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问题 全力优化教学

2015-10-26胡礼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事例论点全文

胡礼仁

一、课堂实录

[问题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汉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好了的同学举手发言。

(多媒体显示)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早 梅

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生1:用一个“独”字最能体现诗题中的早字,因为“独”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没有第二只梅花开放。

生2:用“一”字比“独”更准确、更具体些,因为“一枝”比其它众多的梅显得更早一些,更能突出这“一枝梅”的品质,而且避免了与上句“独”字的重复。

师:两位同学表达的意思比较清楚和准确,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二位同学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准确一些。这是古人炼字的好例子。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炼字有关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朱光潜)

(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

2.领会课文观点,学会质疑问难。

3.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咬文嚼字”的意思的?

生3: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带有贬义色彩,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来看,我想作者看重的是这个成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用它来表明自己的主张,即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

师:回答得很好,“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是贬词褒用。这个同学的学习习惯好,学习中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查工具书,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或语境来理解词义,好!

师:请语文科代表将“咬文嚼字”中的“嚼”字的几种读音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jiaó 咬文嚼字jué咀嚼jiào 倒嚼)

师:这是一篇文艺性的随笔。兼有议论和抒情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全文议论性的句子或段落,并做上记号,然后筛选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学生看书,找有关的句子和段落。2分钟后,有同学举手。)

师:有部分同学已经找出了相关句子或段落,哪一位同学先说?

生4:我找的是第8段。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

师:请你把第8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大声朗读第8段,刚一读完另一位女同学举手了)

师:请举手的女同学把你找出的段落给大家读一遍。

(女同学大声朗读完第3段后接着发言)

生5:我觉得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流畅有感情,并且都说出了他们认为的中心论点,但是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再做回答。

(学生思考,大约1分钟后)

生6:我觉得全文中心论点应该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前面两位同学所说的是这个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从全文的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它,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主要观点就是,在阅读和写作时,要认真锤炼语言,其他论点都属于这个论点的分论点。

师:说得有道理,文章的中心论点必须从全文整体上去考虑确定。作者为证明这一中心论点,又举出了哪些事例?

(大约一分钟后。)

生7:举出了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这个三个事例。

师:回答正确,同学们再想想,通过三个例子,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7: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师:有道理。作者还举出了哪些事例?

生8:作者还举出了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第三、四句的剖析,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等事例。

师:這位同学补充得很全面。下面我们可将文章所举的事例,概括为以下内容,请看屏幕。

(多媒体显示)

①演员替郭沫若改剧本《屈原》的一句台词。

②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③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④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生9:老师,我不明白上述④⑤事例与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思考,大家想想看。

(学生思考)

生10:我认为这两个事例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意韵丰富,让人产生联想。作者在文中说“因为文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用字上的最佳效果。有了用字上的斟词酌句,文学创新才有保证。像写美人都用“柳腰桃面”“王嫱”等,就是一种“套板反应”,这种“套板反应”对文学创作是有害的。所以我认为这两个事例是从正反两方面在谈与咬文嚼字有关系的问题。

师:我已明白了这位同学所表达的意思。同学们明白没有?

生(部分):明白了。

生11: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事例列举分析完以后,文章到此本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第8自然段?

师: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的同学在写作时,对文章的小结有时也注意得不够。一般来说,文章写到最后都有一个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的问题,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最后一段就是小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的实质是“调整思想感情”,方法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最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的目标。本文结构严谨,事例典型,说理透彻,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生11:老师我明白了,全文思路清晰,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事例,最后小结全文。(板书:提出问题 事例分析 小结全文)

师:明白了就好。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的,请问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生12:无论是学习,还是写作,都要有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生13:学习要刻苦,要专心致志,否则就不会有收获和进步。

生14:要像作者那样,善于积累,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15:要像作者那样敢于质疑,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不盲从,譬如作者对“推敲”材料的分析。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余的时间,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那样,把你的启示和收获用随笔的形式记下来。

师: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那样,要敢于质疑。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和方法,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疑问。我选取了三个(多媒体显示)供同学们探究的问题。每个小组可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请小组长作好记录,到时候全班交流。

