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向度——论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艺术及其在中国舞台上的改编

2015-10-26袁家丽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荒诞派另类戏剧

袁家丽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另类向度
——论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艺术及其在中国舞台上的改编

袁家丽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阿尔比的戏剧创作主要围绕着人和艺术两方面进行,着重唤醒人的生存意识,革新戏剧艺术的形式,寻求表达的另类向度,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戏剧舞台注入无穷的活力。阿尔比戏剧的先锋性和批判性受到中国戏剧舞台的欢迎,对阿尔比戏剧的改编揭示出中国当下的许多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德华·阿尔比戏剧艺术生存意识舞台改编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750034)及南京林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爱德华·阿尔比(1928—)至今写过三十多部戏剧,其代表作是《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等,曾获奖无数,包括三次普利策奖、两次托尼奖、三次终身成就奖,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著名的戏剧家,现今仍然活跃在美国的戏剧舞台上。他的实验戏剧为美国戏剧舞台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为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国内外阿尔比戏剧研究

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的题材多为美国后工业社会中缺乏生存意识的孤独的人。阿尔比作为美国先锋戏剧的代表在戏剧内容、戏剧形式,尤其是戏剧语言上的革新吸引了众多评论家驻足,但他的桀骜不驯、不肯为世俗妥协、执意为戏剧艺术的纯化而写作的探索精神曾一度为他的戏剧创作蒙上了阴影,使之成为颇具争议的戏剧家之一。

国外阿尔比研究主要针对阿尔比戏剧中的主题、人物、语言、戏剧形式及表演等方面,从荒诞派戏剧、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进行探讨。马丁·艾瑟林考察了《动物园的故事》和《美国梦》中的荒诞性,把阿尔比归为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而克里斯托芬·比格斯比则认为,尽管阿尔比采用了许多荒诞派手法,但他却超越了荒诞派,赋予了剧中人物一种自由主义的人文关怀;麦克·鲁腾伯格认为阿尔比是社会革命家,他的戏剧是对动荡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回应和抗议。当代的评论家则将阿尔比置于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去审视阿尔比戏剧中的宗教、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国内阿尔比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散见于美国文学史、美国戏剧史或文集的部分介绍性的章节之中。除此之外,有十几篇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详细探讨了《动物园的故事》和《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荒诞派手法和存在主义主题。至今,国内尚未有专著对阿尔比及其剧作,尤其是中、后期剧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相比,国内学者确实怠慢了阿尔比,并未对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阿尔比的戏剧艺术

阿尔比对戏剧创作并没有发表过系统的理论和观点,他的理念散见于评论和采访之中。他曾经在《箱子和毛泽东主席语录》的序言中澄明了他的戏剧创作理念:“一个剧作家……有两种责任:一是探讨‘人’的生存状态;二是探讨他所从事的艺术形式的本质。在这两方面,他都必须尝试着改变。在第一个方面,很少有严肃的戏剧会赞美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剧作家应努力去改变现状;而在第二个方面,艺术必须向前进,否则就会枯萎、凋谢,因而剧作家应努力革新先驱们早已付诸实践的艺术形式。”[1]阿尔比的戏剧创作实践正是围绕着人和艺术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探讨人的另类向度

在探讨人的方面,阿尔比与贝克特不同,前者强调人的生存状态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打破幻想、勇敢面对现实就有获得救赎的希望,而后者强调人的生存境况的荒诞和无意义,人处于一种无从选择的绝望境地。如果说贝克特想要唤醒的是人的痛苦意识,那么阿尔比则是想要唤醒人的生存意识,这也是贝克特戏剧与阿尔比戏剧的不同之处。阿尔比戏剧关注的多是美国后工业时代中缺乏生存意识的人,这与赫伯特·马尔库塞所描写的“单向度的人”不谋而合,这种“单向度的人”,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与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2]205《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彼得、《谁害怕弗吉尼亚?》中的乔治等都体现了在社会中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阿尔比认为,现代人应打破后工业社会强加的意识形态,直面现实、寻求沟通、拒绝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提倡否定性思维,这样人才算有意识地活着,才有获得救赎的可能。阿尔比用他冷静的思考,书写了乐观的生存哲学,即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存境况来激发人的生存意识。敢于打破幻想,直面现实,创造联系,寻求沟通,既体现了人的尊严和能动性,也体现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另类向度或可能性。

(二)探讨戏剧艺术的另类向度

在艺术方面,阿尔比对戏剧的发展和革新负有强烈的使命感,他竭力通过各种实验戏剧撼醒沉睡中的美国戏剧,为美国戏剧舞台注入活力。阿尔比的戏剧创作在挑衅人的生存意识的同时,也在挑衅弥漫于美

国戏剧舞台上的颓废气氛。在戏剧内容上利用禁忌或令人不安的主题来考验并刺激人的想象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此振奋萎靡的戏剧舞台;在戏剧形式上打破现实主义戏剧的“回溯性”叙事结构,用“预警式”的叙事结构强行让剧中人物和观众直面当下;在情感上利用游戏来缓和给观众带来的不安,但丝毫不减弱戏剧主题的严肃性,并利用戏剧结尾的不确定性给予观众批判和审视的空间。阿尔比利用“外百老汇”来革新戏剧形式和内容,挑战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美国百老汇戏剧。他的艺术精髓在于否定和超越美国戏剧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界限,突破戏剧审美的单一向度。他把观众看做戏剧创作的一部分,认为是观众的无知、懒惰和冷漠造成了今天美国戏剧的局面。他认为,观众有义务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努力,有责任和剧作家一起复兴美国戏剧舞台,不能囿于戏剧传统、商业利益或思想懒惰而使美国戏剧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阿尔比在戏剧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上进行革新,提出戏剧审美的另类向度,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用犀利、睿智、幽默的语言唤醒被百老汇的商业运作长期侵蚀的审美意识。阿尔比所做的努力如同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表现了为获得那种交流媒介而进行的斗争,即是为反对被吸入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性而进行的斗争”。[2]54

三、阿尔比戏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改编

阿尔比的戏剧因其对后工业社会批判的力度和深度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动物园的故事》和《一切尽在花园中》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具有荒诞派特征的《动物园的故事》曾在中国上演多次,著名的版本有台湾的金世杰版和北京人艺的徐昂版。2008年,青年导演徐昂将20世纪50年代末的纽约搬到了现代的北京,将人类社会比做动物园,展现了大都市的牢笼形象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切尽在花园中》是阿尔比的一篇改编剧作,它在中国有两个演出版本,分别是2001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孙红雷主演的《屋外有花园》和2011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胡可主演的《欲望花园》。这两部改编版本虽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人性的残酷性,后者侧重欲望的侵蚀性,但都很好地把阿尔比的主题思想与中国现实主义元素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剧作家的创作风格——用荒诞情节、黑色幽默来嘲讽、鞭挞现实社会的同时反映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尤其是《欲望花园》一剧,它通过主人公不惜出卖肉体和尊严以获得物质享受的经历深刻地揭示出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和破坏,把沦为房奴、车奴、钱奴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 Albee,Edward.Introduction to Box and 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 Tse-Tung.The Collected Plays of Edward Albee(1966-1977)[M].New York:Overlook Press,261-262.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猜你喜欢

荒诞派另类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荒诞派探索历程综述
“另类四不像”登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荒诞派演出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崩溃的剧场
另类演奏家