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阅读,必须从真实的认知出发

2015-10-26聂剑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葛朗台金钱青年教师

聂剑平

【案例背景】

三月下旬,本区某校高中语文组推选一位青年教师参加校级公开课评比。这位青年教师确定教学小说《守财奴》。他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查阅各方面的资料,最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提交给全组教师评议,组内老師一致觉得不错。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连续试教两次都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组内老师听课后又觉得提不出好的改进意见。于是,教研组长请我去听课诊断一下,迫切希望我能够指导改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

我应约去听这位青年教师上课。总体感觉老师整个教学的目标定位符合小说阅读的要求,其教学流程是从小说情节入手,进而分析小说人物语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揭示小说主题。坦率地讲,这堂课的教学与我们习惯的做法大同小异,这位青年教师讲课还是有激情的,但是学生好像并没有激情,并且课堂越到后面似乎越沉闷。

听完课以后,我随机找了几个学生交流:

问:听完这一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葛朗台这个人,太抠门——吝啬鬼。

问:你怎么评价这个人物?

答:这个人物有点变态。对家人都这么抠门,不可思议。

问: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物吗?

答:我觉得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人物。反正我没听说过。这是小说,是虚构的。现实生活要是有这样的人肯定是变态。

问:假如现实生活中,家里面有一个购房计划,爸爸或妈妈节俭开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你认为这和葛朗台的做法有什么区别?

答:不好说。感觉不太一样。爸爸妈妈节俭,是为了买房。葛朗台是舍不得花钱做任何事情。

问:你认为节俭是不是美德?

答:节俭当然是美德。

问:那么你为什么不喜欢葛朗台?

答:说不来。

问:你认为作者喜不喜欢葛朗台?

答:应该也不喜欢。因为作者把葛朗台塑造得不可爱。

问: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葛朗台吗?

答:说不上来。

问:你知道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吗?

答:老师以前讲课的时候有说过。本文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老师说的。

问: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都是“金钱至上”吗?你认为葛朗台的妻子女儿是不是这样的人?

答:不是的。

问:那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

答:说不来……

【分析与改进】

接下来,我和语文组的老师一起研讨这一节课。

开始,大家对这节课总体评价都是正面的。认为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通过理清小说情节脉络,品味、鉴赏小说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深入理解葛朗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可以说,该老师的教学基本上符合小说教学的常态教法。不过,也感觉到整堂课比较生硬,许多结论性的观点都是教师总结概括出来的(这个评语的潜台词用时下时髦的说法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就精彩了)——可是,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问题,学生为什么不能积极思维,主动得出我们期待的结论呢?况且,上课老师激情四射,为什么学生越来越沉闷?

面对这些疑问,老师们沉默了。我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样一篇生动的小说居然沉闷了,问题肯定不在学生的智力,问题肯定出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上。我就把下课后与同学的对话讲给老师们听,大家都颇感意外。

我于是直接提出我的质疑:历来教学这篇课文,我们都是对葛朗台这个人物持批评态度的,而且要进一步上升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是,从教学得出的结论看,葛朗台不过是一个贪财的吝啬鬼。试想想,在真实的生活中,嗜钱如命,对自己吝啬,无非是德行不够可爱,但如果不妨碍他人,如果他自己很幸福似乎也无可厚非——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批评之。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们面面相觑,似乎也感到了某种困惑,陷入了深思……,我进而直接断言:一定是我们自己阅读这篇小说出现了问题,我建议大家先研讨葛朗台这个人。显然,如果只看到葛朗台这个人的吝啬,我们肯定无法批判之,更不能为这样的批判找到合理的生活逻辑。那么,葛朗台这个人物最根本的“错”在哪里?

经过这样的质疑,老师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反而醍醐灌顶般地深刻起来,一致认为:葛朗台最大的错就是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这不仅给他的家人造成不幸,也让他本人陷入不幸。编者所加的“题目”揭示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我仍然追问:我们之前解读小说为什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我期待教师们进一步发现自己平常阅读教学的问题。

显然我的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老师们的反思也诚恳起来。经过交流,大家感觉对待这样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过去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其“批判的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都存在问题:1.我们习惯于从一些点滴现象推断评价人物,我们习惯于贴标签、概念化解读小说人物;2.我们没有指导学生联系真实的生活经验认识小说人物,没有教会学生认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社会意义;3.没有教会学生依据小说文本的隐含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们还不能真切感受到小说的艺术魅力,学生还不会真正独立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我觉得大家的分析真的有道理,可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的评判性理解,会不会更像政治课?是啊,语文课必须要与政治课区别开来!于是我和大家开始冷静地探讨语文课究竟怎样上。大家觉得,语文课教学小说,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家是如何高超地、真实地塑造人物。是的,巴尔扎克是公认的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创作水平究竟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本篇小说的学习有所认识,要逐步学会鉴赏评价文学作品,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似乎很简单:高中生读这篇小说,基本情节梳理有没有困难?大家都觉得对高中生,至少在这篇小说阅读上不存在情节梳理的困难。因此认为教学《守财奴》不必花时间梳理情节。而该老师从情节分析展开,并着重在情节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小说人物的特点,虽然老师注意到小说的细节分析和人物的语言分析,但是显得有些轻重失当。最重要的是,这样做教学目标过多,不能集中解决问题。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基本上重新统一了对本篇小说的教学方向,因而重新确立了小说的教学目标:评价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并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我们的基本判断是:高中学生能够清晰地理清小说的情节,应该把小说人物的分析作为重点。同时,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小说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概括小说人物特点的常用方法;能够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剖析人物的心理动机;懂得从小说人物的分析中认识社会的一类人。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材料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

为了验证我们的备课效果,我建议这位青年教师对教案做一下修改,当天下午在另一个班上重新教学了本篇小说。为了确保这位青年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深度的阅读教学,我们还共同讨论设计了四个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小说的人物:

1.如何理解“守财奴”中“奴”字的意思?

2.人作为奴隶的情形有哪几种类型?

3.葛朗台究竟是不是“奴隸”?请从文中找到支持你的证据。

4.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篇小说中获得哪些启示?如何评价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

下午的试教效果明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应该说那四个问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并很快地发现了葛朗台的本质特征,学生自主地从小说中找到了大量的细节,并能够对小说的细节描写做出深刻分析和论证。比如分析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发现葛朗台在突然出现的“金子”面前整个表现很独特,他抢夺在前,说话在后,神志完全是被“金子”所左右,不仅毫无“人性”,更毫无理智可言。证明葛朗台的确是金钱的奴隶。学生说到此处,竟不由自主地赞叹巴尔扎克是一个艺术大师。

最为有意思是,当学生确认葛朗台的“奴”性特征后,老师进一步追问:葛朗台的这一品行,是否给家庭带来幸福?他自己是否幸福?学生们很快在小说中找到了证据证明葛朗台的妻女痛苦,他自己也一直生活在“失去金钱”的恐惧中。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金钱未必可耻,但是执着于金钱,沦为金钱的奴隶就太可怕了。由此,学生对“金钱的奴隶”已经完整地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我们期待的“育人”效果也在课堂上顺利实现。

教学结束以后,老师们又对教学做了研讨。大家都感觉本次教学效果非常好。那个青年教师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原来如此强!

【结论】

文学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概念解读,必须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已有阅读能力,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效地设计问题以引领他们的思维。

[作者通联: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葛朗台金钱青年教师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比金钱更值钱的
二则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