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纷繁的阅读感受

2015-10-26高博涵

星星·散文诗 2015年32期
关键词:湘湖冲破情诗

高博涵

纷繁的阅读感受

高博涵

将这三首诗放于一处品谈是有些意思的。都是情思的抒发,都浓郁且充满想象,都在“爱”的母题上,注入真挚的体验。但正是这样的三首诗,又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抒情样态,阅读感受随即纷繁起来。

或许我们最容易被《给母亲写一首情诗》所吸引,在阅读感受上,它最酣畅、通透,是浑然的,不知不觉的。它并不叫“写给母亲的情诗”,字里行间,与其说诗人想要写成一首诗,不如说他更着意于写诗的行为本身,以及这一行为背后的因由与情感。他“写”了,“写”他想“写”的内容,“写”他对于这次“写”的预设与效果,于是,漫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空间,横冲直撞的感情与难以诉清的痛苦,也便串连在这一个“写”字之内了。偏于唯美的“十八岁”、富于现代感的人生版图、神情中的“骄傲与羞涩”、现实中的“那个男人”,以及此刻诗人对母亲的爱情,如此丰富错杂的写照随时随地都可以是现在时,又随时随刻跟着“写”的步伐与姿态顺驰而下,一个又一个的“不让”使情感愈发奔放与急促。这首情诗“写”得很快,情感喷张着,版图扩张着,但又并不漫溢偏失,也不会梗阻凝滞。“南瓜”、

“丝瓜”、“一滴血”、“另一滴血”、“男孩”、“女孩”,这些简单的词语可以一瞬呼啸而过,也可以在呼啸而过后吐纳富于血肉的内蕴。在终点处,我们看到了“爱”,“写”的行为本身使情诗最终呈现出深沉与浑厚,在回味里,急促感尽无,只有“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牵挂”。

爱母亲可以是炽烈的,但思考自我与命运则更容易是郁结的。《一滴雨中的湘湖》在反复的情思中积郁、迂回、缠绕,它的表达虚实相生,诗人仿佛布下了一个迷阵,在反复的思考中不断牵引、纠结,最终才从密闭的空间中获取一种明朗。“紧赶慢赶,还是和一场雨/赶在了一起”,初读此诗或有急促之意,但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在这之后的一切仿佛都置放于某种静态的场域,“无论你朝哪个方向走/都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这场雨让诗人的处境变成了推不开的凝滞状态,雨、雨滴与一座湖的关系始终模糊而暧昧:“一滴雨/走不出晶莹与坠落”,一场雨“从一个人的内心下起”,“一座湖与一滴雨的孤独/已分不出你我”,微观之物混融了宏观,无论是细微的内心还是宏观的实景,已是无力辨别,紧密地包裹了诗人,只有不断地盘旋,才有冲破凝滞的可能。于是,在整体的静态下,我们看到了凝滞中的冲破,以及冲破带来的尖锐:“泪流满面”、“泡疼”、“泡痛”、“内伤”、“拒绝治疗”、“天堂与地狱”,这些并不凝滞的词语具象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不断冲击着凝滞的空间。在迂回与冲破中,感官世界已完全淹没在心与景相生的空间里,“仿佛我已在湘湖无数次轮回,无数次/经历天堂与地狱、幸福与忧伤……”但也正是在这样终极的沦陷里,诗人渐生悟境,依然是那个静态的场域,“湘湖的一滴水”与“整个湘湖”却在实与虚

抑或是物质与精神的分层中逐渐明朗。当诗人的精神世界不再梗阻迂回,眼中的湘湖也便同时澄澈,雨入湖,鸟腾空,清晰的图景最终归于“地久天长”的“爱”。

无论酣畅还是凝滞,前两首诗歌均是线性的情思过程。相较而言,《爱是温柔的事物》则通过一些片段与思绪的呈现,来揭示题目所定义的“温柔的事物”。向孩子提问的是谁?这个孩子是怎样的孩子?后文中的“你”“我”又是谁?我们既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获取某种关联,也可以不必深究这关联,只在这样的呈现后吟味出亲密、性灵、赤诚,吟味出爱的状态赐予的感觉,诗文的沟壑也就被铺满,并“温柔”起来了。我们读完了这三首诗,得到了纷繁的阅读感受,也就发觉了恒定而苍老的母题始终不曾衰减美丽。如果还可以进一步期待,那么,在词语铺展或呈现方式上,三首诗的表达向度或可提炼得更为集中。当诗歌的内在张力不更多倚靠外在结构,我们也便能收获更为深层的“纷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湘湖冲破情诗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冲破『惯性』 看惯性
我的湘湖情
B站冲破圈层
王喆:温柔所及是你
冲破次元壁
情人情诗
爱的剖白——浅析冉仲景诗集《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
一首情诗,唯美了相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