面俱到,应根据具体文章特点,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安排预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以阅读为切入点

语文的学习,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学生的预习当从阅读开始。

1.初读:这是预习的开始,初读就是要求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将文章读几遍,从文章的题目、正文、书下注解、课后练习等方面总体上了解文章。通过通读全文,学生要疏通字词障碍,勾画难句及疑惑之处,辨别文章的文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初步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

2.朗读:学生初读文章几遍,应该可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体会在朗读文章时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读音等方面的问题并试着朗读文章。学生也要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发现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反复诵读体会该部分,逐步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特征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诗歌、散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比如语言描写比较突出的小说、戏剧,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比如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则可以引导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要求学生解释选择这些段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为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更加注重阅读,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才能,只有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才能激发学生在预习时更多地“读”。也只有“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在预习中初步体悟文本的目标。

(二)以质疑为突破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预习活动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质疑、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一定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地多提个性化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坚决自己解决,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要查阅资料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对于难度特别大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开炮”。我在平时的预习指导中一般会就这篇文章出示一个主问题,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个主问题去自学、探究课文,再围绕主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只有真正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调动,也只有这种真正触及学生精神和意志领域的学习才是高度有效的。同时,教师也应当清楚地看出,只有学生质疑愈多,学习的投入度才会愈高,课堂的氛围才会愈热烈。课堂上,学生互相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探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教学活动是思想的交流和撞击,这样的课堂定当是师生身心愉悦的高效课堂。

(三)以自悟为落脚点

语文学习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说,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学生自悟能力的提高,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學习能力和习惯。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谈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时说:“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不难发现,宁老师鲜明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关节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逐步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学习主体通过“练习”和“自悟”获得的,而并不是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和分析所“培养”出的。

我们所重视的语文预习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最原汁原味的、最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能真正做到和教师、和同学、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被动地被教育,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要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语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和帮扶人的角色,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师生双方都能够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养成健全独特的人文品格。

最后,语文的预习一定要注重检查、反馈,要凸显预习的效果,并且要注重归纳总结。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取书面问答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课后检查也可以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教师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查、互评。但无论怎样,学生只有真正地知道预习的效果时,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预习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语文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