[质疑问难]

(多媒体显示)

1.文章贯穿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学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马昕昀小组)

2.作者提倡咬文嚼字,实际是提倡一种什么精神?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罗桯洙小组)

3.为什么字的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都难用?(雷森小组)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以后。)

生1:我回答是第1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学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实际上是抓住了语言的本质,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师:马昕昀小组,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马昕昀:同意,他的发言跟我们小组讨论的观点基本一致。

师:好,说明同学们对马昕昀小组提出的疑问已基本弄清楚了。

生3:我回答的是第3个问题,因为直指意义“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化、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易捉摸,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举个例子吧,如《滕王阁序》中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写出了色彩的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澈,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这里的“烟”字就不是它的直指意义而是它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是难用的。

生4:这个同学的发言,让我完全搞懂了第3个问题。

生5:我想说的是第2个问题。作者提倡咬文嚼字,实际上提倡的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文字时应该有一种严谨的精神,处处留心,勤奋细心,主动积累,刻苦自励,勇于创新。

师:上面几位同学回答的问题,简洁、流利、准确,并且还用事例加以说明,这本身就是一种谨严的精神。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会有不少的收获。

[拓展延伸]

师: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老师编了一个小练习,请同学们一起试做。

(多媒体显示)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下列词中“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菩 薩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师:请学习委员朗读这首词,预备,读!

(学习委员朗读全词)

师: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空”字重音延长,读得好,有情味。好,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讨论好的小组举手发言。

(学生前后开始讨论,大约2分钟后,有同学举手)

师:请2组前面举手的男同学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空”字在这里是“空空的、孤独的”的意思。可能是词中的主人伫立在玉阶上,徒劳地望着暮色归飞的宿鸟,触景生情,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师:这个同学主要从“空”字在词中的意思上回答的,这是我们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对了。那么“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呢?

生2:我认为“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无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愁”的滋味,使词的主题更加鲜明。

师:这位同学是从表情达意的作用上来回答的,语言准确精炼。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我看到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学习的高涨热情,还让我感受到同学们踊跃发言、敢于质疑的可贵品质。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更谨严、更勤奋、更有成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二、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即“问题导入”、“问题探究”、“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第一个教学板块,我设计了古人炼字的典型事例——“一字师”故事,以此营造一种学习课文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迅速聚焦到将要学习的课文上。这一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所学课文做好感情上的铺垫。

第二个教学板块,是这一课时的一个学习重点,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这三个问题基本体现了本文的学习重点。教学过程中,学生靠查找工具书,相互探讨、交流,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板块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避免了传统的“串讲”和“串问”。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依据这一理念,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质疑问难”。之前,学生在课文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先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问难,”(钱梦龙语)然后提交全班讨论。同学们在预习课文中,一共提出了八个疑难问题,我挑选了三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环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建立“问题”意识。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应该是其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思想与观点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功。

“拓展延伸”是本堂课最后一个教学板块,这一环节重点检测学生学习课文之后的效果。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理想。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比较有效,另一方面有之前对古诗文鉴赏能力训练的基础,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也切中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做到精心设计问题,全力优化教学,看来,还有比较大的探讨空间。一节课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巧妙呢?笔者认为,在潜心研读教材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设置宜精要。一篇课文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可能会很多,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做到少而精,力求精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和蜻蜓点水。譬如“质疑问难”环节中涉及的三个问题,是我从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的众多问题里挑选出来的带有“主问题”性质的三个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问题设置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就等于白问;如果问题太难,超过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当以学生的认知点、兴奋点、情感点为切入点,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第三,问题设置宜有序。就是问题的设置要形成教学的思维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如果一堂课要设计一组问题,这一组问题之间一定要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且这组问题能环环相扣,逐层推进,深入文本。就这节课设计的四个教学板块,即“问题导入”、“问题探究”、“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来看,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如果问题之间脱节,缺少必要的联系,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设计有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個角落,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作者通联: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事例论点全文
全文中文摘要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全文中文摘要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青年再造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